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流派 > 语感理论 > 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以品味语文为本,夯语文素质之基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7-01-02浏览次数:

以品味语文为本,夯语文素质之基

段纪学

目前,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学语文呱呱叫,初中语文不感冒,高中语文烦死了,充分说明了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对语文的兴趣由浓变淡,语文能力提高有限的状况。其原因何在?正是这一段时期以来,忽略了品味语文根本,让科学主义侵占了语文课堂惹的祸。具有浓厚情感的活生生的语言,被肢解成无数的知识点和死搬教条的应试技能。许多精美的文章被教师用解剖刀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到艺术技巧、语言风格逐一割裂、分析,以致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而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被动接受者,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审美的情趣,自然就无兴趣可言,语文能力自然缺少提高。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重回语言根本,重视学习语言。学习语言就是指导学生从语言知识入手,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领悟情感。其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领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通过一定的语境中典型语言的例析,并归纳语感的类别的及语感分析的方法,获得独立品味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江夏实验高中的语文本体改革实验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验,充分认识到只有抓住品味语言根本,才能夯实语文素质的基础,我们先看下面一些数字。

 

喜欢语文(人)

朗诵活动中获奖(人)

公开发表文章(篇)

期末统考人均分(分)

试验班(60人)

51

4

6

982

对比班(60人)

26

1

1

978

从表中看见,经过一年的教改实验,突出品味语言的语文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写作能力都相应得到了提高。在使用不同的教材,而用统考试卷的情况下,实验班的人均分还比对比班略高。那么学习品味语言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示范。精心设计语感训练点,起好示范作用。教师选择课文中语感因素很强的语言,作为语感训练点,交由学生揣摩、品味。并通过教师朗读示范和品析示范,引导学生学习确立语感点和品味语言的方法,留下感性认识。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先朗读示范,让学生感受语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韵味,再品味分析字为何不能改为字(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句,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教师示范感受语言,学生基本理解词语运用的协调一致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二、诱导。通过反复范读,运用增、删、移、换的方法,作好诱导工作。学生对品味语言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应让学生学着寻找语感点,独立学着品味语言的妙处,教师也应适时诱导。诱导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对问题已有了初步感知,但还说不出精要之处时做诱导,让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效果,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包身工》中有这几句粥菜?这不是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学生知道这里运用了设问和反讽,但却说不出好在哪里,我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融情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效果,品味设问和反讽的语气,感受到作者对这些老板们的痛恨和对包身工的同情。第二步、把这几句改为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恨心的老板到菜场买一些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可口的佳肴。让学生再比较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推敲哪一句的效果比较好。通过这样鲜明、形象的对比,学生就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变成生动直观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说诱导学生自己思考处理问题,是学会品味语言的必经之路。 

三、归纳。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归纳语言品味点的方法。经过阶段性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也应该由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要有明确的方法和理论的层次,此次作好归纳工作,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归纳品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如下: 1.从语言的运用上来品味。从词的表达感情的丰富性来体会。有些词语看似相似,但细微的差别却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感情,这也往往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为寻觅、冷清、凄惨效果会大不同。寻寻觅觅既有寻觅的动作,更含有四处寻找而一无所获的失望之情,冷冷清清冷清多了一层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凄惨更多一份内心的痛苦。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体会。有些词语似贬实褒,有些词语似褒实贬,一定要从全文把握其感情色彩。比如《拿来主义》中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出一点进步了。”“进步一词绝无赞颂之情,更多讽刺之意。《荷花淀》中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落后一词绝无讽刺之意,反有得意之情。从词语的形象性上体会。        如《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袅娜羞涩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盛开荷花的柔美之姿,半开荷花的含蓄之态,更加形象生动。从词语的是否前后协调一致性来体会。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的一句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知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中的深刻丰富是否可调换呢?但这就半句是可以的,如果再看前面的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又不可,因为深刻是对应肤浅的,丰富对应贫乏,固不可换。 2.从句子的运用上品味。从句子的顺序上品味。句与句要连贯、前后照应,意识才能清楚。《我爱这土地》中的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四名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深入分析诗中意象的含义,实际上是按逻辑顺序排列,故不可颠倒。从各种不同句式,表达的不同语气、不同情感去品味。如《荷花淀》中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为何不用感叹句呢?这实际上反映了水生嫂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为丈夫积极参加区队的夸奖、自豪,又有点委婉的责备,不为家庭着想。 3.从看似矛盾的地方品味。在《雷雨》中周朴园认出鲁侍萍时说:哦,侍萍!(低声)是你?(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正是在人物语言的矛盾对比中,突出周朴园的虚伪与残忍。在《荷花淀》中“‘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语言与动作的看似矛盾,真实的展示了水生对妇女们的关爱与委婉的批评。 4.从标点运用上品味语言。《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样一段原来如此!……”省略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不正反映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和对严酷的社会现象强烈不满,不正与后文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相照应么。 5.也可以从句式的整齐性,音律的和谐性等方面着手品味语言。 

四、运用。把归纳的方法运用到课文理解和说话写作中去。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的内容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采取以下方法: 1.对于浅显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品味语言点,然后由学生负责集中在课堂上交流;对于复杂的课文,先由学生寻找品味语言点,再由教师归拢,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在适当设计一些语言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2.进一步开展多种的语感活动。如通过撰写语感随笔随时归纳总结,通过朗读比赛巩固所学语言,通过仿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深化为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作文竞赛和文学创作深化为写作能力等等。可以说,抓住语言根本,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体验到求知的快乐,在实践中寻找到语文的真谛,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夯实学生的语文素质基础。       (本文发表于《武汉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