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实践 > 语感教学 > 说课

说课

《听潮》说课稿 李纯子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7-02-27浏览次数:

武汉市马房山中学  李纯子

.教材

1.教学要求

《听潮》是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阅读部分以“大海”为话题,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大海的风貌,阐释着人和大海的关系。《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标题一个“听”字,意境全出。“潮”本来是一种视觉形象,用听觉来写,别具匠心。鲁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赞美了大海的伟大力量。每当我读到“玫瑰的晨雾”、“情人的蜜语”时,内心静谧和谐。每当我读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身上”时,内心汹涌澎湃。优美的字句,动人的描写,它是进行语感教学非常好的范本,我愿意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独特的阅读体验。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角度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热爱大海,渴望战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语感教学法,多角度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热爱大海,渴望战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法

《听潮》是一篇美文,需要学生静心读书,潜心体会,在朗读中感受美,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我主要采取情景导入法、品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

1.情景导入法

真正见过大海的学生不多,能细心聆听大海潮起潮落声音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以一段大海涨潮时的视频作为导入,给学生创造特定的言语情境,贴近作者的阅读素材。

2.品读感染法

散文需要诵读,读出散文所创设的意境。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学生齐读、分性别朗读,让读书声贯穿整个课堂,这是语感教学的法宝之一。

3.比较揣摩法

对所选例句中的字词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的美妙,进一步培养语感。

 

三.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阅读能力,我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感知文本的语言美。主要运用的学法有朗读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朗读理解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采用自由朗读、学生领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诱发兴趣。

嘘!让我们安静下来,闭上双眼,聆听大海的声音。(播放大海涨潮时的声音)

大海的声音是怎样的?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想到的词语或者语句来描述。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鲁彦的散文《听潮》,共同欣赏大海的潮声吧!

分析:这样的导入能给学生直观地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便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领读下列词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进行纠错指导,这样不仅为阅读文本扫清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征。

窗棂(líng    )      深黯(  àn   )     芳醇(chún  )

慵懒(yōng  )        嗥叫( háo   )     汩汩(  gǔ    )

云汀(tīng   )       酣梦( hān   )       琼台(qióng )

掺杂(chān  )        眼睑( jiǎn    )     战栗(  lì  )

罅隙(xià xì )      拨剌(bō là  )       恍惚(huǎng)

2.本文写了作者晚上听潮的全过程,依次给同学们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景象,请同学们给这三幅画面取个形象的名字。由此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层次。

海睡图       海醒图        海怒图

3.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勾画相应的语句,简要概括三幅图景各自的特点。

海睡图——平静

海醒图——兴奋

海怒图——凶猛

 

(三)小组协作,赏析文字。

作者用文字将海潮的声音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来品读下列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形成小组共同智慧的结晶,并安排合理的展示形式。教师挑选其中三个小组进行展示。

示例:

1.从修辞角度品析:

1)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

2)海在我们脚下歌唱,那声音温柔,芳醇,好听极了。

【明确】语感教学重视在朗读中习得语感,在品味中领悟语感,我将指导朗读作为品读语句的突破口。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学生自由朗读语句(1),这段是对海睡图的描写,学生可以把握朗读本段时应节奏舒缓,语气轻柔,领悟朗读情感基调。2.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我采用“减一减”的方法,将原句中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子删掉,让学生对比起来读一读,从而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语句。本段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将海潮声比作“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情人的蜜语”、“微风拂琴”、“落花飘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潮声温柔、芳醇、又轻又低的特点,表现了大海潮落时声音的静美和谐。同时,本句采用了多感官描写法,“朦胧的月光”是视觉,“玫瑰的晨雾”是嗅觉,“情人的蜜语”是听觉,“微风拂琴”是触觉,作家调动自己全方位的感受来描写这场听觉盛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沉吟”略带拖音,深沉而动情,将听者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朦胧的月光”写出了潮声的缥缈,忽远忽近,似有似无。“朦胧”一词要强调,但不可重读,须读出余音绕梁的美来。“玫瑰的晨雾”有清晨的鸟语花香,有期待太阳穿透云层的那一丝惊喜,内心该是何等温柔?“情人的蜜语”更是拨动着少男少女羞涩的心弦,内心该是何等美好?“低低地”、“轻轻地”叠词连用,“微风拂琴”、“落花漂水”营造了声音若有若无的感觉,这句在朗读时轻的、低的几乎让人听不见。全班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小句一小句感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3.刻骨铭心,自我陶醉。教师配上背景音乐,有感情地为学生范读段落,营造潮落时的静谧氛围。学生个人展示朗读,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在朗读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从多感官描写法角度品析: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明确】教师指导学生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受潮来时的情景,写出了潮来时海的声音、状态、气味、味道和动作,从而多角度、多方位地全面展现潮来时大海灵动的美。赏析之后,组织全班男生朗读这个段落,注意音节轻重和节奏的顿挫,读出涨潮时的气势。

 

3.从动词的运用角度品析:

1)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2)它从我们的脚下冲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将浪花吹落在我们的身上。

【明确】找两个学生比较朗读句子(1)和句子(2),采用“换一换”的方法从语感上体味它们的区别。教师引导“扑”是从下往上扑下来,写出了海浪的凶猛。“泼溅”写出了浪花落在我们身上的力量。两个动词的运用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海怒时海浪波涛汹涌的特点,表现了大海的壮美。全班学生齐读句子(1),读出重音与节奏,读出大海的力量。

 

(四)探究质疑,把握主旨。

1.结尾处“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作者直抒胸臆的赞美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2.教师展示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

 

3.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旨。

【明确】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战斗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追求。

 

(五)深入学习,积淀语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当堂背诵,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六)教师总结,思想升华。

通过《听潮》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大海潮起潮落的魅力,学会如何品析作者优美的文字,领会了作者高尚的情怀,定是学有所获。

 

.板书设计

    (鲁彦)

 

                  海睡图          平静

 

 

     听潮           海醒图         兴奋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海怒图          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