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课题流程 >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吴家山二中:《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8-01-25浏览次数:

《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   课题组

   2013年9月,我校语文组承担的课题《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被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直属的“十一五”(后因实验需要申请转为“十二五”)

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承担研究任务以来,课题组

围绕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教学现状,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

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措施是什么?是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培养语感。2001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强调语感培养,确定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洪镇涛先生是我国语感教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语感教学”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洪镇涛先生几十年来致力于语感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他总结出“语感教学法”,提炼了语感训练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步骤。“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教学过程切实可行,“四步四法七课型”操作性强,这使得语感培养变得有章可循。洪镇涛先生开创的国家级别的重点科研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该课题践行课标基本理念,铸就语文核心能力。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有几十所,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对学生语感的提升,体会语言在运用中的妙处、意蕴和韵味,研究成果丰硕。《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等著作,更是语感训练的教材,既可供课堂学习使用,也可供学生课外诵读、品读。

2009年,我校被授予“王先海工作室”实验基地,十名语文老师成为“王先海名师工作室”的弟子。2012年我校被授牌《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基地学校。学校认准了语感教学之路,支持语文组承担《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子课题,着手开展语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1.新课标的要求与现实的差距

(1)新课标确立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紧的不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说话写作,而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始终把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语言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这就要求教师认准语感教学的方向性意义,这也引导教师思考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怎样才能促进师生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觉。

(2)当下的语文教学现状是教师普遍忽视语感培养

洪镇涛先生在《回顾我的语感教学》中强调: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语感的训练,离不开多读、多背、多说、多写的反复的语感实践活动;离不开对语言做多角度的品味,充分感知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可以说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大量的积累沉淀,积累越丰富,语文能力就越强。李海林指出,语感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语感活动为主要途径”。这就势必要求教师釆用多种方法来启发学生对语言魅力的认知和理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下的语文教学现状是一些教师缺乏语感教学素养,尤其缺乏对语言敏锐感觉与领悟能力,日常教学忽视语感训练,淡化对学生进行语言感受、语言梳理、语言欣赏、语言分析、语言学用等语言实践的训练,不能带着学生在语言文字里来来回回地走,去体会语言在运用中的妙处、意蕴和韵味。有些教师甚至把优美的文章断章斩句、分析语法,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从根本上也脱离了语感教学。有限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无法真正落实语感教学,势必导致学生语言文字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十分欠缺,听说读写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

(3)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教师缺乏语感教学素养的冲突

2009年,学校被授予“王先海工作室”实验基地,2012年学校被授牌《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基地学校,十名语文老师成为“王先海名师工作室”的弟子。城市的发展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有力的时机,我校领导以“与名师拜师结对”为抓手,推荐语文组申报建设区级核心学科基地项目,加大了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力度,我校多次请专家进校指导教师的语感教学以及语文教学等工作,引导教师对语感教学的理论进行有效地探索和实践。通过观摩名师课堂,名师推门听课,骨干引领帮扶,说课,赛课等活动,学校语文教师的语感教学得到名师们切实深入的示范指导。在培养中,学校领导关注到很多问题:不少教师缺乏语感教学素养,尤其缺乏对言语材料敏锐的领悟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轻率、教学策略单一,课中活动不足;学生缺乏语言积累,语感能力良莠不齐;教师语感教学水平不高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学校领导意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准了语感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鼓励语文组承担《散文类文本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子课题,大力推进语感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选用初中鄂教版教材中散文类文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原因

(1)鄂教版教材中的散文文体是学习语言的范例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因此,语文教材与一般的阅读文本有所不同,它是例子更是载体,它承载着优美词句语段的积累以及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等任务。它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接受文化陶冶的范本。洪镇涛先生在《我的语文教育观》中指出: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是一种范文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它基本上属于学习性的阅读,接受性的阅读。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质和独特任务,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应该是中小学生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良好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鄂教版教材中的散文基本都是名家名篇,散文文体特征鲜明:①情感真挚。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发见解,作者都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故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才会显出它的动人之处,所以教师可以将散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真挚感情发掘出来,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②意境醇厚。初中鄂教版教材中所编选的散文,往往是意境醇厚、耐人寻味的经典佳作。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关注文本营造的意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意境中,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使学生由景生情,由情入景,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投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情境当中。③语言优美。散文又被称为美文,它是语言运用的典范。王耀辉曾经说过:“好的散文语言,总是于貌似娓娓道来的平常中涵蓄着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显出一种经过锤炼之后的精美,让人品味不尽。”教师可以以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和品鉴散文优美的语言,和学生共同在语言之河中畅游,引发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起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④形散神聚。散文虽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但它始终紧紧围绕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贯穿一条清晰线索,将看似不关联的人、事、景、物联系起来,做到杂而有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学习,模仿章法结构。

总之,初中鄂教版教材中的散文篇目众多,形式多样,更能让学生感受作者所抒发的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亲情之美、艺术之美等等。它非常适合作为语感训练的载体,适合训练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知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鉴赏品读的能力。另外,中考阅读二的选文也多为散文。

(2)教师忽视教材是学习语言的范例,导致对教材的重视程度不高

尽管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传统的教学习惯和中考评价机制仍然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以考试为指挥棒,认为教材中的课文(文本)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对教材文本解读浅表化,没有充分深度开掘出其内在价值。教师或把经典教材当作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材料,成为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和训练学生解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或把美文品读变成冰冷的技术分析;或粗略地讲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只为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殊不知语感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万能钥匙。

洪镇涛先生在《我的语文教育观》中说:“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阅读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该立足文本,深入文本;不能对文本浅尝辄止,更不能把文本抛在一边。”“阅读教学,还可以简化为抓两件事。第一件,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了解内容,领会主旨,了解布局,把握思路。第二件,指导学生深入到语言里头去,品味范文语言运用之妙,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透彻的、全面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才会更准确更有效。优秀的作品文辞优美、意蕴丰富,教师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深挖文本内涵,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才能领会文本的深意。如果教师能独具慧眼,可以将文本解读得细腻生动、有血有肉,能抓住被别人忽略的细节,常读常新,常教常新,定能将教材大放异彩,自然形成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资源。可实际上,一些教师认为没有时间,没有必要,没有能力深入解读。因此,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地泛化解读,或者全盘依赖教参的常规解读,往往使教师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段缺少发现的敏感,无法解读文本的重点和美点。一旦老师对文本麻木不仁,教师虽走上讲台,但未走进文本,那么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也总是在文本的外围徘徊,最后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学生的的语文能力低下。

(二)研究意义

“语感教学法”,是洪镇涛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语感能力的做法。“语感教学”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作为《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基地学校,自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的教师深切地认识到,只有教师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乃至语文专业素养,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追求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对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更有信心和勇气在语感教学之路上开拓与坚守。

1.提供了教师学习和研讨语感理论知识的平台

促进教师学习与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研讨活动中,教师明确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准了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语感教学的方向性意义;强化了对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应服从语感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常规教学的重中之重的认识。

促进教师大量阅读“语感教学”的专业书籍与著作:《我的语文教育观(洪镇涛著)》《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等,在整理与分享、交流与讨论阅读笔记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丰富了“语感教学”的理论知识,习得了语感训练的方法技巧,增强了研究与实践语感教学的信心。

2.推动了教师积极进行语感教学实践并尝试打造语感教学的常规课堂模式的进程

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讨,教师积累了语感教学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积累了语感训练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步骤,积极研究探索语感培养的策略,有了进行语感教学实践,极力打造语感教学的常规课堂结构的底气和资本。教师以同伴互助研学的方式,将积累的语感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习得的语感训练的方法技巧,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教师以同课异构为载体,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尝试打造语感教学的常规课堂模式。

3.激发了教师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的语感能力乃至语文专业素养的热情

积极进行语感教学实践时,教师充分认识到对课文独立的、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多角度的解读才是语感教学的基础和有力保障。教师发现自身研读文本的功力还不够深厚,无法提取教材的精华,无法发现与运用精美典范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与分析。细读课文,把培养语感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是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表现。多角度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巧妙设计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智慧。这样的认识激发了教师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的语感能力乃至语文专业素养的热情。教师改变以往借鉴抄袭的备课方式,开始独立个性化地品读赏析教材文章,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注重反思与交流,很多教师写出了真切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4.开发了教师深度开掘教材内在价值的潜能

随着课题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在开发培养语感的校本课程资源时,教师发现教材别开生面的资源:多样的表达形式,丰富醇厚的意境,耐人寻味教学内容,精美典范的语言,比比皆是。教师开始积极深入钻研教材、深度挖掘教材的资料,合理开发利用教材,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教材努力用好、用足教材,多角度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教师运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师开发资源的潜能都得到了提高。

5.有效地引导教师改变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

语感教学的课堂,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教师更关注语言的咀嚼与品味;更关注文本的感受和领悟;更关注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有效体验生活的感受等等。语感教学的课堂,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展示,层级目标有低有高,活动形式也可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发生一些变化,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以提高。

6.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课题将散文作为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载体,无疑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亲情之美、艺术之美。语感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发掘文本蕴含着的真与美的价值,唤醒学生对美的体验,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语言文字是物质的。当它成为负载和传送意义或情感信息的工具时,却又成为观念、精神的产物。个人的语言世界也和他的精神世界相连结,语言世界的拓展同时会作用于精神世界的延伸,个人语言能力的增强必然会促使他的人格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当有意识的语文学习过程转化为非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选择、自我参照、自我完善的过程,才是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感能力的核心所在。

基于此,我校语文组承担了《散文类文本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子课题,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语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语感能力培养现状综述

(一)语感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古代文人和教育家虽然都很重视语感,但是我国古代对语感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经验形态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甚至没有出现“语感”二字。到了近代才出现了语感之说,“语感”这一概念最早是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在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命名这感觉为‘语感’。”著名的老一辈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这个基础上将语感定义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夏丏尊先生还是提倡“语感”培养的第一人,把“传染语感于学生”说成是他“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一些语文教育大师,也明确指出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的老一辈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感能力。”当代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的《语感论》,为语文教学从理论上“打开了一扇窗户”;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语感教学流派”创始人洪镇涛先生,他以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个语感教学(语文本体教学)体系,将语感成功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著名的“语感教学法”。“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语文教育界认可。但是作为官方文件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从未出现过“语感”二字,对“语感”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直到2001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才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并强调语感培养,确定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再次确立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二)洪镇涛语感教学观的实验和推广

洪镇涛是当代语感教学派代表人物。上世纪80年代,洪镇涛老师提出:实施语感教学,建立一个语感教学体系。立即得到了语文界的热烈响应,得到了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认同。很快,产生了第一个语感教学实验基地——武汉市洪山区几所初中的几个实验班,三年期满,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实验的成功充分证明:语感教学反映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学习母语的规律。洪山的经验迅速传播开来,影响所及:湖南的长沙(宝安区),河南的济源,平媒集团,河北的霸州,云南的瑞丽,浙江的台州,山西的太原,长治……都相继建立了语感教学实验基地。

从1994年开始,洪镇涛语感教学理论开始付诸研究和实验,申报了全国性课题《语文本体教学研究与实验》(2006年更名为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2001年,中国教育学会将它确定为直属课题,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截至2004年,全国参与语感教学实验的省市已达23个。1998年7月开始,开明版小、初、高各年级语感教学实验课本陆续问世,到2002年4月,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10多个省市近4万名学生在使用这套教材。语感教学实验不仅传播了语感教学理论,还惠及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让他们获得一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超越,加速了自身专业成长;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为统领各地的语感教学研究,洪镇涛还组织成立了全国性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研究中心”,开明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杂志社等单位是常务理事单位,研究中心吸纳了约1500名会员。最终实现了语感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的一体化;洪镇涛语感教学改革也成为“国内的语文教学改革名家中大概是独一无二的”的“有理论、有实践、有配套的教材、有实验基地和实验教师,这样全方位”的语文教学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洪镇涛先后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变讲堂为学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语感教学;语感教学要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坚持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并重,并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语文知识教学紧密结合,与生活密切联系;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大容量、高起点、选精品编写教材等一系列主张,从理论上对语文教学的长期性失误作了深刻剖析,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本体、主体、方法、教材等问题进行重新定位和诠释。在教学上,洪镇涛强调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感训练,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以矫正语文教学之偏失,这既体现了语文课改精神又反映了对多快好省的教学效益的追求。洪镇涛语感教学观丰富并发展了语文教学本体论和语感教学理论,是富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又有现代精神的语感教学新体系。洪镇涛语感教学观在理论的严密性、理论的依据、语感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和深入研究。

新课改以后,语感研究一直还在持续升温。《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一五”(后因实验需要申请转为“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亦称语文本体教学),是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语感训练  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它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钱梦龙先生称它是“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 ,“是汉语文教学的曙光”。程翔先生说:“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语感教学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课改要想取得根本性的转变并获得彻底胜利,必须走语感教学的道路,这是不容置疑的。”十几年来,该实验惠及全国十多个省市数十万师生。 

(三)课题《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现状

学校语文组承担的课题《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被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直属的“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子课题在研究理念和训练方法上与《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是一致的,该子课题与专家在同一研究领域的区别在于:该子课题研究目标是以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本为载体,探索散文类文本语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并且有效地引导教师重视教材,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教材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扎实有序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研究目标明确,侧重于四种能力的培养,即培养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教师运用教材的能力和教师开发资源实施散文类文体语感策略的研究的能力三种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创造条件,教师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该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初中鄂教版教材中散文类文体研究、从篇章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从句式学用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内容具体且各有侧重。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研究过程简述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研究,开发培养语感的校本课程资源,探索散文类文本语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有效地引导教师重视教材,培养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教材的能力,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扎实有序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初中鄂教版教材中散文类文体研究。

    2.从篇章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

    3.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

4.从句式学用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初中鄂教版教材中散文类文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问题。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不断收集、整理各种有关语文教材散文类文本中的资料积累的文献资料,用理论指导实践。

    (2)教育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在一定时空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散文类文本的教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提供有效指导。

    (3)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教师对课程的开发现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的调整。主要采用座谈、问卷、检测等形式进行。

    (4)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体现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遵循“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研究步骤和要求,提高研究实效。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中收集资料,分类整理,提炼和完善课题内涵。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力求全面反映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

(四)研究过程简述

课题研究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课题准备阶段、理论研修阶段  实践研究阶段、反思修正阶段和结题总结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理论学习,明确方向;资料分析,形成方案;课题培训,组建团队。这一阶段课题组结合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讨论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课题为《散文类文本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并于2014年3月底前获审核通过。

理论研修阶段(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名师引路,专题讲座;资料查阅,文献研究;个人学习,强化意识。这一阶段课题组一方面请专家进校园开设专题讲座,培训老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和途径。培养教师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以制度规范研究   

实践研究阶段(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自主探索,定期交流;展示成果,实践修正;成果学习,教学运用;组织活动,推广成果。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以活动优化研究,以团队推广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活动形式进行实践研究:同课异构教学、集体备课交流、观课、议课、评课、各级培训学习、同伴互助研学、实践-反思-修正、成果分享推广、丰富课中活动设计(说读、品读、练读、辩论赛、合作学习、分享作品等)        

反思修正阶段(2017年2月至2017年5月),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分类整理,完善课题资料。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将近几年来在课题实践中收集的资料作分类整理,为进一步提炼和完善课题内涵打好扎实的基础,也为后期课题组着手撰写结题报告充实资源。

结题总结阶段(2017年6月至2017年8月),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座谈反馈,撰写结题报告。这一阶段,课题组多次座谈反馈,讨论交流,参与报告的修改工作,不断总结反思,力求全面反映四年多来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并得到区教科室及课题组专家的悉心指导。

四、成果及成果分析

(一)明确了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策略内涵

   散文类文体:主要是指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体中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无论是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还是表现手法、遣词造句上,都有培养语感的极好资源。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积累语感的直接素材,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资源,为老师们的创意教学、资源整合提供了源头活水。

   语感培养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语感培养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语感。语感分析,既有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词性、句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等,又有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

   本课题的内涵是:合理开发利用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本资源,形成培养语感的校本课程资源,探索散文类文本语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扎实有序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探索了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围绕着散文类文本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组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本资源研究从篇章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从句式学用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现分述如下:

1.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体的资源研究

具体方法与途径:

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入手,通过“精选散文类文本——开发语感培养的课程资源——选择语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形成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本的课程资源,形成语感培养的具体策略。

已形成成果:

(1)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篇章例析精选

(2)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本精选

(3)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本精段示例荟萃

(4)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类文本句式学用示例荟萃

(5)从篇章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

(6)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

(7)从“句式学用”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

2.从篇章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

具体方法与途径:

从篇章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做到准确快速读懂文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寻从篇章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的策略,将策略总结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轻声慢读,抓词句、知文意;

第二步——循词觅路,析结构、探章法;

第三步——含英咀华,悟思想、明意图。

具体操作流程:

第一步——轻声慢读,抓词句、知文意。

(1)轻声慢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每段语言文字中能概括或提示主要内容的词句,或圈画标识文章脉络走向的词句。

(2)感知文章大意。

第二步——循词觅路,析结构、探章法。

(1)分析文章结构。

(2)探求行文章法。

第三步——含英咀华,悟思想、明意图。

(1)抓住含有思想与情感的句子含英咀华、品读分析,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真思考,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篇章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示例(见第21页 附录三)

例1.古代写景散文《三峡》

例2.古代叙事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例3.古代哲思散文《爱莲说》

例4.写景散文《空山鸟语》

例5.叙事散文《滋味》

例6.哲思散文《海思》

(注:只涉及从篇章角度进行语感训练的策略,不做完整的教学设计。)

策略研究小结:

探寻文章的章法,我们能提炼文章表达的规律。我们发现了散文类文本布局谋篇的技巧,如:起承转合;先总写概写,再具体写详细写,最后抒发情感;先抒情,再描写,最后再抒情先总后分;重章叠句;对比突出,等等。我们还发现,许多常规与非常规的细节变式技巧几乎每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说,章法的审美,是语文教师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的美好角度和给力方式。而在语感的训练中,学生对于思路、章法有了知识的积累,从而有了理性的思考。

教学评价表(见第19页附录一)

3.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

具体方法与途径一:

我们在现代文散文类文本教学实践中,探寻从语段入手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将策略总结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朗读         读段落大意;

第二步——说读         说内容层次、形象特征;

第三步——析读或悟读   析语段美点、思路意图;

第四步——抄读和背读   读课堂笔记、背精美语段。

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示例一(见第27页 附录四)

例1.           以读带析——《春》之春雨图(描写角度丰富)

例2.           以读带析有情节有细节有情感的画面式语段

例3.《三段类读,刻画细节 》教学设计 

例4.《写景抒情类散文语段》阅读教学设计

——以读带析同课异构(积累精妙语段)

例5.《描写景物,讲究层次》作文教学设计见

分层写景----以读带析同课异构(积累精妙语段)

(注:只涉及从语段角度进行语感培养的策略。)

策略研究小结: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感的前提。课题组发现教材中存有大量精美的语段。如:多层次多角度写景语段、多层次多角度状物语段、精妙的心理活动描写语段、群体活动场面描写的语段、用精确动词写过程的语段、把细节写具体的语段、精妙的“感悟有依据”语段、精妙的情景交融语段、精妙的抒情言志语段、有景有情有理的画面的语段、有情节有细节有情感的画面式语段、叙事思路精美的语段……在现代文散文类文体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探寻语段的特点,整合为学生的第一手语段积累资料,然后结合精段的积累与评点,以读带析,开发各种课型,积极探索有效的语感培养能力的教学流程和策略。通过细致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体会线索形象,体会结构层次;指导批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摘抄整理课堂笔记,制作读书卡片等等,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教学评价表(见第20页附录二)

具体方法与途径二:

我们在文言文散文类文体教学实践中,探寻从语段入手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将策略总结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朗读  抓住字词  注意停顿  读出语气

第二步————说读  解说文本  品味语言  领悟语感

第三步————联读  课内延展  比较阅读  读评人物

第四步————悟读  再读文本  深化感悟  以写促读

具体操作流程

第一步————朗读:抓住字词;注意停顿;读出语气。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内的停顿。

(2)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句的语气和情感,读出韵味。

第二步————说读:解说文本;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译说文本,用一句话或简短的语言概括文段内容。

(2)品味语言,围绕核心问题,解析文本内涵。

(3)领悟语感,边读边说,用说话的方式,体悟文本内涵。

第三步————联读:课内延展;比较阅读;读评人物。

(1)课内延展,从课内知识进行话题讨论。

(2)比较阅读,感知作者在文段中表达的核心思想。

(3)读评人物,通过再次朗读文本,加深理解。

第四步————悟读:背诵文本;深化感悟;以写促读。

(1)背诵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背诵。

(2)拓展“说话”练习,以写促读。

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示例二(见第42页 附录五)

例1.古代哲思散文《爱莲说》——结合文本细读的朗读设计  

例2.《两段同读,学写游踪 》教学设计

(注:只涉及从语段角度进行语感培养的策略。)

策略研究小结: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感的前提。课题组发现教材中存有大量精美的语段。如:多层次多角度写景语段、多层次多角度状物语段、精妙的心理活动描写语段、群体活动场面描写的语段、用精确动词写过程的语段、把细节写具体的语段、精妙的“感悟有依据”语段、精妙的情景交融语段、精妙的抒情言志语段、有景有情有理有画面的语段、有情节有细节有情感的画面式语段、叙事思路精美的语段……在现代文散文类文体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探寻语段的特点,整合为学生的第一手语段积累资料,然后结合精段的积累与评点,以读带析,开发各种课型,积极探索有效的语感培养能力的教学流程和策略。通过细致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体会线索形象,体会结构层次;指导批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摘抄整理课堂笔记,制作读书卡片等等,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教学评价表(见第20页 附录二)

4.从句式学用入手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研究

具体方法与途径:

我们在散文类文本教学实践中,探寻从句式学用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将策略总结为三步:提炼句式——分析句式——仿写句式。

具体操作流程:

第一步:筛选有特点的句式,提炼句式种类。

(1)逐句分析每篇文章,筛选出有特点的句式。

(2)根据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炼该句式的种类。

第二步:对同一类句式合并,分析句式特点。

(1)对同一篇文章中同一种类的句式进行合并。

(2)运用“调换法”“增删法”等方法分析句式特点。

第三步:学习该类句式特点,学生仿写练习。

(1)运用该类句式,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2)师生共评学生仿写成果。

从句式学用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示例(见第45页 附录六)

例1.           《窃读记》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从“句式学用”的角度进行语感训练 

例2.《窃读记》句式学用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例3.《济南的冬天》句式学用学案

(注:只涉及从“句式学用”的角度进行语感培养的策略,不做完整的教学设计。)

策略研究小结:

有着一定表达形态的句子形式称为句式,如排比句式、对称句式。所谓句式学用,就是学习课文或者选文中的句式,品味句子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并进行句式写作的基本功训练。句式的学用与品析的教学,是语言学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句式训练之中,能够受到写句训练、语感训练、语法知识训练、修辞手法的运用训练以及一定的思维训练。句式学用的过程一定是训练的过程;这种过程既求美又求实,学生既能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又积累了美好的语言。

教学评价表(见第20页 附录二)

五、研究成效

(一)本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通过该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发了培养语感的校本课程资源,探索了散文类文体语感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教师重视教材的意识得以强化,教师深度研读课本的习惯得以培养,教师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得以提高,合理开发利用教材的能力得以锻炼,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得以开发,教师扎实有序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以实现。如从篇章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在“轻声慢读,抓词句、知文意;循词觅路,析结构、探章法;含英咀华,悟思想、明意图”三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既准确快速读懂文章,又体验了布局谋篇的精妙。如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在“朗读,读段落大意;说读,说内容层次、形象特征;析读或悟读,析语段美点、思路意图;抄读和背读,读课堂笔记、背精美语段”多样化的言语训练中,既丰富精彩语段的积累,又体验语段的精妙,还为尝试写作精彩段落提供了范本。再如,从句式学用入手,通过“提炼句式——分析句式——仿写句式”的训练,既丰富语句积累,又学生写句的拐杖。

同时教师自己的深度研读文本的习惯与体验通过细腻的操作步骤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积累,又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在仿写和训练中,还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感的获得水到渠成。

(二)本课题研究在校内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1.践行语感教学思想,构建了语感教学模式

在课堂极力践行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充分挖掘教材散文的语感训练价值,从篇章入手、从语段入手“以读带析”从“句式学用”入手,三种策略可以相对独立自成课型,又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步推进课堂教学进程,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多变,基本构建了优质的语感教学模式。

2.推广语感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通过说课、公开课、研讨课、赛课、同课异构等活动推广应用本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组织开展观课、议课、评课活动,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创新进行总结,并撰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反思和案例,成果显著。课题研究期间,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达19篇(见第52页附录七)

3.丰富语感训练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丰富的课中活动设计,诸如说读、品读、练读、辩论赛、合作学习、分享作品等,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较之前深刻,体会能够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生动美妙,对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人文内涵领悟有方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亲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自课题研究以来,学生在楚才作文竞赛中获奖人次明显增加。自课题研究以来,学生在楚才作文竞赛中获奖人次明显增加。

(三)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们获得了不少启示

1.多角度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智慧

语感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足。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把培养语感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

语感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还必须巧妙设计教学,就是要求把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起来,实施教学。有了这一点,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2.诵读、品析、积累是落实语感训练的三个要素

阅读需要反复吟咏,诵读。有很多的内容,譬如词的情感、气魄、层次、节奏等等,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听出来的,品味出来的。学生的听知力、品评力、朗诵水平都可以在听、读中得到熏陶,得到提高。

阅读需要逐层深入地品评,唯有教师的细读与深究,慢慢地读,才能挖掘作为例子的课本价值。例如洪镇涛老师分析朱自清《背影》中一处心理的细节描写:“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一处,就引导学生关注并仔细分析“聪明”的深层意味,指导学生明白这其实是朱先生的自责、自悔的心理。这里没有用“糊涂”这样的词正面直接表达,而是用反语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自我嘲讽的意味更浓。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含思想内容,又包含情感,还包含语言组织规则和语言应用的方法。教师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进行精致、细致的分析,才能精准、透彻把握文章要义。才能将自己深度研读文本的所得与体验通过细腻的操作步骤传递给学生,使其受益终生。

阅读需要积累。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获得语感的前提。丰富语言的积累,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追求目标。语言积累主要是积累规范的语言,积累和谐成篇章的语言,积累富有情味的语言。长期大量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规范的语言,就会养成对语言是否合乎规范的敏锐感觉;长期大量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和谐成篇章的语言,就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些文章图样,对文章产生合乎和谐要求的敏锐感觉;长期大量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富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养成对语言是否具有情味的敏锐感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追求目标。

洪镇涛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讲过这么一个事例:

洪老师的语感实验基地之一的“安陆市实验小学”为了培养学生语感,要求学生大量背诵诗词,无论是否理解。结果很多学生不到小学毕业就能背诵500多首诗词,不少孩子甚至都能填词写诗。“风雨萧萧夜色沉,站台送别泪盈盈。一年一度团圆日,短暂难尽父子情。”就是该校一位二年级名叫李冠男,刚满8岁的“留守儿童”的诗作。

孩子们大量的读背诗词,不用刻意为之遇到合适的场合就直抒胸臆,自己作诗。

这就是语言积累的力量!

六、下一步研究的思考

课题组已经开展了如下工作:教师专业提升、策略研究运用、资源资源研究;课题组正在开展的工作是:细化培养策略、探索课中活动强化、语感教学提升;课题组准备开展的工作是:提升专业素养、探索分层教学、细化评价标准等。

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之一。如何把教材用好、用足,多角度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把培养语感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如何巧妙设计教学;如何丰富课中活动,都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智慧。有的教师语感能力很强,但不懂得策略地传授自己在语感方面的心得,不懂得选择典范的课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推敲、品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有待加强;有的教师研读文本的功力还不够深厚,无法提取教材的精华,无法发现与运用精美典范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与分析;有的教师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不断磨炼,这些都需要通过培训提高,需要阅读充实,需要精力钻研,需要导师引领。后期我们也会在语感的典范课型上继续探索,力争有所突破。

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差异。语感能力强,就能快速精准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有效重要信息,感知语意,体味情感,领会意境,明确思想。语感能力差,就只能领略语言文字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对内容一知半解不得要领,甚至曲解文意。学生语感能力的个体差异,强化了教师的分层教学意识。如何将语感的分层教学落实在细微之处。如:调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心理;教学设计的分层预设;课堂活动的分层组员;作业布置与反馈的分层处理;奖励方式的分层设置、课堂评价的细化等等。后期我们期待在分层教学上有所突破,让每个层级的孩子在语感能力乃至语文素养上有所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教师的教会与学生的学会才会达成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乃至提高,学生学会离不开来自其自身的思考、反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语感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给学生更多消化与吸收的时间与空间,都将是课题组研究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美文品读》(开明出版社  2005年8月)

《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洪镇涛著 开明出版社 2005年3月)

《教苑辟蹊》(王先海著 新华出版社 2012年3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

 

(执笔:刘迎春 田凌  代琴  )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