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教学通讯 2016年2月 总第27期
语感教学通讯
主 办: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 2016年2月1日
研究与实验》专题组 第1期 (总第27期)
龙舞迎金猴,儒雅溢校园
---武汉市儒家学会“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展示第三站述略
2015年12月18日 武汉市第63中学校园内的龙狮舞吸引了来自全市近百名专家、校长、教师,也让路人驻足观看。这是武汉市儒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第三站。活动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组织实施的。
武汉市儒家学会十佳理事学校、国学教育基地——市63中校长罗维佳女士致欢迎词。同时介绍了六十三中坚持“仁爱教育”,坚持学习传统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展现了学校在这种理念下所进行的一些较为成熟有效的做法,如:坚持仁爱艺术文化节,坚持三操,即手语操——感恩的心、环形跑操和课间操诵读,还有学校的特色社团——龙狮社团的龙腾狮舞等。硚口区教育局中教科何再平科长也向来宾介绍了硚口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做法和经验,介绍了硚口区教育在正三风、提思想、悦身心,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努力。
武汉市第63中学的“仁爱教育”向与会专家、校长、教师提供了儒家文化教育的“立体展示”:即一“听”,听了两节以仁为主题的“仁爱人文高效课堂”的研讨课;二“看”,看了63中“仁爱教育”特色文化的课间活动,包含千人跑操、熟练而整齐的经典朗诵和手语操“感恩的心”及由20多名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具有中华特色的“龙狮舞”表演;三“研”,用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的教学方式、内容,用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学生传承中华的文明。
与会的各理事学校的代表走班听课。两节精彩生动的国学展示课分别在一楼和三楼的教室同时进行,一节是吴老师的《宽容》,一节是龚老师的《弟子规》。两节研国学展示课将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将传承与创新融为一体。学会顾问、江汉大学教授韦志成先生,学术委员会主任、特级教师朱圣权先生分别做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市63中儒家文化教育的“立体展示”活动。
韦志成教授认为吴老师的《宽容》一课所展示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暖阳光,并高度评价了这节课的实践成果,认为像语文课又不是语文课,在不断诵读中增进理解;像政治课又不是政治课,有着丰富充实的思想渗透;像艺术课又不是艺术课,对学生不断进行着审美熏陶,多角度启发让学生感悟,触发心灵。韦教授认为这堂课还启示着我们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国学教育,其根本目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提升道德境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实现自身价值。
朱圣权先生认为龚轶芬老师执教的《弟子规》是一节“有灵魂”的课。从道德层面上这节课走心、暖心、净心,它将“孝”这个关乎每个家庭的话题联系生活实际,从真实生活中挖掘素材,走心于人,又将孝道固化于心,选材精心,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达到净心的效果。从课堂层面这节课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以情动人,在关键之处适时点拨了学生,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到位。从思维层面,这节课课堂流程顺畅,将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同时运用,总结要言不烦。朱圣权先生极力推崇63中多年来把“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专项工作推进的做法是“有中华教育人的担当,为中国特色教育努力探索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大课间,大家沐浴在温暖的冬日阳光中,观看市63中学生的三项常规活动——表演三操,进一步感悟了63中学 “仁爱教育”的文化特色。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集体分别诵读《弟子规》《陋室铭》《少年中国说》,学生的朗诵熟练而整齐,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特色跑操,操场虽小,学校却能别出心裁,让学生快速流动起来,学生步伐统一的环形跑操体现了城区小型校园的协同精神;集体手语操《感恩的心》优美动人,将感恩的种子无形的播撒,体现了教育育人向善的本质。最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校园特色社团——龙狮队表演了龙狮舞,彰显了“龙”的传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要义。两队身着红色队服的学生将两龙两狮舞动起来,身手矫捷,精神抖擞,并且不断变化出各种造型,精彩纷呈,气势非凡,让人赞叹。
通过方方面面的尝试和探索,武汉市第63中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多样“仁爱教育”的主题形式,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
与会专家和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武汉市第63中学校“仁爱文化进校园”的工作,认为传统文化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取得的成效明显。
本次活动由学会副理事长童其贵先生主持。
(秘书处洪流、邓少琴撰稿 罗维佳、王先海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