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联盟 > 武汉儒家学会

武汉儒家学会

语感薪火传草原 杏坛春雨润赤峰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8-06-10浏览次数:

语感薪火传草原  杏坛春雨润赤峰

——2018语感教学赤峰行纪略

新洲一中  王静

 

四月的赤峰,沙尘暴刚刚过去,我们就不远千里地来了。天空少有的清朗明净,杏树花事正繁,不迟不早,一切都刚刚好。

乍逢北国之春,竟有些恍惚不实之感。“杏花春雨江南”,自古以来,“杏花”就是江南的标配,谁能想到,在这荒凉的塞外漠北,竟能看到春杏一树一树的花开?在赤峰第一职业中专那阔大的校园里,洁白的杏花在枝头轻舞飞扬,着宝蓝色校服的少女在花间粲然一笑,空气中便溢满了清甜的芬芳,这分明是青春的味道。出了校园,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漫山遍野的杏花扑面而来,粉色的山杏弥散在天地间,朗若星辰,灿如云霞,呼呼啦啦,泼泼洒洒,张扬着草原民族最原始的生命热力和野性之美。

杏花灿烂,预示着漠北草原即将迎来杏坛的一大盛事。416日,“全国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研学共同体”成立签字仪式在赤峰第一职业中专的学术报告厅里隆重举行。大会共同推举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秘书长王先海先生担任首届共同体理事长。来自武汉、赤峰和深圳的12位语文专家在合同上郑重签字。理事长王先海先生从学习、传承、践行、创新四个方面简括了共同体今后阶段的任务。一百余位语文人共襄盛举,精诚合作,推动了洪镇涛语文本体论思想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发展。

417日上午,王先海先生作了《语感阅读教学教材文本解读的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王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研优秀教师以及语感教学研究专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但是,面对众多一线教师,王老师没有讲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选择了更接地气的案例分析,生动地阐述了语感教学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具体操作时,老师要带领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修饰语、关键字词句、特殊句式、修辞、标点等多个角度,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品结合,从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热情。

王老师的案例分析,有一处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位老师讲《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教材的解读十分新颖独特。他把这篇文章看成是柳宗元写给西山的一封“情书”,就像谈恋爱一样,柳宗元先是爱西山高大的外表,“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进而爱西山高傲独立的人格,“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他们的恋爱过程是:未见而钟情,“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然后努力追寻,劈荆斩棘,不辞劳苦,从“过、缘、斫、焚、穷、攀、援”等动词中可见其用情之深。由欣赏其芳容到敬佩其特立的人格,再到陶醉在恋情中,“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犹不欲归”,最后与西山冥合为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梳理了恋爱过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爱情讲究一个“缘”字,柳宗元为什么对西山情有独钟呢?学生结合柳宗元的身世经历思考得知,柳宗元被贬柳州就是他们的“缘”,西山就是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体现,这样看来,柳宗元的恋爱原来就是一场自恋啊!这个案例对教材的把握别出心裁,引入“情书”一说,构架整个课堂,可谓一线贯穿,妙趣横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感知、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以及探究的兴趣。

王老师用他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从教学一线撷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评议,解除了老师们的困惑,拓展了老师们的思维,让他们顿悟:哦,语文还可以这样教!切切实实地给老师们以抓手,让他们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短短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老师们兴味盎然,赞叹不已。

417日下午和18日上午,武汉市洪镇涛语感教学实验基地李劢、王静两位老师分别主讲《林黛玉进贾府》和《雷雨》。这是两堂各具特色的语感训练课。李劢老师上课的幼师班只有一个男生,真是名副其实的宝哥哥,机智的李老师让他和同桌分角色朗读:“妹妹可曾读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无需再做讲解,这少男少女干净清澈的声音一下子就撞开了我们尘封的心灵,初恋的浪漫美好,令人心驰神往,这就是小说语言本身的魅力吧。

李劢老师还抓住宝黛初会的一个细节引导学生品析人物。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里的一“惊”一“笑”,一“想”一“道”,能不能互换?李老师让学生换过来读一读,学生读罢不禁哈哈大笑,就觉得不对味儿。哪里不对呢?李老师就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所处环境、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方面仔细品析,从而体会到黛玉的怦然心动多虑谨慎,宝玉的率真任性亲切热情。这倾心的对视,这似曾相识的默契,这一惊一笑,如电光火石,震撼了宝黛彼此的灵魂,也感染了我们所有人的心。

王静老师主讲《雷雨》,抓住戏剧文本语言特色,品潜台词,品舞台说明,品人物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贴近文字,感受戏剧语言的精妙细腻,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阅读《雷雨》的浓厚兴趣。

4月19日,巴易尘校长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书房。说实话,来赤峰之前,我对蒙古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歌曲“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中。这几天见识了巴易尘、曲龙、宝音·德力格尔、汪洋、杨遴均等蒙古汉子的风采,我发现他们竟然是学识渊博、儒雅风趣的一个群体。巴校长的老同学曲龙老师,是赤峰市的语文教研员,参与过新课程标准的讨论和制定,数十万字的文学经典以及新课程标准竟然都能背熟诵,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说:“上有天堂,下有书房。”外国人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而巴易尘校长的书房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家徒“四壁”,四壁皆书。我随手抽出一本《冯其庸文集》,里面有密密麻麻的圈点批注。巴夫人笑着说:“他呀,每个月的退休金,除了吃饭,全花在买书上了。六十大几岁的人,每天晚上看书看到转钟,半夜醒了又接着看。”嗔怪的语气中不乏自豪与欣赏。

巴校长翻开他的至宝《启功书毛主席诗词》,“哎呀呀!你们看看,这字多好啊!啧啧啧!心里不痛快时,看看这些字,立马就舒坦了!”为了请启功先生为学校题校训,巴校长曾多次亲赴北京登门拜访,工作人员不让见,巴校长一头扎进北京图书馆,花三天时间把启功先生所有的资料啃了一遍,再次登门,工作人员被他的诚心打动了,说:“您比我们还了解启功先生啊!”

透过书房的大玻璃窗往下看,赤峰二中的学生正在操场上整齐划一地做着广播体操。巴校长说:“特地把书房安置在一所学校对面,搞了一辈子教育,再也离不开学生了,看着他们就高兴。”言语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贞、无限赤诚!

为期四天的语感教学赤峰之行圆满结束了,满满的收获,满心的欢喜。杏花依旧绚烂多姿,“春风方盈野,枝枝绽翠英”,有土壤的地方就有杏花,有母语的地方就有语感。愿全国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研学共同体越来越壮大,愿洪老的教育思想遍地开花,散枝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