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结 题 报 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
结 题 报 告
关键词:语感教学 学习语言 语感教学的策略
结题报告摘要:“语感教学”(亦称语文本体教学),是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它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感教学流派创始人洪镇涛先生提出并领导全国语感教学志愿者实施的教改实验,由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了系列中、小学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96本;是全国中语会“九五”优秀课题,中国教育学会直属“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从“九五”全国中语会立项以及后来中语会把该课题作为优秀课题推荐到中国教育学会纳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直属课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三轮滚动研究与实验。二十余年来,全国先后有近2000所学校、数千语感教学实验教师、数十万学生参与了该项实验。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惠及更多的师生,内蒙赤峰市、呼伦贝尔盟、深圳宝安、武汉新洲等多地联合成立了“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研学共同体”。“共同体”共进行了四次异地同课异构展示交流。
立项时间:2014年7月(第三轮实验)
课题负责人:洪镇涛 开明出版社教材研发中心副主任 中学高级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
马鹏举:全国语感教学研究中心(语文本体改革研究中心)原秘书长,开明出版社教材研发中心副主任,著名语感教学研究专家,作家,江汉大学教授。
王先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研优秀教师”,“全国百佳特色教育一级特色教师”,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武汉市十大名师,武汉市“王先海名师工作室”导师,语感教学研究专家。
魏红岩:课题组副秘书长。开明出版社教育与学术分社副社长。
武万忠:全国教育科研优秀工作者,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湖北省教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汉市突出贡献专家。
徐少才: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著名语感教学研究专家。
游 昕: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武汉市黄鹤英才名师,语感教学研究专家。
王晓明: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语感教学研究专家。
杨廷山: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语感教学研究专家。
刘清旭: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语感教学研究专家。
熊俊峰:深圳市教育专家,语感教学研究专家。
姚文革:湖北省学科带头人,语感教学研究专家。
结题时间:2018.5.
执笔: 王晓明
现就《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 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政策依据:
进入新世纪,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纲要》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
为适应这一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方法、手段等做了新的定位或进一步明确。在“语文素养”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2]
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影响。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是出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的观点,也奠定了语感理论的思想基础。为此,语感教学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从人本主义出发,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成长与自由发展为教育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特别注重学生人格塑造、个性形成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2.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悟”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道在妙悟”等。1924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在春晖中学校刊《春晖》第30期上发表了《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与学生》一文,文中写道:“一般作为教师的,特别是国文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3]叶圣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4]这个解说指出了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体悟,一种特殊的理解。
吕淑湘提出:“人们常常说的‘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构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5]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洪老师的语文本体论,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不仅切中当前语文教学时弊,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搞清了以前人们相当混乱、模糊的认识,而且比起某些不可琢磨的宏论来,它又是那样的朴实和平易,又便于操作;我觉得洪氏体系(洪老师语文本体改革教学体系的简称)实现了民族性、科学性、现代性的结合。”钱梦龙先生认为,语感教学“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它是“民族的,现代的,科学的”,“是汉语文教学的曙光”。
全国中语会原理事长张定远先生说:“镇涛先生为构建我国民族化、科学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努力的主张和创见,是在语文教学本体上进行了一次深刻变革,如果这一变革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就会得到根本上的改观。”要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必须从语文本体的改革入手,坚持将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与运用置于语文教学的首要与中心位置来认识和实践,语文教改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语文教改的力度才会加大,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才会不断提高。
(原载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
著名语文教育家欧阳代娜说:“洪老师的语文教改实践中的成就是比较全面和完整且富有创造性的。他的母语教育改革理念,是建立在继承发扬我国母语教育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母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形成具有我国母语教育特色的理论来指导改革实践的。我国母语教学优秀传统必须坚持,当代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和技术必须吸取,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洪老师的教学改革,体现了我国母语教育教学改革,要走“民族化、科学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这个客观规律。
《内蒙古教育》主编孙志毅先生在《思想的力量》中,梳理了近百年来最有价值的语文教育思想后,认为洪先生的“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的观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语感论”,是继叶圣陶先生之后的最有价值的语文教育思想,“‘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是在语文教学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轻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的现状下提出的,公正地说,他对语文教学弊病的诊断可谓一语中的。这个思想的提出,在语文教育史上是举足轻重的,廓清了在语文教学天空的迷雾,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实践依据:
洪镇涛先生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曾多年执教于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在武汉六中期间,他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语文本体教学改革,创立了语文教学本体论(后更名为“语感教学”),并在全国中语会和中国教育学会支持下,从“九五”“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 ,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在全国范围内的成功的滚动实验。先后有20多个省市区、近2000所学校、数十万教师和学生参与该项试验,逐步形成了一个语文教学流派——语感教学流派。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他提出的“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教改主张,对新课改起到了奠基作用,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推进了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因此获得“中国语文教育终身成就奖”。由北京开明出版社承担并由他主持的“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在中国教育学会的直接关怀和全国中语会的指导下,现在已经进行了23年,惠及了数十万师生。
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在很多地方提及“语感”,比如:“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界的某种“共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回归语文教学本体,纠正当前语文教学偏差,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教学有效性,把语感教学全面推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8年秋季,新一轮高考改革制度的将全面实施,势必再度引发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而语感教学理念,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轮全国范围的研究和实验,以大量的数据和成果证明,语感教学不仅承继了我国传统语文以及老一辈教育家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精髓,同时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形成了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教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研究主题的本质
探索汉语言学习的规律,探究语感教学的策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3.课题的界定及拟创新点
(1)核心概念界定
“语感教学”(亦称语文本体教学):是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它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全国中语会“九五”、“十五”、“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三轮滚动实验的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感教学流派创始人洪镇涛先生提出并实施的教改实验,并由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了系列中、小学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96本。
(2)拟创新点
①研究语感课堂教学的操作艺术及语感教学与中、高考的关系。
②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建构以发展语言能力为目标,以语感教学为模式的特色语文教学。
③丰富语感阅读的教学方法。
④拓展语感写作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标
构建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研究队伍与研究对象
在“十五”“十一五”实验的基础上,“十二五”的课题实验稳步推进和扩大课题实验的成果,吸纳了一批实验学校和研究人员,实验范围涉及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南京、武汉等23个省市。著名的实验基地学校有内蒙古赤峰市锦山实验中学、新疆沙湾县五中、广东佛山市顺德华侨中学、福建南平市三中、河南洛阳市48中、吉林前郭县蒙古族中学、山东高密市阚家中学、武汉市实验学校、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浙江省诸暨中学、湖北省宜昌市小溪塔高中、武汉市第四中学、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常码头中学、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武汉市崇仁初级中学、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武汉市第十一初级中学、武汉市汉阳第一中学、武汉市汉阳第三初级中学、武汉市汉阳第二十初级中学等,它们或全校实验,或投入一个年级实验,截至目前,仍不断有新的学校申请加入实验。
“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经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二十余年的持续而卓有成效的滚动研究和实验,在全国范围内吸纳了众多的实验基地学校和研究员,参加实验的学生多达数十万人。
四.研究方法、研究路径
1.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
②经验总结法
③案例研究法
④实验研究法
2.研究路径
①深入探求语感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运用价值和运用策略。在全国众多语文教学流派的反复研究与探索下,在多轮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的丰硕成果面前,广大语文教学同仁逐渐认清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本体,回归语文课堂,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语文教学本体论正是洪镇涛先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倡导的语感教学论,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一个信念——与广大语感教学实验基地实验老师、语感教学研究员以及语感教学研究志愿者一道,深入开展全国范围的第三轮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
②构建三维立体实验模式。在二十余年的语感教学探求和实验的征途上,洪镇涛、马鹏举、王先海、武万忠、徐少才、张新强、巴易尘、游昕、杨廷山、王晓明等一批有识有志之士不遗余力,为语感教学积累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成果惠及全国广大师生。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提高了语文学科的地位,这不仅对我们的语感课题研究与实验提出了新的探索期求,而且也将对我们的研究与实验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单一的线式研究变为立体实验模式,即必须构建起立足语文课堂的理论探索、基地支撑、活动检阅的三维立体实验模式。
③积极开展常规性的实验活动,以活动促科研。通过教材品牌、论文品牌、明星品牌、基地校品牌等的打造活动,来促进和深化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开展,推动语感课题研究与实践向纵深发展。
3.所使用的科研技术手段
由点及面、点面结合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五. 研究内容和过程
(一)研究内容
1.从理论层面上研究语感教学的规律,深化和丰富对语感教学的认识。
2.从实践层面上研究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对语感教学的诸多方面作细化研究,如语感阅读教学,语感写作教学,语感培养与应试能力的形成等。
(二)研究过程
课题实施过程为2014年7月-2018年5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5——2014、8):完成对本课题“十一五”第三轮全国范围内研究与实验成果的总结,完成改建后的“语感教学”门户网站“语感教学网”的上线运行。
(二)第二阶段(2014、8——2018、2):全面开展《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第三轮的实验与研究工作。
①倡导实验改革之风,深入探究、完善语感教学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理论内涵,更加充分地发挥语感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应用中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语感教学流派的理论建设,让语感教学真正成为语文教改和语文教学的一面旗帜,成为新课改的实验先锋。
②发展新的实验基地学校,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实验基地学校,有效地扩大我们的实验“根据地”。
③继续打造好语感教学明星团队,积极加强与各级教育及教研部门的联系,力求得到各级教育及教研部门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以此推广语感教学与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精髓,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④每两年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要求各实验学校写出书面报告,实验教师交实验论文,并举办语感教学优质课竞赛、评比、交流。通过这些常规性活动,推动语感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三)第三阶段(2018、2——2018、5):为课题实验的总结阶段,在全面收集各校实验报告与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题。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过三轮的滚动实验,我们的成果更加丰富,体现在两个方面:对语感教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语感教学实验更具系统性和操作性,形成了可供推广运用的范式。
(一)正确认识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建构起了以发展语言能力为目标,以语感教学为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见仁见智,始终无法取得共识,严重阻滞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这方面的讨论依然烽烟不息。不过,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坚定了我们的看法:语文学科的性质说到底就是一种工具,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创新的工具。这个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一是帮助人们进行认识思考记忆存贮活动;二是进行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传播。这里的内在认识思考记忆存贮与外在的信息交流,都是无所不包的。它既有人类生活,又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哲学艺术)等等,当然人文性自在其中。所以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语文学科除了人文性,还有科学性、审美性、思辨性等。语文教材中那些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就体现其科学性;文学艺术类的文章则体现语文的审美性;文章写作需要讲求条理性,讲究逻辑联系,需要联想和想象,这又体现了语文的思辨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诸多特性中的一种特性,它和其他特性同属一个层面,而工具性则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其他种种特性是由语文的根本属性——工具性——派生出来的。彻底廓清这一问题十分必要,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迫切而深远的意义。自从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片面强调人文性以来,语文课堂上又是滔滔不绝的思想教育和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语文课几乎变性为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更有甚者,变成了随心所欲的“神侃”课。语文课一旦不姓“语”了,它的后果就十分可怕。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创造中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不是反对论者所说的生产工具)。因此,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一定要寻找出语文学科的特有性质,那么,民族性才是它特有的(我们学的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如果说,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不如说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就是工具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已经进行了25年了,长期实验的经验与收获证明:语文课堂上紧扣“学习语言”不放松,在指导与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现语言材料(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性、科学性、审美性,语文教学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提升。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确认并实施语感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有五层意思:
1、语感教学认为,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主体,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知识状况,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愿望,从而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步骤,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只有恰当的目标、方法和步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才会主动地参与。
2、语感教学的目标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形成语感能力。而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感训练,靠语感实践,不能由教师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地说,感受语言(读)是由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语言(读和思)是由学生自己去领悟。积累语言与运用语言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甚至是这个过程中的随机策划者,创意的提出者。只有学生感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自觉地学习。
3、语感教学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发展记忆能力(积累背诵),联想与想象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这表现在教师授课时不设框框,不限范围,不划定途径,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所有问题的答案,力求一问多解,摒弃答题的标准化。强调思维过程胜于结论。这充分体现在“品味语言”这一教学活动中,只要学生面对课文有感而发,有悟而得,虽不全面准确,也要肯定和鼓励。学生喜爱哪些词语,欣赏哪种写作手法,完全可以“自作主张’’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去探讨、去争论。这种以“我”为主的“品味”活动,常常让学生兴味盎然,并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喜欢语文课。
4、语感教学认为语文学科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语感课堂教学占主要的不是教师静态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大量的动态的能力训练,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活动,亦称语感训练、语言实践。这就先天地决定了语感教学课堂学生拥有充分的、绝对多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把课堂由传统的“讲堂”变成为“学堂”(或“训练场”)。这充分表明:语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老师的恩赐,而是语感教学的性质决定的。不如此,则不成其为语感教学。
5、语感教学中的教师是语感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大致像一个运动队的教练员,又像旅行团的导游。教师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着语感教学的成败。学生在语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往往不是自觉的,这种主体意识需要教师去培养。有了主体意识,才会有当主体的态度和行动。所以,在语感教学的全过程里,教师应自始至终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洞见学生在训练中的困难和障碍,诱导学生的发现和创见。语感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终身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三)语感阅读——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成为阅读的使命。
1、语感阅读的教学步骤:
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让学生通过听(老师或学生范读,或录音范读)、看(默读或浏览)、读(朗读或诵读)、说(复述或概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思路、了解文本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内容、情感、思路、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整体感受。
第二步:品味语言,生成语感——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自己欣赏的词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颇具创意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借助语言知识,深入品味语言,生成语感。
第三步:实践语言,习得语感——指导学生练读重点段落,体悟文章的意蕴,同学之间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练习,提升书面表达能力,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
第四步: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要求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开展背诵活动,背诵老师指定的段落或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词语,以积累语言(也在积累认识,积累表达技巧),积淀语感。
2、语感阅读的教学方法:
(1)读。读是语感教学的第一教学法。读有默读、朗读、诵读之分;又有粗读、精读、速读、浏览等。要视学生所学学段之不同,有所偏重地加以指导。一般说来,学段越低(小学和初一、二)越要进行朗读训练,甚至以朗读为主。学段越高,越多地进行品读训练。
朗读在于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等。默读能更好更快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旨、思路和结构,能更快地收集信息。教学中常常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取得最大效益。
在语感阅读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新鲜的经验。比如抓好“四读”——①诵读: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品读:涵泳咀嚼,品味语言;③研读:感悟揣摹,探究意蕴;④美读:感受韵律,熏陶审美。
读,能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是学习母语形成语感的有效途径。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充分地读,人人开口读之外,还要重视读的指导(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等),培养读的兴趣,读的习惯。
(2)品。品味语言是语感阅读的主要方法,也是语感阅读教学的特色。品味语言亦称语感分析,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品味语言有以下几种主要操作技法:
①加一加。即在原文上增加标点、字词、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②减一减。即对原文采用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段落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③换一换。就是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或段落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④调一调。就是采用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段序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⑤联一联。就是采用联系前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⑥改一改。就是采用比“换一换”动作更大的对标点、句子或段落作修改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品与读往往交叉进行,读是品的基础。常常是读中有品,品中有读;以读促品,以品促读。
(3)背诵。背诵也是语感阅读的一种标志性教学方法。为什么?因为背诵能最有效、最迅捷地形成语感。“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词语含义,语法规则,文章、文情、文序、文境、文势、文术,等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格”(指正确的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力就越强。
背诵多了,头脑里的“格”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背诵不仅积累了语词、语料、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表达技巧,也同时积累了思想,积累了认识、见识、积累了文化,接受了审美和熏陶。有的教师认识到了背诵的益处,但舍不得花课堂上的时间落实,语感阅读教学则把背诵作为一条原则规定下来,让学生得到实惠。
(4)写。这里的写是指阅读教学中课内的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应当成为一条指导原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在语感阅读课上怎样写?①写读后的感受。可从文章意蕴上,也可以从文章修辞和技巧上去写。不作具体规定。②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读后的联想和想象。③续写。就课文的故事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延续和补充。④扩写。就一个情节、一个场面,作细致具体的描写。⑤仿写。对文章的语言、思路和结构作模仿和借鉴式的写作。⑥质疑。对课文的观点、内容、表达提出疑问和不同的见解。⑦语感随笔。专就课文作语感分析,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⑧读书笔记。可作课文旁批,可作名言警句摘录,可作词语摘抄。
以上的写,不仅为正式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也有力地促进了阅读水平的提升。同时应当注意,阅读课内的写是辅助性的,从根本上讲是为阅读课文服务的:巩固阅读的收获。
(四)语感写作——“十二五”课题实验新尝试
“十一五”课题实验期间,我们主要在语感教学理念与语感阅读上建构了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轮实验,即“十二五”实验,许多实验学校与基地将研究重点转向到语感写作中来。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同样取得了成功。
1、语感写作的含义
语感写作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写作。即把“学习语言’’中(课文阅读)的感受、领悟、积累进行书面表达(运用语言)。写作的初级阶段会对课文作模仿,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渐渐地,会由幼稚而成熟,最后能独立写出自己的文章。
语感写作是以生活为源泉的写作。应该通过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并以这些方面为写作对象,表达真实的感情,不无病呻吟,不搞假、大、空。
语感写作更需要、也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体现个性与创新精神。教师不设内容上的限制,不设写作上的“框框”。
2、语感写作的教学方法
( 1)语感写作强调系列性和系统性,建立写作训练体系。比如以高中学段为例,有的学校建立起了“二字”、“三体”、“四题”体系。
“二字”指的是“情”与“理”;“三体”指的是记叙文、议论文和小说三种常见体裁;“四题’’指四个主题:“自我”、“生命”、“自然”与“社会”。
高一年级重点训练记叙文的写作,突出一个“情”字;高二年级重点训练议论文的写作,突出一个“理”字;高三综合练习,强调“个性化”。
比如高一年级的作文题:
<细雨·秋色》《意外清脆的破裂声》《月美丽的瞬间》《我紧握你的手》《老爸——最使我感动的一个人》《孔乙己开店》等。
高二年级作文题:
《天才是劳动的奖赏》《位置不能决定价值》《严厉也是一种爱》《学会舍弃》《倒出鞋里的沙粒》《享受与承受》《驳“难得糊涂”》《语言是沟通的钥匙》等。
高三年级作文题:
《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人与格>《怀想天空》《生命必须跨过这道坎》《等待》《给人类的一封信》等。
(2)语感写作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步:选读范文。范文为千字文,语言规范生动,内容和写法与训练主题切合。读后交流心得,激发写作欲望。这一步十分重要,往往可以启示学生写出好作文来。
第二步:给话题,让学生立意、构思,并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完善自己的构思。
第三步:写作文。
第四步:与同桌交流,互看互评,在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第五步:自我评改作文。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指导学生反复读自己的作文,读给自己听,凭借语感,发现用词不当,语言不通,文意不畅等毛病。经过一番修改,常常能生出佳作来。
(3)提倡课外积累练笔。
课内的写作课次数不多,专靠一学期七八次习作,是难以达到写作目标的。因此,号召学生重视平时练笔,方式是写周记,写时政评说,写诗文赏读,写语感随笔,写心灵顿悟,写生活随笔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自评,再由老师评阅。择其优者在班上张贴。
还可以组织学生出班报、班刊,出校报、校刊,对于优秀习作,积极推荐到社会上有影响的报刊发表。鼓励学生多写,写出兴趣来,写出习惯来。
(六)读说品写结合
语感教学在“十五”及“十一五”坚持的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对象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是:
1、“读”——自我阅读,整体感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感悟文章主旨,最终读出自我。
(1)“读”的方法:
初读——不带任何功利地读,在阅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思想,发现问题;
研读——自我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读;
辨读——辨析阅读,可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
评读——边读边评;
说读——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读边说,边说边读;
写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可作旁批、眉批等;
背读——边读边背;
赛读——组织朗诵比赛;
想读——读中激发想象;
比读—— 比较阅读。
(2)“初读”应注意的问题:
A、抛弃导入
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这种导语是教师自己经过反复推敲后精心准备的,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和特色的凝练概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内容的介绍,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创造学习情境,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这样容易使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接受文章内容、写法等,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直接独特的理解。其实这也与新课程理念不尽符合。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权首先是学生的。老师先解读,实际已把学生带入老师事先设定的条框,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取消那些华而不实的冗长导入,或许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
B、慎重题解
不少老师一上课就从题目人手,讲题目的结构、表面义、深层意,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讲时代背景和影响。其实,这些都是教师自己或别人的解读,并不是学生的解读,是一种严重霸占学生思维的形式。这题怎么解,首先是让学生自己试着解题,然后结合文本,对照解题。如果学生在解题中有了困惑,老师再引导解决。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题目、文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不少实验教师采用直接导入法,即不介绍或少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题目含义。这样导入的时间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间就多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地阅读、思考、实践。当然,不解题,并不是说老师不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在学生确实需要时才开讲,即《论语·述而》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且,所讲内容是老师非讲不可时才讲,讲什么,怎样讲,何时讲都要有所选择,因学情而定,因内容而定。
2、“说”——学生根据自己初读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1)“说”的内容:说作者的情感变化,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文章的主题,说句子的含义,说字词句的魅力,说文章的构思,说自我体验等。
(2)促“说”的方法:用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的形式学习,教师进行及时褒贬的评价。
3、“品”——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教师进行快速整理,提炼出学生“说”的问题进行引导,品味。
(1)“品”的内容:从语音形式、遣词造句、标点格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感受语言的规范性;从概念、推理、判断上,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感受语言的严密性;从语境、语体方面,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感受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从文章结构、材料组合、语言表达等方面,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感受语言运用的和谐性;从文章的情感、气势、韵味等方面,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感受语言运用的情致感。
(2)不轻易开讲。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反复进行语言实践,其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所以,语文课应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领悟。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不轻易讲解,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讲解要看时机、火候。在学生需要时讲,在学生无法理解时才讲,在学生学习达到“愤”“悱”的状态时才讲。
4、“写”——摒弃单一而枯燥的师生对话,用 “写”的方法让学生关注文本。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现时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以所学文章为范例,进行语感综合训练。以读学写,以读促写,发现规律,逐步提高。
“写”的形式有摘抄、仿写、续写、改写、扩写、补白,写语感随笔,写读后感,等等。
(六)尝试了新的教学课型
新一轮的实验对原有的语感课型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又有了新的形式。
1、语言教读品味课
这种课主要目的是学习“精粹语言”(即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语言)。这种课型,虽然也是以学生自读活动为主的,但它带有“教读”的性质,也就是说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作示范性的语感分析,还要向学生传授品味语言的方法等。此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诵读、记背,把这些“精粹语言”食粮吞下去,并逐渐消化吸收,奠定学生语言和文化功底,使其终身受益。教学基本环节为:
反复背诵——范背导入——诵读感受——品味领悟——积累积淀。
(1)反复背诵。上课前,让学生齐生背诵已学的诗词或优美文章,多次反复,加深记忆,促进消化。(一般为3分钟)
(2)范背导入。教师示范背诵,学生凝神静听,体味诗文韵味。教师应根据诗文特点,背出语调,背出气势。范背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背诵积极性,提示背诵方法。
(3)诵读感受。出声诵读,熟读成诵。在诵读训练中正音正字,在诵读训练中辨词析句,在诵读训练中体察语气,在诵读训练中梳理层次,依需诵读,分步完成。提倡自由诵读,不用或少用齐读的形式。
(4)品味领悟。在诵读基础上,选择诗文中语感强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揣摩品味精妙的语言,隽永的意境。
2、语言自读自写课
这种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伙伴语言”(相当或略同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能够在与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通过选择语言比较典型而难度不大的篇章,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引导学生抒写个人体验,表达独特的感悟。教学基本环节为:
情境激趣——品味范例——模仿训练——倾吐创新。
(1)情景激趣。构思一定情节的情境,营造具有开放、合作、竞争气氛的即时效果,激发学生情感,催化学生写作的激情,触发写作的能力。
(2)品味范例。引导学生体会范例语言的妙处,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段,总结规律,仿效、借鉴。
(3)模仿训练。找准模仿训练点,分类分项模仿,循序渐进。如可以模仿修辞的妙用,模仿句子顺序的排列,模仿开头结尾。
(4)倾吐创新。可以让学生说真话、述真情、写真事、状真景,也可以让他们虚构想象,开启创新闸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写法上鼓励个性写作,使文章风味独特。
3、语言活动课
这种课的目的是沟通课内课外的联系,注重探索研究的过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学环节为:
目标导向——泛读下载——筛选整理——实践运用。
(1)目标导向。明确活动的主题、形式、内容和要求。
(2)泛读下载。可以到阅览室去,利用网络,去获取信息,收集资料。或复印或摘抄或下载,掌握泛读方法,广泛阅读。
(3)筛选整理。指导学生学会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为实践运用作好充分准备。
(4)实践运用。组织学生交流活动所得,可口头交流,如读摘录、讲故事、说心得、辩论赛等;可书面交流,如办手抄报、办校报、进行作文比赛等。
我们实验的目的是:
1、让课堂成为一个交互的“场”。“场”内每一位成员(教师与学生)都是互动的因子,他们的思维都不断地跟着“场”内的话题而运转,人人都积极参与“场”内的活动。师生形成教与学的合力与共振,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显著增多,互动面覆盖每个角落,评判性的语言品读交往增加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所有人人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2、努力追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境界。让学成为教学的核心;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让学贯穿教学的始终;让教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学;让指导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学。
3、坚持“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体系”的主导思想。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强调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和语感方面的训练,尽力探索一条“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路子。
4、通过本课题的实验,训练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培养学生带得走的终身有用的语感能力”是本课题实验的最大目的。
七.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上出现的问题
1、研究式的语言学习
一些实验课上,老师还是牵引着学生说句子的修辞、技法,说篇章的构思,说各种学习语文的招式。很少让学生自己参与对语言的朗读、感受、品味等种种语言实践活动。
或许,考试这根指挥棒还是在有意无意地牵动着实验教师的心。那么,唯有淡化功利,放远目光,才能真正投身于语感教学。
2、话语霸权
(1)教师方面
课堂上,有些实验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找出一些所谓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加以朗读品味。有时候,整堂课都是如此的师生对话。
这样的语言训练,仔细思考则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操练,学生的学习情态、体验过程、个性化学习方法往往被忽略、替代甚至省略,学生仍然几乎没有自主活动权利和空间可言。或许,这样的课堂“赢得”了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累积和应考技能的加固,即所谓“扎实”了牢靠的“双基”,但在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学习最终的结果是对语句的死记硬背。优美的有灵性的语言文字在如此的学习之下不过是冷冰冰的毫无生气的符号而已。很明显,这种参与是带不来语言学习上的欢乐和兴奋的,更说不上诗意地学习语文。从教学长远的角度讲,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泯灭、动手能力的退化、思维能力的弱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沦丧、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缺失。其学习的结果是学生仍旧离不开教师的“教”,离开了教师学生就不会自己去感受、品读、感悟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仍是一句空话。
(2)学生方面
课堂上语言的学习交流被班内一部分学生所垄断、所独享。一般来说,语文课堂上,那些成绩优秀或性格外向的男生和大部分女生往往成为课堂学习交流中的主角,而性格内向、成绩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交流中处于劣势地位,常充当听众和看客。这些学生因长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游离于正常的课堂学习交流之外,已经习惯保持沉默,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也丢失了语感能力提高的机会。
3、浅层次的语言学习
主要体现在“品读”这个环节:A、品读笼统性模糊性;B、处处品读,眉毛胡子一把抓;C、品读只注意各种修辞或写法,不注重语言的深刻含义;D、不会迁移性品读;E、缺少独立的、评判性的语言品读。
这样的语言学习课,看上去热热闹闹,更有甚者会出现一种“一面倒”现象,发言众多却没有异议和反对意见,实际上这是没有学习主体真正参与的语言学习,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学习。这样的语言学习,教学就难有深度。
(二)语感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思考
根本原则: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合一。
(1)多会性原则。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的多种能力训练与培养的实践活动,而让学生“多会”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多会”包括:会自学、会感受、会体悟、会品赏、会批判、会吸收、会运用。
(2)独立性原则。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最终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在规定的自学时间内,教师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自学而提前进行下一个环节,更不能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干扰学生的自学。比如导入新课环节要因课而定,除非有明显的学习障碍,否则,尽量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自己解读、自己感悟,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读出见解、读出感情、读出智慧。比如教师范读要谨慎而用。教师范读多,固然有示范、引导、定向作用,但缺少了学生充分的读、思和悟,学生的朗读能力依然难于提高。
(3)提高性原则。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要有层次性、递进性,要有提高和升华,不能是对学生先学的重复和简单的总结。
(4)全体性原则。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活动、作业都要落实到位、检查到位,防止出现上面所提的“霸权性品读”和“浅层次低水平的语言品读”。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否会限制实验教师的创新思维?是否会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
困惑还有许多,时间弹指一挥,所以尚且需要更长的实验时间、更多的实践活动来探索思考,以便让语感教学更完善。
“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作为一个课题开展有计划的实验最早源于武汉市洪山区,时间为1994年。洪山区实验的成功,使这项实验不胫而走地传播开来,终于在全国语文教学的百花园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何评价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不妨借用钱梦龙先生的话语,它“根植中国文化的丰厚土壤,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出发,吸收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其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派”,“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是鲜活的、发展的、现代的”。
八.附录
1.注释及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论著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10月
杜草甬 商金林编:《夏丏尊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4 月第1 版
吕叔湘:《吕叔湘全集〈中学教师的语法修养〉》(第十一卷)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 第1版
林呐,等:编《夏丏尊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06-01·第3版
邰启扬、金盛华等:《语文教育新思维》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6月
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已发表的文章和已出版的书籍目录
洪镇涛:《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一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及实践(下)》 内蒙古教育,2001(10)
洪镇涛:《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开明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洪镇涛 陈伯安:《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语文本体教学研究与实验》 开明出版社 2002年12月 北京 第1版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丛书)》 2009.9 开明出版社洪镇涛主编
《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丛书)》 2005 开明出版社洪镇涛主编
《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 2001 湖北教育出版社洪镇涛专著
《中小学语文实验课本》(全套8册) 1998-2001 开明出版社 洪镇涛主编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 著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出版时间 |
《语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 王先海 | 论文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4年第6期 |
《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语感训练漫谈》(“之一”至“之五”,连载5期) | 洪镇涛 | 论文 | 《新课程研究》 | 2013年1-5期 |
《语文风景线》 | 王静 汪鉴利 | 专著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2013年8月 |
《语用价值与中学语感教学法》 | 王耿 | 论文 |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3年第7期 |
《洪镇涛先生给教育人的四点启示》 | 顾之川 | 论文 | 《内蒙古教育》 | 2016年12期 |
《我对洪先生及“语言本体论”的三点感悟》 | 曾祥芹 | 论文 | 《内蒙古教育》 | 2016年12期 |
《洪先生给喀喇沁的三次震撼》 | 徐长林 | 论文 | 《内蒙古教育》 | 2016年12期 |
《坚持、探究、超越》 | 洪镇涛 | 论文 | 《内蒙古教育》 | 2016年12期 |
《写给小学生的传统文化》(高、中、低3本) | 洪镇涛 | 专著 | 开明出版社 | 2017.8 |
《写给中学生的传统文化》(初、高中2本) | 洪镇涛 | 专著 | 开明出版社 | 2017.8 |
《变革时代的语文教学需要大师引领》 | 张新强 | 论文 | 《内蒙古教育》 | 2017年1期 |
《洪先生:我的学术偶像》 | 程翔 | 论文 | 《内蒙古教育》 | 2017年1期 |
《洪镇涛,语文教育不老松》 | 邹贤敏 | 论文 | 《内蒙古教育》 | 2017年1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 游昕 | 论文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7年2期 |
《洪镇涛语感教学的主体实践性》 | 王晓明 | 论文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7年2期 |
《洪镇涛语感教学本体论思想研究》 | 王蕾 | 论文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7年2期 |
《让学生在学堂充分学习语言》 | 洪镇涛 | 论文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7年2期 |
《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20年》 | 洪镇涛 | 专著 | 北京开明出版社 | 2015年 |
《语感教学培训教程》 | 洪镇涛 | 光碟 | 8碟 | 2016 |
《语感教学经典课例》专辑 | 洪镇涛 | 光碟 | 9碟 | 2015 |
《语感教学经典课例》 | 实验基地语感教学明星 | 光碟 | 10碟 | 2016 |
《语感教学同课异构课例》 | 内蒙实验基地语感教学同课异构 | 光碟 | 20碟 | 2017.9 |
《语感教学同课异构课例》 | “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研学共同体”语感教学同课异构 | 光碟 | 10碟 | 2018.4 |
“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秘书处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