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实践 > 语感教学 > 反思

反思

《天上的街市》教学反思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7-01-03浏览次数:
湖北省武汉市粮道街中学   陆蕾
    我是带着问题研究的目的设计的这堂课。课前,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
    思考一:什么是课堂?人们大多会脱口而出: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场所。现实中我们看到的阅读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无论是哪篇课文,一律串讲串问,从头问到尾,学生答完了,课文也就讲完了。课堂成为了“讲堂”。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讲堂”中,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进而扭曲了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压抑并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参与机会,学生经验世界的贫乏,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水平。记得肖川教授在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这样写道: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询真理的地方。说的多好呀。这无异于正是我们的理想课堂。虽然真正达到这种境界不是易事,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至少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思考二: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眼、耳、口、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而综观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语感、感悟、积累仍应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点,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浮于表面,蜻蜓点水。如何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思考三: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容,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四者之间互动对话的关系,我们的阅读教学理当追求之。
    思考四: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小组讨论似乎成了必须穿插的形式。但如何让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实效?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由于我作为武昌区初中语文学科发展团队的导师,正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提高不同类型文本语文阅读教学时效性”研究,带着以上思考,我选择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作为阅读文本,打算通过这节课在“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实效性”上作一些尝试,将自己平日的思考与做法融汇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在备课时自己给自己提问,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搜集信息,通过“读、思、品、疑”等方法提出对课文的疑问,经过比较、筛选后整理在“课堂讨论卡”上,以备课堂交流时彼此分享思维的成果;坐下来备课时,我让自己处在一个认真的读者的地位,独立进行阅读感知与体验,在有足够的或独到的感受理解之后才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做到心中有数上讲台;在课堂教学上,我不拘于固定模式,在“让学生想学,教学生善学”的思想指导下,我根据诗歌类文本的特点设计了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我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上了《天上的街市》。这节课中,我很投入地把自己设计的“开讲激趣,以读带品,以品导读,以读促写、滋养心灵”的教学构想展示了出来,我深情、到位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大胆地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讲台带领大家品读诗歌的最后两节,即将下课时全班起立深情的朗读,将课堂推向了最高潮……看着学生们那如痴如醉的神情,听着学生们那动听的朗读,我欣喜地对自己说:孩子们真的学有所获了。
    在思考中探索的感觉,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