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通知公告 > 语感动态

语感动态

北师大副校长:未来教育教什么,谁来教?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20-01-08浏览次数:

北师大副校长:未来教育教什么,谁来教?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丽    


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个性化需要。研究指出,大约有50%的家长认为课外教育是必要的,甚至是支持的。这是因为中国家长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校不再是主要的学习空间,未来教育会有校内跟校外的融合,面授与远程的融合,正式与非正式的融合。与此同时,整个教育的服务模式,将由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改为消费驱动的教育服务。2019年的GES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丽副校长,就未来教育的方向与趋势发表了演讲。她说联通成为了教育的新的本质,教育,要让每个人和未来联系起来。陈丽教授认为: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的极大命题

 传统标准化、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无法满足个体对个性、灵活、终身教育的需要

互联网引发了知识内涵的变化,教育作为传播知识的事业,需要适时调整

最有价值的教学是搭建信息网络和学习生态,让学习者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广泛的连接

联通是教育的新的本质,要关注教育和社会的融合,构建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

我们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处在一个巨变的历史方位中。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具有极大挑战性的命题,我们不仅要解决现实的教育矛盾,同时又要对无法想象的未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要破解这样的命题、接受这样的时代挑战,我们不仅要有温度、有爱心,我们更需要有深度、有前瞻。我们不仅要有手段策略的变化,更要有体制机制的改革。

1、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个性化需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今天教育界的主要矛盾,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提供的标准化的、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育,无法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个性、灵活、终身教育的需要。 

教育的很多问题,都跟这个矛盾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是每一个孩子各不相同,标准化教学怎么满足个体需求?在高等教育阶段,供需矛盾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同时如何提高中国9亿劳动力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仍是巨大的时代课题。 尽管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列居全世界第二,但人力资本水平仍然处于全球的中下水平。北大2017年教育新业态的报告指出,越是发达地区,家庭对课外教育的投入越多。可能在将来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 我的博士生曾通过研究发现,大约有50%的家长认为课外教育是必要的,甚至是支持的。这是因为中国家长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希望参与到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人能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个性化、优质、终身灵活学习的需要。这是急需解决的现实的任务和问题。

2、互联网引发了知识内涵的变化

更多的人只看到教育的现实问题,但我特别提醒大家关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方式、教育的环境,而且引起了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变革。教育是传播知识的事业,而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在新的环境中,知识的生产者已经不再只是精英阶层,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的智慧,都可以用来传递,都可能变成知识。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原理性的、结构化的,和学科分类型的知识,知识是动态的、知识是在网络中快速演变的。

知识观正在发生变化,除了有标准化的,可以划分为学科的、结构的、原理性的、稳定的知识之外,有另外一类知识出现了——海量的网络信息、动态的主观知识。知识不再是共识性的,而是只要满足个体的需要就可以了,而且是具有非常强的境遇化的、操作性的、碎片化的特点。 过去这些,我们都不认为是知识,但是今天来看,我们的知识观发生了变化,认为它不仅可以用来传播,甚至可以用来收费,更重要的是,它是立足于这个时代的人所需要的能力。所以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知识的内涵,这类知识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不是靠精英产生的,它是由群体的智慧汇聚生成的。第二,它不是偶然的灵感,它是在复杂的网络中群体智慧汇聚产生的知识,这个群体甚至包括机器。第三,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在同一个过程。

3、建立有价值的信息共享网络

过去,人类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是一个流水线式的工作,某些人生产了知识、物化到教材中,有一些人在学校专门传播知识。 在互联网环境中,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同一个过程。互联网快速汇聚人们的智慧、快速的完成传播,获取知识方式只需要参与到这样的社区中,参与讨论,自己的知识就增值了。今天这个时代大量的来自生产生活的智慧,来不及转化为书本、转化到学校里。传播变了,教育怎么让今天的劳动者和未来的劳动者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给教育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有研究提出,联通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一个人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了有机的联通,不停地共享信息,便是重要的学习。网络,比管道里的内容还重要。 人的发展是由三个网络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神经网络、概念网络和信息网络。过去,教学是传播内容,而今天,最有价值的教学是搭建一个生态,让学习者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有机的沟通,建立广泛的信息共享网络。

4互联网+教育的核心是联通

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在教学空间、资源共享、供给侧改革、精细化的教育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活跃的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联通不止发生在学习层面,已经发生在教学层面,就是资源的共建共享。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呼吁联通应该发生在组织层面。 换句话说,什么叫互联网+?就是以联通为核心,构建新的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把学校的资源、老师讲的视频搁到网上。互联网作为人类教育教学、生活的第三个空间,应该与物理空间、社会关系空间一起,来重构教育的组织体系。而新的组织体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联通。 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联通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现在组织的过程中,是一个开放的组织。这将是未来810年教育界的新特征,区别于原有的学校教育的体系。 

5、构建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

人类对教育的本质一直处于探索中,早期的哲学家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是早期教育本体论的思想、是思维论,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教育。后来以杜威为代表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提出,主客观不是绝对分离的,生命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独特的生命过程,所以他提出了教育生成本体论。 互联网+的时代,教育的本体又发生了变化,就是联通。构建开放互动的信息网络,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本质,在座的创业企业家,你想一想你所在的企业,很多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实践无非就是利用互联网。所以最典型联通的平台就是建立某种信息的联通,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所以,这个时代,联通成为了教育的新的本质。  

我们不仅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更要面向未来,解决适应未来的教育质量问题。教育面临的两大任务,一个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一个是解决适应不确定的未来的人。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把现有的学校教育用网络、用技术更快速的传递到更多的地方就行的。建设教育强国,在这个时代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甚至为世界人类的教育发展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哪作为切入点?我们曾经在中小学做了10年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跟着老师们一起磨课,做工具、做资源、做功课。那么,用什么点来撬动、让变革跟时代的契合性更强、更快?我认为,在这个时代,要特别关注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的变革。 大多数人可能都关注资源,关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但是在上位的组织体系服务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有很多微观的变革特别容易昙花一现。所以,我们要构建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要关注教育跟社会的融合。 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人民一起办,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个性化、优质、灵活、终身学习的需要。 未来的教育是一个与社会高度融合的、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它有校内跟校外的融合,面授与远程的融合,正式与非正式的融合;同时技术环境更是互联互通的体系,但是我们要有社会参与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教育的服务模式,由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改为消费驱动的教育服务。 

以往我们更多的关注手段和策略,我呼吁大家还要关注的是:

第一,关注在互联网环境中新的教和学的规律。国家发改委从去年开始专门为教育设项目,但是整个行业的关注还不够。不揭示这个规律,就没有办法培育适合未来社会的人才,得适合新一代原住民学习的特点。

第二,关注新制度。如果我们的组织体系、体制机制不变,即使最先进的手段,在现有的组织体系下也难以大有所为。我们有爱心、有使命感,这还不够,还需要有新的制度来支撑。现有的学校制度,是工业社会产生的体系,面向未来的教育组织体系是什么样,值得探索,但是我们要解放思想,不要被现有的方式所局限,要大胆的去探索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来源: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