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语感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第八小学课题组 尹烨 刘利平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需求
2019年9月,统编本语文教材全面启用,标志着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地带探源求本。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想让语文课程真正与学生的发展融为一体,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是以语用能力的培育为基础和归宿的。可以说,语用能力就是语文的关键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也说明在语感教学中培育学生语用能力之于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二)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在几任校长的带领下,我校确立了“以儿童的名义,做理想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但是,在“儿童立场”理念的指引下,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洪镇涛先生提出的“语感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洪先生旗帜鲜明提出的变“讲堂”为“学堂”,正是降低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和我校基于儿童立场的办学理念高度一致。
(三)地域发展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需求
我校地处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以东的城乡结合部,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能力等参差不齐,学习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正当我校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探寻、焦灼、迷茫之时,是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让我们看见了语文教育的曙光。早在2014年,我校有幸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实验学校,我校教师恪守语感教学理念,聚焦语感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核心环节——“实践语言,习得语感”,以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研讨了语言实践课的常用操作方法,探索了“语感教学”的模式构建。通过该课题研究,我校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学生的语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站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节点,面对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全面实施,我们再来深入学习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发现伟大的思想总是超越它的时代,历久弥新:20世纪80年代初,洪镇涛先生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90年代初,又提出了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观点。随着洪镇涛语感教学思想的深入推进,语感教学研究专家王先海又创造性地将这两种主张合二为一,总结为“在学堂学习语言”。可以说,这一崭新的理论给了我们诸多启迪:语感教学,就是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学堂上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换言之,在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经过反复研讨、论证,我校选定“语感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为子课题的研究方向。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课题中的语感指的是小学生在长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中形成的一种直觉的、自动化了的语言感受力。这种语言感受力的保持和提升需要在语言运用中,尤其是对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有深入的感知、长久的积累和大量的练习,对文字、言语形成一种准确的理解与表达。
语感教学:亦称语文本体教学,是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语感教学的结构模式为: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语感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教学思想,语感教学从宏观上解决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如教学原则和目标的确定等;作为教学模式,从设定教学程序、选用教学方法等环节保证语感教学的有效操作。
本课题中的语感教学指的是上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关注人文精神,强调教师的语感认知水平,加强对教师自身的语感培训;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言语实践,以语言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主,将语感训练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增强小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用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用能力的阐述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本课题中的“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的简称,语文教学中的“语用”与语言学中的“语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不是一种静态语言的研究,而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以致用”,是一种动态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指语言使用者结合具体语境,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理解和表达特定交际意图的能力,包括语用理解能力和语用表达能力。
本课题中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指具备写作、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语言的感受力、语言的领悟力、语言的鉴赏力、语言的想象力、语言的表达力等。
“语感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语言为本体,以小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小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增强语言的感受力、语言的领悟力、语言的鉴赏力、语言的想象力、语言的表达力等能力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依据、目标、内容、对象、方法及路线、过程简述
(一)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①语文教育本体论
洪镇涛先生的语文教育本体论有以下五个要点:一是从本质来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二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是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学习语言要着力培养语感,实施语感教学。四是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五是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②“完整语言”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奥尔特维格尔的“完整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服从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要求,它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之中;语言是以完整的(即体系的)形式出现和存在的,是有机的整体。“完整语言”认为,语言是从实际使用中学习而得,而非通过语言的部分练习后再综合的结果。脱离语境的语句,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主张,人是在自己积极的言语活动过程中主动建构自身言语经验结构的,学生正是靠不断的言语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语感能力的。
④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J.S.Bruner)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在主动中学习语言。
2.政策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良好的语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感培养不是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一种能力的建构,也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和理论展开探讨在语感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
3.实践依据
2014年1月,我校先后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的探索与实践。如何培养孩子们感知语言的兴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语感教学流派创始人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如启蒙一般,指导着我校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2019年4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碧武院长主持“区域性推进语感课题研究”工作,由于我校语感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基础,申报以后顺利成为语感教学实验基地学校。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的语感课题研究工作多次得到语感教学研究中心专家和省市区级教科研部门的肯定。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继续将课题研究扎根于教学实践的土壤,扎实稳健地开展下去。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分析,形成分学段研究学生语用中遣词造句、段落篇章、语体章法的具体教学方法,探索提炼培养学生词感、句感、段感、篇章感和文体感的相关策略,从而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养成良好的言语智慧,也促进我校教师从教学研究理论到教学研究实践上取得长足进步。
(三)研究内容
1.探索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
(1)构建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展开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研究;
(3)探寻文学社团生活作文研究。
2.探索并提炼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
(1)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朗读策略研究;
(2)展开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读书笔记策略研究;
(3)形成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3.语感教学与单元感教学实践研究
(1)探究单元感的内涵界定
(2)展开单元感的类别划分
(3)形成单元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4.探索语感教学与语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1)语感教学和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研究;
(2)语感教学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对象: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全体学生
范围:语感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梳理与语感教学相关的文献,从理论层面把握其精髓,确定语感教学和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有效性。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学校教师与学生,就教师与学生语感教学与学习兴趣现状作细致调查,了解学校语感教学的现状,通过科学客观地整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目标。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课内外的实践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探索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
(4)案例研究法。立足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炼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
2.研究的技术路线(图示):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2月)
学习有关语感教学理论、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书籍,收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成立课题组,召开开题会,向课题组成员讲清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工作重点和计划,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拟定课题申请书;初步拟定语感教学实践现状研究的学生、教师问卷和访谈提纲。
2.实施阶段(2019年12月——2022年12月)
第一阶段:课题理论学习;申请开题。
(1)成立课题组,理论学习,现状调研;
(2)撰写开题报告,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深入研究阶段、中期汇报。
(1)课题组根据开题报告,直面语言,探寻在语用中培养语感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
(2)成立学校文学社,延伸拓展学生语感实践的空间,并定期出优秀作品集。
(3)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开展研究性活动,课题组研讨解决的办法,完备实验过程性资料。
第三阶段:回顾反思阶段(2022年12月——2023年5月)
(1)语感教学与语用能力的相关性与有效性研究;
(2)回顾研究成果,改进和完善相关举措等。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23年5月——2023年7月)
(1)收集各种研究资料,整理研究成果,汇编优秀论文、案例成果集和文学社优秀作品集等,撰写《<语感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申请课题主管部门对课题研究进行结题评审。
(3)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2019年11月11日至22日,由教师发展中心统一发放语感教学实践现状学生、教师纸质问卷。学生问卷主要面向3-6年级学生。发放学生问卷900份,回收876份,有效问卷876份;发放教师问卷56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和回收率均超过90%。除问卷调查外,我们还使用访谈调查法,与学生沟通对于教师、学校的建议。通过调查,我们有如下发现:
1.语文教师不太重视语感教学
在语文教师中,有一部分教师表示不会采用语感教学的方式,甚至大部分老师不了解语感教学的特点和含义,也没有意识到语感教学对语文学习者的重要作用。“语感教学”处于一种“言之为先,行之为后,忙之则无”的窘境。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往往会竭尽全力地跟上教学的步伐,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对语感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2.语感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我校现行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了解,可以发现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教师的语感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偏颇,缺乏针对性和方向感,因此在教学中没有行之有效的语感教学方法。在语感教学中,多数教师提倡以讲授文本为主,但是往往忽视了语文其他教学方式的应用。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先教授学生一些语法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然后再用,而不是靠语感来判断正确与否,这会极大地提高语感训练的难度,同时也会极大地削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许多教师注重“多听多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而不注重学生的语感训练,缺乏实用的语感教学手段。
3.学生学习方式不够端正,学习习惯不佳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还没有从自身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常常死板地套用语法规则,丧失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第二,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惰性,依靠教师的分析、解释,而不能依靠自己的情绪去阅读课文来提高语感;第三,学生对语感教学能够提高语言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运用得不够充分,无法正确地认识到语感对语言学习的作用;第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一定的偏颇,不能深思熟虑,无法作出合理的抉择。
学生语文课堂语感学习情况调查表
选项 | 比例 |
语感学习有意思,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 9% |
对语感学习有兴趣,但不会灵活运用 | 49% |
能熟练使用语法规则,但课堂语感学习兴趣不高 | 15% |
不想思考,主要听老师讲授 | 17% |
其他 | 10% |
(二)理性认识结果与分析
我校开展语感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解决了长时间以来困扰我校语文教学关于提升学生语感能力与水平的诸多问题。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结果与分析如下:
1.初步探索了语感教学与语用能力的相关性与有效性
(1)语感教学和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本研究中界定“语用”为“语言文字运用”,是指语言使用者结合具体语境,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理解和表达特定交际意图的能力,包括语用理解能力和语用表达能力。本文中的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指具备阅读、写作、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语言的感受力、语言的领悟力、语言的鉴赏力、语言的想象力、语言的表达力等。
①朗读策略研究: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②读书笔记策略研究:在读书笔记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力。
③读写结合策略研究: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言的表达力。
④文学社团活动开展:在生活写作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言的创造力。
在这四项实践研究中,朗读策略和读书笔记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小学生的语用理解能力,而读写结合策略和文学社团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小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从而全面培养了小学生灵活运用以上各种策略和方法,实现话语的理解与表达,提升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常常也会思考,为什么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有着这样“神奇”的效果呢?在语感教学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无论如何地想要去挖掘和拓展语感教学研究的视域,但最终我们都是在洪镇涛先生的“五指山”中——综观以上四项研究,可以发现,它们一一对应着洪先生所提出的语感教学的四个步骤。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遵循着洪先生指出的“‘感受一领悟一积累一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有效的途径”的方向在前行。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整个的语感教学课题研究,我们发现,研究内容上的这四大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语感教学策略研究,都指向学生的语用能力。
(2)语感教学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性研究
语文课程的特质和语感教学的性质决定,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进行语感教学的重要目标。
首先,语文课程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课程,是因为语文课程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通过‘立言’来‘立人’”。换句话说,其他课程着重于言语内容即“说什么”,而语文课程立足于言语形式即“如何说”,如何运用语言去进行自我言说。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其次,语感教学,就是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学堂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语感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感教学过程是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完整的语感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言意转换的过程,从课文的“言”出发,“披文以入情”,结合主体经验领悟课文内涵和思想情感,这是“意”的获取,“情动而辞发”,在获取“意”的基础上抒发心中之感,这样便进入了更高的“立言”阶段。整个语感实施过程无不紧扣文本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因此,语感教学的展开过程也是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途径。
语感教学的目的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本质上是贯通的,二者具有同构关系,语感教学指向的是语用能力的发展,语用能力的提升促进语感教学向更深的领域探索。语感教学和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之间不仅具有相关性,而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提出了“单元语感教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1)单元感的内涵界定
单元感是一种基于语感基础之上的语言修养,是对单元内容、言语形式及组织系统的敏锐感觉。基于单元整体架构上,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为核心,引导学生全面感知单元语言材料的主题内容、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等,培养单元语感,以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单元感的类别划分
①主题内容和谐统一感
语感教学聚焦单元课文中共性的主题元素,紧扣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共性情感、同性认知和同向观点,将看似割裂、散乱的教学内容统整起来,在聚合思维下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学生就会具有对语言主题内容的敏锐感觉。
②单元要素的交错互补感
单元编排体系之下,单元内部不同的版块所承载的语文要素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之间交错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单元教学切不可指望一篇课文就将单元语文要素的所有要求一网打尽,而要在单元整合策略下合理分工,将语文要素的落实分解到各个板块,为学生构建一条清晰的单元学习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③文章体裁的丰富多元感
统编版教材在单元内容类型化、系列化的编排方式下,编者常常将相同文体的文本编选进一个单元中,这对于传统单篇教学是无视文体特质、全部采用大一统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3)单元感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①关联这一组:单元整体教学的建构
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关联,推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结构化,是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操作。寻找单元主题内容、语文要素及文章体裁等之间的关联,使学生经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及交流平台,顺利进入到习作部分,形成层层递进的学习阶梯。
②关注这一篇:单篇文本的特色解读
单元视野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基于共性化文本中的个性化学习价值,因此,我们不能无视单篇文本独特的价值意蕴。单元感语感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的连接,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以及表现其独特认知情感的语言形式。
③品味这一句:语感教学的课堂落实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语感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人品味语言,使学生生成语感。
(三)实践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探索了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
(1)课内教学中,构建基于语感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倾听主题训练课”教学模式
具备倾听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我。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从“听”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形成了“倾听主题训练课”教学模式:专注倾听,触发语感——反馈表达,生成语感——取舍提炼,深化语感。
②“口头表达练习课”教学模式
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重要的一项,不仅要能说得正确,还要得体,能用恰当的语气等等,而这些都与口头语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课题组的老师们非常注重对口头表达的训练,初步形成“口头表达练习课”教学模式:自由表达,触发语感——互动交流,规范语感——整体表达,生成语感。
③“朗读领悟指导课”教学模式
语言运用过程中的理解和领悟都是在朗读中实现的,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理论中非常注重朗读,特别是诵读和品读,将它们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因此,在语感教学中,我们将朗读领悟贯穿语文教学的全学段,努力构建“朗读领悟指导课”教学模式:初读课文,触发语感——读中品味,生成语感——读中内化,积淀语感。
④“读写迁移训练课”教学模式
我们还研究了“读写迁移训练课”教学模式:整体学文,触发语感——发现秘妙,积淀语感——迁移写作,内化语感。本课型以读为核心和起点,以写为目标,力求帮助学生把从读中获得的认知技能迁移到写作中,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探索以上“听说读写”四种课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怎样变化,都跑不出洪先生语感教学的常模,即常规教学结构;只不过,不同的课型会稍有变化,或是四个步骤的增删,或是实施顺序的调整,但都万变而不离常模。
(2)课外延展下,文学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途径研究
本课题开题后,我校立即成立“天空”文学社团,每周两节课的文学社团活动时间,大大拓展了孩子们进行语感实践的空间,社团团长程丹老师和尹烨老师打开语文课堂教学的窗户,将语文教学向生活延展。
①细研《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生活写作”的指导目标
梳理写作教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叶圣陶先生的生活写作思想,为写作教学指出了新方向:“生活即教育”“为生活写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写作的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得到鲜明的体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向生活回归的写作教学应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我们认为,“生活写作”即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学写作,写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在写作中成长。它意味着重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构建起写作与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联系。
②精选学习活动及内容,挖掘小学生语用能力
生活写作主张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语用能力,就要在生活中培养立体的观察能力、真切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感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积累中思考生活,激起主动表达的欲望和强烈的写作热情,生成写作。
A.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立体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观察是人们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理解、体验、感悟的基础,有吸收才能有输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生活写作的第一步。
B.在活动体验中培养真切的感受力
感受力是综合多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我们天空文学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在多彩的生活中丰富积累沉淀感受。有一期社刊的内容是逛逛新学期的校园,感知校园里的秋意。孩子们带上纸笔,走出教室,一边走一边分享各自看到的校园变化,情趣盎然。
C.在愉悦氛围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生活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遏制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包括幻想,在合适的契机予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打开想象空间,捕捉灵感,进行思维加工,使之变成有价值的成果。
文学社的生活写作课,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写作形式和主题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和想象空间。为了呵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为孩子的生命打下诗意的底色,学校开发了童诗写作专题课程。引导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哪怕是一片叶子一滴水,也让他们沉迷不已。
D.在生活积累中培养准确的语言表达力
围绕生活情境,我们开展了多形式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和表达训练。例如“以形传神——外貌描写”训练,写出动作的连续性——动作描写训练,“观其行听其言”对话训练,“让心灵说话——心理描写”训练,升旗仪式、运动会等场面描写训练,以及飞机DIY活动、游园活动专项活动描写训练等。我们还组织过逛菜市场的生活写作活动。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亲自去菜市场看看,体验鲜活的买菜卖菜生活场景,再写《逛菜市场》时就得心应手了,不管是语言还是人物刻画,都更具生活气息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
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渗透学生的生活,使写作教学返朴归真,让写作教学回归生活。
③探究有效策略,指导学生在生活写作中培养语用能力
A.关注日常生活,积累语言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常常没话写,其原因不仅是他们的生活枯燥单一,还有他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漠不关心。我们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写作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活写作真实自然又充满活力。
B.充实活动体验,激活表达兴趣
通过观察,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的素材,但写作素材很难直接触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学生需要丰富他们的生活感受,而教室并不是他们获得学习技能的唯一途径。如果为孩子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加点“料”,开展各种有意思的活动,
孩子们以生活主人的方式参与其中,真切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些切实的感受一定会带来情感的触动,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当生活丰富起来了,写作便成了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C.拓展写作训练,提升表达能力
生活写作要充分利用生活元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写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练习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浅,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许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此时可以让学生多练笔,进行“微写作”训练。从小切入点入手,把观察到的生活细节和体验到的情感进行加工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D.搭建展示平台,增进写作交流
为了鼓励孩子们从敢写、想写到写好,用有生命的文字去捕捉生活的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天空文学社每月举办作文分享交流活动,改变传统的老师评价方式,变为师生合作评价、同伴互助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天空文学社还创办了自己的社刊《童心童语》和微信公众号“儿童的天空文学”,收录孩子们用心抒写的好作品。期刊上的作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展出传阅,公众号上的文章更是方便大家交流、评论,这些都能激发孩子们写作的成就感,深化写作自信。
2.提炼了在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
(1)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朗读策略
①策略之一:体验读,培养学生用词的适境得体
②策略之二:比较读,培养学生用句的准确规范
③策略之三:质疑读,感受文章整体表达的多样和谐
④策略之四:涵泳读,领悟作者情感抒发的精微细致
(2)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读书笔记策略
语感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读书笔记建立起阅读(语言输入)和写作(言语输出)之间的桥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过以下几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效果很好。
①摘录式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②批注式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读能力
③剪报式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对阅读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④九宫格式读书笔记,培养学生对阅读信息的整合能力
(3)语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读写结合策略
在“读写结合”这一问题上,我们非常赞同洪镇涛先生语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在读中写,以读启写,让孩子们在读写结合中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①语言典型处模仿写,读中学写
②文本留白处补充写,以读启写
③情感激荡处创意写,以写悟读
五、研究的实际效果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和各级专家领导的引领之下,我校语感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学校、师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我校的语感课题研究不仅在东湖高新区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先后多次承办区级语感教学研究活动,学校语感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稿和结题报告等多篇研究成果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和推广。课题的进行也给学校整体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兄弟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
(二)通过语感课题研究,我校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借助针对“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方面提高。我校“楚才”作文获奖人数相比往年大幅度攀升,并且获奖的等级更高。2023年我校45名学生在楚天杯写作大赛中斩获佳绩,5名学生获一等奖,多名学生在武汉市中小学经典朗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借助天空文学社团,文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生长。他们更加关注生活,乐于用笔记录点滴,主动塑造自己的言语生命,到目前已经有多期文学社期刊印制成册,在“儿童的天空文学”公众号发布88期。
(四)我校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也收获颇丰,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借助对理论知识的研读,我们能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理论之帆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撰写论文和案例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发展了自己的言语生命。例如,赵云校长主编的《为儿童 造未来》一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利平、黄尚凤老师撰写的开题报告、程丹老师的《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以读带学”—— 以<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尹烨、刘利平老师的《意外的结局 人性的光辉——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课堂实录及点评》刊登在武汉市教科院语感课题组的《语感教学研究》杂志上。课题研究以来,已经有三批12人次参与了课题组的论文评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黄尚凤老师执教的区级语感展示课《书戴嵩画牛》获得好评,彭雨欣老师执教的作文展示课《神奇的蛋壳》获区级一等奖,库五梅、尹烨执教的课例《花钟》《古诗三首》获基础精品课湖北省省级一等奖。
六、研究反思及展望
(一)语感教学研究成果推广。
1.发挥实验教师带头作用,共享课题成果。引领全体语文教师进一步加强对语感教学新体系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
2.深耕课题成果形成的教学模式,与课内教学紧密结合,成为语文常规教学的一部分。通过教研活动、教师研修作业等形式,逐步将听说读写的四种教学模式常态化、规范化、条理化,落实到每一位语文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3.扩大天空文学社规模及影响力。举办更多文学活动,向更多学生分享文学社成果。借助天空文学社这个平台,让学生们感受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激励更多学生爱上阅读和写作,在阅读和写作中提升语感。
(二)传承和创新语感教学研究,着力培养教师语感能力。
如何全面继承洪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切身地感受到,教师的语感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充分、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敏锐地去捕捉一篇文章里训练学生的语感的关键点,甚至还要关注一个单元、甚至整册书语感训练的关键点。尤其是在目前语文统编本教材的视域之下﹐教师应有单元感、整册书感,乃至整个教材体系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像上台阶一样一步步积淀语感,培养他们更完整、更深入、更敏锐的语感素养。然而目前,我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度还不够深入。因此,为了语感教学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创新开展,未来培养教师的语感能力将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洪镇涛,马鹏举.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二十年[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洪镇涛.洪镇涛和青年教师谈语感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
[4]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6]洪镇涛.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7]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8]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期刊论文类
[10]王元华.语文课程的本质与核心[J].教育学报,2010(6):45-49.
[11]刘仁增.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用教学——我的语用教学之路[J].福建教育,2014(1):37-41.
[12]王永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87.
[13]魏雄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70.
[14]王千芬.论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9(04):48-49.
[15]王佳丽.朗读与语感培养[J].文学教育(上),2018(06):98-99.
[16]覃怀忠.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7,38(S1):246-247.
[17]顾之川.洪镇涛先生和他的语感教学[J].中学语文,2017(01):3+7.
[18]韩树培.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洪镇涛先生“语文本体教
学新体系”学习心得[J].内蒙古教育, 2008: 9-12.
[19]司方圆,朱秋德. 关于洪镇涛《天上的街市》视频教学过程的分析和思考[J]. 文学教育(上), 2015:78-79.
[20]宋琼. 洪镇涛语文教学方法论[J].语文学刊,2014: 113-114.
[21]龙永忠. 在“拈精摘要”中评赏、把玩语言——读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
的大门》有感[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 20-21.
[22]胡滨. 洪镇涛的教学语言艺术[J].中学语文,2000:14-15.
[23]董有建.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洪镇涛课堂教学艺术管窥[J].中学语
文, 1996: 9-10.
[24]张文斌. 现代语文教学的真经——学习洪镇涛先生“学习语言”论有感[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 93-94.
[25]郝蕾. 学习语言让我们乐在其中——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访谈[J].语文世
界,2004: 4-6.
[26]郭湘. 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快速提升“语文素养”——学习洪镇涛语
感教学理论的心得[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7:87, 128.
[27]孙志毅. 对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的再思考[J]. 内蒙古教育, 2008: 7.
三、学位论文类
[28]乐小美.21世纪迄今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9]李功连.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0]曾颖杰. 论以培养语感为中心的古诗文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1]徐云知. 近 20 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