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岭一初《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感培育策略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湖北省“教学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子课题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感培育策略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武汉光谷谷左岭第一初级中学语感课题组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师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在我区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区域推进研究”的理念下,探索语文作文教学语感培育的时间策略,使学生通过语文写作的系统学习与训练获得语感,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真正魅力;同时推动和促进语文写作教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师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归属感。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语感培育 实践策略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1.新时代——教育发展新思想的需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2011 版的《义务段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强调“语感”的培育,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强调“以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为前提,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字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争霸天下的当今社会,在教育格局急剧变革、痛苦裂变的转型期,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乃是重中之重。因此。遵循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回归教育教学本位和原味,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乃是语文教育新发展的根基。
2.新征程——学校发展新作为的需要
光谷的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每个学校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校地处东湖高新区左岭新城,数年间,伴随着大面积拆迁,左岭地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带来教育素质的大幅提升。一面是在人才引进机制下区域对高素质教育的日益迫切的需求,一面是大量的拆迁户一夜暴富,“读书无用论”大有蔓延之势。在李校长提出“小学校托起大中国”的办学理想后,我校大刀阔斧地改革,脚踏实地地摸索,逐渐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语文学科则相对滞后。我们迫切需要提升语文学科这个短板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3.新体系——学科发展新素养的需要
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系统学习获得语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真正魅力,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不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呈现“三无”状态,即“无为”“无序”“无效”。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基本靠逼,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语文素养不高。其直接后果是:学习过程“苦趣”较多、“乐趣”不足,教学效果阴晴不定。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语文作文教学上做点文章,让学生爱上作文,会写作文,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并培养学生语文最本质的核心素养,构建核心素养新体系。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 语感培育:是指学习者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是指学习者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我们除了要培育青少年的语音感、字形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体章法感。重点是培育青少年在语言表达上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
2. 写作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让学生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根据表意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整合,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在初中阶段,要求能写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清晰,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理论依据
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秉承了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因此,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
2. 语文教育本体论
语文本体教学理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提出来的。洪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对我国语文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创立了“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育本体论(亦称学习语言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简称ZPD)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文献综述
国际上对语感的培养的研究是领先的,特别强调语言的使用,当然,表音文字的语感培养也比我们有优势。美国人Stephen D.Krashen 1991年出版的Writ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写作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一书,他在书中披露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作文研究成果和结论:①乐读、多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②多写对提高写作能力作用有限;③阅读比写作训练更有效;④写作可以教,但效果有限;⑤他认为提高写作水平要重点做好三点——计划、重读、修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关于语感的论述,但是见诸历代文论中的有关“悟”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道在妙悟”等。国内的语感培养,提得较早,研究较迟。语感一词最早出现是在1928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著的《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20世纪80年代末,洪镇涛老师开创了语感教学流派。现在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途径也多样不一。90年代以来形成了“语感中心说”和“语感训练说”等语感教学思想,全国形成了二十多个教学实验区,极大地促进了语感和语感教学问题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综上所述,他们都看到了语感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文教学要遵循青少年言语生成的规律,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过语感教学提高学生语言素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但在新课程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生写作教学的语感培育研究还是缺少丰富上午系统的研究,也缺少具体的操作措施。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①探究作文教学语感培育策略,丰富语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②有效培育学生语感表达能力,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①作文教学现状研究;
②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③作文评改新方法研究。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寻、收集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认识语感作文对师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语感作文教学的内涵,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 观察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搜集学生语文作文提升的第一手资料,在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3.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测试、座谈等方式,关注了解学生写作状况,探索提高学生在写作中培育语感的途径和方法。
4. 行动研究法。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定期研讨,及时反思,探索写作教学中培育语感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技术路线
我们本着“学习理论—渗透到实践-改进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摸索提炼理论”的基本思路,拟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9年7月——2020年2月
(1)组队分工: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2)搜集资料:包括购置相关语感优质课光碟,主动到语感试验学校学习,网上搜集语感理论、语感课题的相关资料。
(3)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访谈调查摸清我校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2.、实施阶段:2020年3月——2021年8月
在课题成员所在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开展以语感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为目的的教学、科研活动,在实践中积累典型案例,为理性升华和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理论的系统化作准备。具体安排如下:
①成立实验班,分组实验: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申报的课题开展实验活动。
②借助“语感教学”等语感相关网站,了解语感、学习语感,提高对语感的理论认识水平。全面深入地开展语感课堂教学实验,各组员轮流准备一节教学观摩课,全体组员参与听课和评课,交流切磋,并做好相关记录。授课教师上交备课详案。
③提倡及时实践、及时总结,在写中提高组员的实践和理论水平,并努力创造机会参与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说课比赛、下水作文、课件制作评选等活动,积极鼓励组员多尝试、多投稿,有条件的推荐发表。
④做好语感实验课例、语感小语、教学实录光盘等资料的积聚与整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⑤建立组员之间的电子联系。各组员掌握本实验班学生特点,关注学生心理和学业的动态和需求,并根据自身教学特长和相关积累,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组员之间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总结阶段:2021年9月——2022年7月
①整理《初中语感教学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相关案例和论文,形成案例集、论文集。
②总结提炼《初中语感教学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及实践策略。
③撰写《初中语感教学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第二部分 研究成果及结论
一、研究成果
(一)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明晰了左一初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见附件1)
《武汉光谷左岭第一初级中学写作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调查分析显示:
1.学生的写作现状
在对调研数据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极为重视,也都迫切需要提升写作技能。以“问题三:你对写作的态度是( )”为例,在对所有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知80%的学生表示喜欢写作课,仅有20%的学生表示“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而在“问题五“你觉得自己目前的写作状况是( )”上,约70%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目前的写作能力感到不满,剩余的30%表示较为满意。
面对这种统计结果,我们再次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任课教师相当部分学生对写作课充满了兴趣,但从写作情况来看有近七成的学生平时素材语言积累少,即使在大量的方法技巧指导中进行训练,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有趣的是,在学生自己看来即使自己想要努力提升写作能力,但因为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自己在写作中素材占有情况、拟题能力、结构安排和语言驾驭等方面并不让人满意。总而言之,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意愿,但苦于没有一种实际可用的方法只能限于现状。
2.学生的写作习惯
同样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对“问题十:你平时有写日记或随笔的习惯吗?”、“问题十一:你喜欢在课堂上写作文还是课后写作文?”和“问题十二:你是否有修改文章的习惯?”等问题调研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写作学习习惯,即有82%的学生平时缺乏认真仔细观察; 28%的学生没有主动坚持记读书笔记;在平时学习中能够做到当自己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事情及时主动写下来的学生仅有10%;语言匮乏,无从下手的学生占28%。
当被问及为何难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时,不仅是学生很多教师也反映很多时候日记已经成为了学生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一方面,已有权威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日记表达自己想法和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学生数目分别为26.98%和42.06%,还有36.51%的学生是因为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同样有很多研究表明关于不能坚持写日记的学生中有41.27%是因为缺乏毅力,还有33.33%的学生是没有时间。这个数据统计结果说明了学生的写作习惯现状并不容乐观,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学生对写作的目的认识不明确,缺少生活素材的积累,缺少写作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培养写作兴趣提升写能力也就愈加艰难。
3.写作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的语文写作教学方式是大班制和作业制的,即教师往往面对的一对多的教学情境,这就意味着很少有学生可以有机会去进行第二课堂等对提升写作能力有显著效能的活动,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调研问卷的相关问题统计来看,以“问题十四:老师在布置作文题目后进行写前指导对你的写作是否有帮助?”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乎百分百的学生认为当下的写作课程教学方式或多或少都对自身写作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但从“问题十五:你希望老师如何布置写作任务?”的统计结果来看,有近七成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在写作课堂上布置写作任务后,老师会引导审题,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供关键的思路和材料,然后学生在进行写作。从以上二者统计情况的对比来看,我们可以推测目前有的学校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以极不适应当下的教学要求。因为教师“填鸭式”地把课程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但并没有从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只是流于形式的进行实训课程,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会产生疑惑甚至是厌学情绪。
4.阅读习惯及写作习惯的水平关联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换而言之,阅读习惯及写作习惯之间是存在一定水平关联的。同样,在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也及时了解到阅读习惯与写作习惯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即知识是基础,能力是从一定的知识和一定的实践中转化得来的。这种智与能的结构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让自己的视野开阔,而写作则可以进一步启迪自己的智慧。实际上,它们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当教师有意识地密切地把阅读与写作挂起钩来时,学生也会在引导中逐渐养成重视熟读、深思、揣摩文章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日趋提高,文笔亦渐愈丰华。
5. 写作训练与批改讲评的关联
详批全班几十篇作文,教师即使全力以赴也要积压较长的时间。学生得过一二周才可得到教师这个唯一“读者”的意见:一个分数,一个“阅”字或一些空洞的评语。有些教师不及时批改,学生对教师的批改结果不重视,很难获得教师和学生意义上的沟通。学生其实非常期待及时有效的评改反馈,然而我们多数情况下让学生的热情慢慢冷却了。
6.学生对于写作教学的期待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一直对写作充满了期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想弄清楚自己在写作中是为何而写,写什么,如何去写。对于学生而言,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更多的应是为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甚至是正确三观的塑造。写的也应是真情实意的表达,绝不仅仅是机械式的技巧应用,因为即使学生的生活波澜不惊,但如果能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并将其写好表达好,这也是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二)通过分析反馈调查问卷,显示出我校的写作教学得以改善
在2021年8月我们完成了学生反馈卷的问卷调查(见附件2),分析显示学生对我校写作教学满意度在上升。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本次随机抽样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共计222名,参与调查的同学中对现阶段写作教学现状很满意的占比45.5%,比较满意的占46.4%,不太满意的仅占8.11%。与前期调查的写作教学满意度相比,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结果共计上升8%。 说明学生对写作教学的满意度在逐步上升。
后期反馈调查问卷结果 前期调查问卷结果
(三)建构了新型写作教学模型图,并提炼出了新型写作教学的四大表现特征
我们在推行语感教学理念中,重新确立写作教学的坐标与准则,构建“常准备-勤模仿-反复练-适创造”新型写作教学。准备、模仿、练习、创造是建立在21世纪的写作教学应是积淀-感悟-习得-创造的写作教学这一共识的基础之上的。“准备”即认为写作教学观应从静态的“因题表达观”到动态的“积淀触生观”转换,认为只有进行了恰当的素材、情感、思想、技法等的准备,才能让表达的水到渠成;“模仿”是从知和情的角度来习得语感的。从知的角度看,目标语言是青少年学习的典范;从情的角度看,目标语言或精粹语言,都是更容易感染青少年,让他们更容易从内心深处接受并努力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如果说“准备”、“模仿”强调的是学习积淀,那么“练习”“创造”重视的是习得养成。“练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在这个练习-反思-练习-感悟-创造的过程中,学生是写作的主人,在实践中学生的表达反复修正,螺旋提升,最终实现再创造。
(四)探索出了写作教学中培育语感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根据教师们分享教育教学案例,探讨出以下几种建立良好写作教学的策略:
1.珍视成果,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绝非易事。为了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努力做到:
(1)及时与学生沟通习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当学生们意识到学好习作的重要以后,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兴趣也会接踵而至。
(2)努力创设新鲜事物。我们知道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将贫乏的事件转化、迁移,使学生有兴趣将事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3)珍视习作成果。平时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之作进行打印并张贴到班级里的“作文园地”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好好学习。
2.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1)随时向生活索材。如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有的学生在食堂乱倒饭菜,不认真做操等现象。公共汽车上的对话,一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考试卷发下来后的复杂心情,上晚自习时教室突然停电后的场面等。写老师、写同学;写大自然的春风、夏雨、秋露、冬雪等。可写人,也可写事;可文字也可作画,可片断也可成文,任其自然。这样便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很好的解决了学胜“无米下锅”的问题。
(2)结合热门话题即兴作文。如玉树地震献爱心,看世博以及学校开展的“感恩伴我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等等。
(3)写观后感、读后感等。如学了《海伦凯勒》一文,我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去借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并让学生写了一篇读书笔记。
(4)开展专题作文。结合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写作文。如:母亲节这天,我让学生为母亲做一次饭;父亲节时,为父亲洗一次脚;教师节时,让老师露一次笑脸……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内心的点点滴滴。
(5)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谈感受。如清明节左右组织学生找春天;节假日布置学生参观家乡的一处景点;星期天布置学生当一回家等等。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碰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是很难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存储不了丰富的语言词句,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生动流畅的表达;没有积累,就不能在大脑有效存储自然景象、人文景观和人生的历练,就不能积累丰富的体验和习作素材,以致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没有积累,就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怎样促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抓好积累,厚积薄发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本。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并要求熟读或者背诵。
3.指导阅读,读写结合。
(1)广泛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要充分地阅读课内外读物。课内外读物可拓展课程时空,它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它跨过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充实自我,在读中积淀,在读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读中领悟写作的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利用学校图书室,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地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
(2)熟读或背诵。著名作家路遥,他曾花了一年的时间专门阅读以人民日报为主的报纸,后来才创作了著名的小说《平凡世界》。可见阅读积累对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之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品读课文的精彩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词语手册中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要求学生背诵并加以默写。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等到用时,自然会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4.点拨技法,系列训练。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三十法”。即叙事四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按以事为主结合时序地序交错);状物三法(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写人八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综合描写,写一事表人,写几事表人,写几个品质表人);开头五法(交代、明意、点题、抒情、抒感);篇章结构六法(先总述后分述,或者相反;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相反;先面后点,或者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者相反;夹叙夹议;对比)。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丁老师的“三十法”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先安排模仿优秀文章,借鉴新颖的文章结构,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强调学生习作时,该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使他们养成未成文先成纲的习惯。
5.指导修改,评改创新
作文批改一直都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精批细改”如“一江春水”付诸东流。难怪叶老曾说: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有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作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在习作教学中,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和习惯。
(1)张扬个性,学生自评。在作文评价中,放手让学生自评。在评价中,让学生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这是学生作文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
(2)畅所欲言,学生互评。尝试让小学生互评,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小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3)创新思维,老师精评。教师精评,不仅能激活小学生的思维,更能够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度。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精批和妙评,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茅塞顿开。
(4)交流沟通,家长参评。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作文评价也要打破内外的界限,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请他们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这样做既能促进教师、小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也使作文教学之路得到拓展。
6.搭建平台,体验快乐。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课题组为学生积极搭建展示的舞台,给予学生成功的激励,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感受习作的乐趣。各种活动、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取成功的体验。
(五)编印了“写作教学语感培育策略实践研究系列成果集”,促进了教师写作教学论文发表和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自我校进行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组织学校教师投稿,编印了左岭一初《语感作文一点通》、《写作教学语感培养策略论文案例集》其中收集了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教师多篇发表和未发表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
二、研究结论
良好的的写作教学就应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绝大多数教师明确了建立良好的写作教学的效用,改善了我校的写作教学,使写作教学更加有效,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语感,进而促进了我校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
第三部分 研究创新及成效
一、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从小学到高中学段全面推进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理念下,推动和促进语文教学教改向纵深发展,我校语文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写作教学教学中语感培育的时间策略,从而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发展。
研究创新点 本着“勤模仿、勤反思,勤练习练”的理念,优化作文教学过程,通过范式引领、轮训提升,打造语感作文新课堂,进而推动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升,为语感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另一个支点。
二、研究成效
1. 语感培育,引领了作文质量的提升。
不少学生喜欢作文,因为他们可以感受生活的甘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效的作文教学还将作文教学寓于活动之中,大大扩展了写作空间,学生可以透过一扇扇窗户,走进生活,写出真情。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一大批优秀作文在作文大赛中获奖,并有多篇相继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2.读写结合,带动了阅读能力的增强。
学生阅读兴趣广,知识面开阔,大量的阅读积累,自然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其它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如理解字词能力,思维、联想、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等都有所提高。阅读能力的增强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如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习惯等。
3.实践打磨,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课题实验的开展,使参加实验的老师自主学习、积极实践,勤于反思,勤于动笔,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教学案例、反思论文和教育教学小故事,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习作教学经验总结能力,使作文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教学风范,并在教学与师生交流中大力张扬,能用自己优秀的教学个性去影响学生习作的个性发展。教师的教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得打了有效的提高。教师有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参赛并获奖。课题研究,使教师的作文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教学风范,并在教学与师生交流中大力张扬,能用自己优秀的教学个性去影响学生习作的个性发展。
第四部分 反思与展望
一、问题及困惑
本次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然而,对于我们拆迁地区的孩子来说,写作文往往成为不少人的难题。
一方面,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匮乏。
学生家庭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巨变,学生生活两点一线,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难以做到读写结合,学生没时间也不愿意海量地阅读和背诵。学校有图书室,但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阅读面狭窄,语言能力缺乏,难以充分表达内心感受。
另外,不少学生的作文题材千篇一律,甚至雷同。
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不少也大多是在游戏或嬉闹中打发。加上一些家长或教师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本来学生就没多少内容可写,这么一限制,写出的文章理所当然雷同甚至千篇一律。
当然,因为研究创新不够、研究能力和研究时间所限,语感作文评改新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仅限于实践上得一些零散的操作方法,并未达到预期。
总之,我们应克服研究中的不足,必须利用现有的条件,把握住有利的时机,认真琢磨科学的指导方法,给学生营造起适合其乐于表达的作文平台,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步入人生书面作文表达的第一道门槛,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发现与展望
1、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感到学生作文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和怕作文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关注全体,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2、实验过程比较扎实,但实验环节上出现“重复”和“断裂”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整体设计,系统运作,达到全程优化。
3、对教师习作教学和学生作文评价还不够完善,个性化显现不明,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课题的结题只是一个阶段总结。结题不等于研究的结束,学习作研究之路还很长很长。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基点,用研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在习作改革的天地里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3
[2] 刘次林. 幸福教育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3
[3] 赵德雷.一位心理学家的教育理想——罗杰斯人本教育观释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4):79-81.
[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4
[5] 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62.
[6] 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J].教育研究,2000(2):38.
[7] 潘洪建.写作教学:发展性主体交往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3.
[8] 曾敏.用交往理论构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写作教学[J].中国教育导刊,2005[7].
[9] 刘慧.交往:写作教学的新概念———当代教育转型中写作教学的理论探讨[ 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4):79.
[10] 李军.基于后现代语境的写作教学[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18-20.
[11]周思旭.从后现代视角论写作教学重构[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176-177.
[12]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写作教学重构[ J].教育科学,2004(5):49.
[13]李方.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J].教育研究,2004(11):37.
[14]曹永国.写作教学:从相处到相依——后现代性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38-40.
[15]于学友.主体间性:理解写作教学的新视角[J].当代教学,2004(19):11.
[16] 尹艳秋,叶绪红.主体间性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76.
[17] 邵波.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写作教学重构[ J].教学研究,2005(5):394.
[18]范红霞.论“同伴探索”式写作教学模式[ J].教育研究,2003(4):49.
[19] 傅定涛.文化视野中的大学写作教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38-39.
[20] 张晓梅.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构建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25-27.
[21] 王国金.试论法律意义上的新型写作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72.
[22] 周润智.学校教育价值的失落与复归———写作教学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0-86.
[23] 张雁华.论文化反哺视野中的新型写作教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45.
[24]燕良轼,马秋丽.论生命视野中的写作教学[J].教师教育研究,2006(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