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味语文为本,夯语文素质之基
以品味语文为本,夯语文素质之基
段纪学
目前,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学语文呱呱叫,初中语文不感冒,高中语文烦死了”,充分说明了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对语文的兴趣由浓变淡,语文能力提高有限的状况。其原因何在?正是这一段时期以来,忽略了品味语文根本,让科学主义侵占了语文课堂惹的祸。具有浓厚情感的活生生的语言,被肢解成无数的知识点和死搬教条的应试技能。许多精美的文章被教师用解剖刀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到艺术技巧、语言风格逐一割裂、分析,以致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而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被动接受者,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审美的情趣,自然就无兴趣可言,语文能力自然缺少提高。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重回语言根本,重视学习语言。“学习语言”就是指导学生从语言知识入手,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领悟情感。其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领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通过一定的语境中典型语言的例析,并归纳语感的类别的及语感分析的方法,获得独立品味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江夏实验高中的“语文本体改革”实验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验,充分认识到只有抓住品味语言根本,才能夯实语文素质的基础,我们先看下面一些数字。
| 喜欢语文(人) | 朗诵活动中获奖(人) | 公开发表文章(篇) | 期末统考人均分(分) |
试验班(60人) | 51 | 4 | 6 | 98.2 |
对比班(60人) | 26 | 1 | 1 | 97.8 |
从表中看见,经过一年的教改实验,突出品味语言的语文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写作能力都相应得到了提高。在使用不同的教材,而用统考试卷的情况下,实验班的人均分还比对比班略高。那么学习品味语言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示范。精心设计语感训练点,起好示范作用。教师选择课文中语感因素很强的语言,作为语感训练点,交由学生揣摩、品味。并通过教师朗读示范和品析示范,引导学生学习确立语感点和品味语言的方法,留下感性认识。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先朗读示范,让学生感受语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韵味,再品味分析“泻”字为何不能改为“照”字(“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句,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教师示范感受语言,学生基本理解词语运用的协调一致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二、诱导。通过反复范读,运用“增、删、移、换”的方法,作好诱导工作。学生对品味语言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应让学生学着寻找语感点,独立学着品味语言的妙处,教师也应适时诱导。诱导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对问题已有了初步感知,但还说不出精要之处时做诱导,让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效果,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包身工》中有这几句“粥菜?这不是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学生知道这里运用了设问和反讽,但却说不出好在哪里,我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融情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效果,品味设问和反讽的语气,感受到作者对这些老板们的痛恨和对包身工的同情。第二步、把这几句改为“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恨心的老板到菜场买一些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可口的佳肴。”让学生再比较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推敲哪一句的效果比较好。通过这样鲜明、形象的对比,学生就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变成生动直观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说诱导学生自己思考处理问题,是学会品味语言的必经之路。
三、归纳。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归纳“语言品味点”的方法。经过阶段性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也应该由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要有明确的方法和理论的层次,此次作好归纳工作,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归纳品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如下: 1.从语言的运用上来品味。⑴从词的表达感情的丰富性来体会。有些词语看似相似,但细微的差别却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感情,这也往往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为“寻觅、冷清、凄惨”效果会大不同。“寻寻觅觅”既有“寻觅”的动作,更含有四处寻找而一无所获的失望之情,“冷冷清清”比“冷清”多了一层悲凉,“凄凄惨惨戚戚”比“凄惨”更多一份内心的痛苦。⑵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体会。有些词语似贬实褒,有些词语似褒实贬,一定要从全文把握其感情色彩。比如《拿来主义》中“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出一点进步了。”“进步”一词绝无赞颂之情,更多讽刺之意。《荷花淀》中“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落后”一词绝无讽刺之意,反有得意之情。⑶从词语的形象性上体会。 如《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袅娜”、“羞涩”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盛开荷花的柔美之姿,半开荷花的含蓄之态,更加形象生动。⑷从词语的是否前后协调一致性来体会。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的一句“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知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中的“深刻”和“丰富”是否可调换呢?但这就半句是可以的,如果再看前面的“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又不可,因为“深刻”是对应“肤浅”的,“丰富”对应“贫乏”,固不可换。 2.从句子的运用上品味。⑴从句子的顺序上品味。句与句要连贯、前后照应,意识才能清楚。《我爱这土地》中的“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四名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深入分析诗中意象的含义,实际上是按逻辑顺序排列,故不可颠倒。⑵从各种不同句式,表达的不同语气、不同情感去品味。如《荷花淀》中“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为何不用感叹句呢?这实际上反映了水生嫂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为丈夫积极参加区队的夸奖、自豪,又有点委婉的责备,不为家庭着想。 3.从看似矛盾的地方品味。在《雷雨》中周朴园认出鲁侍萍时说:“哦,侍萍!(低声)是你?(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正是在人物语言的矛盾对比中,突出周朴园的虚伪与残忍。在《荷花淀》中“‘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语言与动作的看似矛盾,真实的展示了水生对妇女们的关爱与委婉的批评。 4.从“标点”运用上品味语言。《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样一段“原来如此!……”省略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不正反映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和对严酷的社会现象强烈不满,不正与后文“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相照应么。 5.也可以从句式的整齐性,音律的和谐性等方面着手品味语言。
四、运用。把归纳的方法运用到课文理解和说话写作中去。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的内容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采取以下方法: 1.对于浅显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品味语言点,然后由学生负责集中在课堂上交流;对于复杂的课文,先由学生寻找品味语言点,再由教师归拢,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在适当设计一些语言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2.进一步开展多种的语感活动。如通过撰写语感随笔随时归纳总结,通过朗读比赛巩固所学语言,通过仿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深化为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作文竞赛和文学创作深化为写作能力等等。可以说,抓住语言根本,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体验到求知的快乐,在实践中寻找到语文的真谛,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夯实学生的语文素质基础。 (本文发表于《武汉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