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课题流程 >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光谷二初《初中语文读写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21-10-28浏览次数:

《初中语文读写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光谷二初子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一)读写教学中的语感研究是语文深层次改革的需求。

2011 版的《义务段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要求“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字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二)读写教学中的语感研究是学校“动课堂”深度参与的需求。

2016年我校成功申请市级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深度参与的初中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并于2019年优秀结题。在课题研究期间,动课堂的理念深入人心,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行为和思维都能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三)读写教学中的语感研究是改变学校学生读写现状的需求。

从我校学生看,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够,缺乏基本的读写习惯和读写能力;从我校的语文教学看,虽不乏专项的读写教学,但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微乎其微,有少量的探索也仅仅是浅尝辄止,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深入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界定

读”即阅读教学,主要通过阅读文本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写”即书面表达训练,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情感和思维。读是吸收,是写的基础,是输入;写是表达,是读的表现形式,即输出。两者相辅相成。

 本子课题研究的读写教学,是以语感培养为目标的读写教学实践探索,打通读写通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读写分离转为读写结合,从被动读写转为主动读写,从浅层读写转为深度读写,以此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对我校学生读写现状的研究,明晰学生在读写学习中的关键困难。

(二)通过对读写教学的实践研究,探索并提炼读写语感培育的相关策略。

(三)通过策略实践,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促进学生的语感发展。

 

四、研究做法

(一)现状调查

在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之前,本组制作了两份调查问卷即《光谷二初语文读写学习现状调查》和《初中语文教师读写教学现状调查》,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现状调查,情况如下:

1.学生读写现状调查分析

(1)学生对阅读和写作均有一定的兴趣,但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一般,读写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能力)

(2)面对应试读写,试题难度加大了学生读写的困难,多次应试失败导致学生对读写产生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心理)

(3)课堂读写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读写活动参与不积极。(方式)

(4)写作缺乏素材,觉得生活平淡,无事可写。(素材与体验)

(5)平常作业太多,其他学科压力大,没有空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更没有时间静心写作。(时间)

(6)觉得读写能力在生活中应用不多,没有实践机会,兴趣也不大。(生活实践)

2.教师读写教学现状调查

(1)理念上,所有教师都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紧密关系的,阅读与写作可以相互促进。(教学理念)

(2)实践上,读写教学分离,缺乏读写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策略指导)

(3)方式上,读写结合教学方式刻板单一,整体上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方式创新)

(4)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加强,读文往往只能停留于表层、局部的语意理解,缺乏深度阅读;而写作的突出问题有:文体意识不明、没有波澜、语言平淡、选材陈旧等。(学生读写能力问题)

(5)对学生的读写成果评价方式单一,往往是应试的评分制。(评价方式)

(6)对学生的读写活动缺乏过程性指导。(过程性指导)

(二)分类研究

1.叙事类文体读写策略研究

(1)群文读写指导

在日常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常常分离,哪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也多为单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相比于以往的群文阅读,群文读写的目的在于读写结合,即围绕某一主题,典型文本或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进行读写教学,将阅读与写作有机整合,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既有利于阅读策略的学习,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如以“亲情”为主题进行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的群文阅读,通过阅读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奶奶的星星》、毕飞宇的《蚕豆》、迟子建的《灯祭》、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清玄的《长途跋涉的肉羹》等一系列运用借物抒情方式表达亲情的文章,丰富语言材料,学习将主观情感寄托于客观物象的手法,体会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加深对写作主题的理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学生主动完成许多佳作,如《一碗肉沫粉》《爸爸的蓝雨伞》等。

(2)局部读写指导

很多教师在进行记叙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时候,往往盲目跟着课标或是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采用固化死板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记叙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单一,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记叙文篇目的课后练习中,涉及写作的有积累类、模仿类、创造类等习题。教师更加侧重对积累类和模仿类的习题进行写作练习,创造类的写作练习缺少具体的要求和方法。

局部读写是针对文本局部的词、句、段等进行具体的读写训练,具体策略有仿写、续写、补写、扩写、缩写等。

比如在学习完课文《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结尾进行续写,展开想象,以不同的结尾体现不同的寓意。这种续写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想象思维,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社会生活经验,去观察生活并进行深刻的思考,由此在作文中就能写出颇具新意的内容。

又如七年级课文《老王》中,原文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在对这段话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补写人物没有说出口的话,比如:1.“都给我们吃”的言外之意;2.老王说“我不吃”,“我”为什么不吃?3.“我不是要钱”,“我”想要什么?

通过对人物对话进行补写,不仅可以获得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更深刻的理解,也可学习文本留白的写法。

(3)整体读写指导

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虽然能很好地完成仿写句子、续写结尾、补写留白等局部写作训练,但对于整篇文章的写作,仍然存在畏难心理,并且不能根据记叙文的叙事方式和描写方法将自己生活中的人或事生动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整体读写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文本的行文思路、文章结构等写作技巧和规律,从而运用到实际中,完成整篇文章的写作。

以《白杨礼赞》一文为例,文章中有四个“主题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这四句话除了在内容上强调白杨树的特点、表达赞美之情外,还有标示文章结构的作用。四句话在选词上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表达效果上层层递进,距离由远到近,表意由浅入深。通过梳理四个句子,不仅距离作者的写作意图越来越近,也掌握了写环境美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托物言志,用“主题句”贯穿全文的行文方法。

2.  论述类文体读写策略研究

   (1)系列读写指导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特点,审题不深,思索欠谨,内容杂乱,形式哗然,论据与观点不统一。系列读写指导是指围绕“作文审题”“作文标题”“作文开头”“叙例方法”“议例方法”“作文结构”等作文要素开展起来的系列作文读写指导课程。

   以“作文开头”读写指导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光荣与耻辱》《昙花一现》《智慧的起点》为文本依托,进行“作文开头方法”群文阅读教学,总结出“故事铺垫+引出观点”“悬念铺垫+中心出场”“巧用排比+中心归纳”等开头方法,而后在写作课程中进行实践练习。

(2)一材多用读写指导

素材作为议论文写作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学习时间紧张,素材积累有限是写作实践中的一大困难,一材多用读写指导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深入结合,通过阅读教学积累素材,在写作实践中,多角度应用,实现一材多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进行完《记承天寺夜游》《苏东坡突围》《赤壁赋》等有关苏轼的阅读教学后,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鲜活有趣的苏东坡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分析,我们可以从欧阳修误以为苏轼文章为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给与了第二的评价,最后知道真实情况的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的情况中,了解到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适用于“优秀是一种境界”的话题;从苏轼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写下“大江东去”,可见他的淡泊从容,接纳痛苦,同时铭记着世间的美丽,适用于“豁达”类话题;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适用于“态度决定成败”等话题。通过阅读教学了解一位人物形象,在作文写作中可适用于多种话题,可有效解决学生积累素材的困难。

(3)叙议转换读写指导

记叙文,主要用于写人、写事、写物,要求把人、事、物叙写得形象、具体,要写出真情实感,表达方式比较丰富。议论文,主要用于表述观点,讲道理。所以,要求采用概括性的语言,将事实材料表达简单清楚,为讲道理服务,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通常存在语言拖沓,中心表达不明了,用大量的语言来叙述材料,而不是论述观点的问题。叙议转换读写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文体意识,掌握议论表达方式,在写作中更清晰地论述观点。以常书鸿守护敦煌为例:

“为了解决最严重的流沙侵袭问题,常书鸿想尽一切办法,把洞窟的积沙清理掉,并筑起了一道千米长的沙土墙,矗立在千佛洞前。当无耻的军官向他索要洞窟里的彩塑,欲据为私有,常书鸿断然拒绝,巧用女儿沙娜的两幅临摹作品将他们打发。几十年来,他和同事临摹敦煌的壁画,为洞窟编号,将敦煌进行了系统且细致地研究与保护。有人感叹:不敢想象,假如没有常书鸿,没有他的坚守和执著,如今的敦煌不知能否还有这般光彩。”(记叙文表达方式)

“面对文物的损伤,常书鸿栽植树木建成防沙墙,减少沙尘对文物的损伤;面对壁画的传承问题,年轻学子日夜临摹壁画,令敦煌壁画画作走出洞窟,传向民间;……”(议论文表达方式)

从以上对比可以发现,议论文表达更简洁、具有概括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叙述,把记叙文中的下位语上位化,整体语意更清晰。

3.  应用类文体读写策略研究

关于应用类文体,我们课题组借助部编版语文教材(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的读写任务开展新闻读写研究。

新闻类读写教学活动容易出现的问题:新闻类文本浅显易懂,学生不重视此类文本的学习,泛泛而读,不能明确区分不同文体;教学时,教师对新闻类文本读写结合尝试较少,未能形成系统科学的单元教学体系,教学中读与写脱离,评价单一,教学内容或实践活动脱离学生学情,学生兴趣不大。

课题组根据新闻单元读写结合等现实问题,针对具体学情,结合语感教学的理论实践研究和实际教学情况,在新闻类读写结合策略上做了以下探索与尝试:

(1)紧扣教材,立足文本,进行科学系统的新闻单元教学。

部编版教材八上第一单元是新闻阅读,涵盖了新闻的不同体裁,也是活

动探究单元,整合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不再是零散杂乱、漫无目的的教学。因此,新闻类读写策略的首要任务是要紧扣教材,立足文本,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新闻文本,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新闻类体裁的特点,包括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收集新闻的习惯,提升新闻写作的能力,进而培养语感。在教材第一页就明确了单元活动任务单:

任务一:新闻阅读。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任务二:新闻采访。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

任务三:新闻写作。分三类任务:一、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每位同学从中任选一项完成;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加以整理,编辑制作成报纸或者新闻网页。

本单元新闻类作品包括五篇课文:《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根据单元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A.了解并掌握各类新闻体裁的特点(消息、特写、通讯等)。

B.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新闻文体意识、新闻思维方式)。

C.品味欣赏新闻的语言特点(及时、准确、精炼)。

D.通过阅读新闻养成关注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担当。

教师参照教材第2页阅读策略指导,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A.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梳理各新闻要素的具体内容: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可分条列举,也可以画图表。

B.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   

C.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各自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D.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也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2)情景设置,以身入境,创造读写结合的良好学习场域。

   在开展教学时,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注意设置合理的情境,品味词句,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创造读写结合的良好学习场域,将课堂教学与小练笔紧密结合,实时练习、反馈、评价,以读促学,以读促品,以品带读。如邹惜老师的课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二则》中第一则),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现在,假如你是此前因战负伤、正在后方休整的解放军战士,刚看到这则消息,你该如何向身旁饱受伤病侵袭的战友们传达?思考:1.要迅速、精炼地传达,该传达哪些信息?2、战友们无精打采、士气不振,你该如何告诉他们?

在课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消息二则》中第二则)中,邹惜老师设计“图示讲解、精析主体”的活动环节:身受重伤的战友听到你的呼号,瞬间打起了精神。现在,战友们想具体了解渡江战役的情况,请你为他们绘制一幅简易的“渡江战役作战图”或“三路大军渡江进展表”,并为他们做简单讲解。要求:小组合作,在A4纸上完成图示,协作准备讲解文稿。内部分工,全组上台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消息二则的新闻播报,评选最佳播报员。学生学习氛围浓厚,模仿新闻播音员,互相指正。以上课堂活动环节,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品味词句,咀嚼涵咏,在言语揣摩中提升读写表达能力。

将新闻阅读和品味赏析结合,通过语境模拟、字词增删、调换、比较揣摩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升语感能力。如《消息二则》中的语言品析:

A.你认为文中的“已、大约”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B.“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些词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透出豪迈的情怀。

以上充分体现新闻语言特点时效性强、客观真实、凝练精准。

对比句子的表达效果:

A.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B.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4)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达到读写共渗。

学完《飞天凌空》后,通过小练笔,以读促写。笔者播放了两段火爆全网的水下舞蹈——“端午奇妙夜”之《祈》及献礼建党百年之《红》,要求学生仿照课文,运用特写镜头和慢镜头,描写一段水下舞蹈的新闻特写镜头,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亲观其景之感,200——300字。小组进行分享交流后,推选佳作,朗读文章,全班共赏。学生佳作如下:

“刚开始,舞者缓缓沉下水底,好似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在水中无限坠落,接着,舞者不断翻腾,水中的阻力丝毫没有阻挡她优美的舞姿,她不断跃起,又不断坠落,手向上挥舞着,仿佛正寻找处于水面之上的那一抹光明。一条鲜艳的红绸降下,她伸手抓起,似在追寻党的红色,忽然又曼妙地跃起,舞者环绕在数条红绸之间,舞步更轻快,笑容更灿烂,踏着红绸“飞”向水面。”(《红》新闻特写一)

“舞者尽情展示着她美妙的身姿,她在水中劈叉、腾起……画面中呈现出一片鲜红,如同火把照亮了水面,舞者在红布间轻抚着,感受着这片红给她带来的炽热与温暖,她拥抱着象征着党的精神的赤色,又像是依偎在祖国母亲的怀中,轻轻地圈起了红布,再把几条红布散开来,像是要把这一抹赤色传遍天下,向全世界宣扬党的伟大。忽然,出现一缕光束,舞者向着光明奔去,那缕光如同中国的未来,她伸出手去触摸,那一瞬间放佛被定格一般,精彩绝伦。”(《红》新闻特写二)

“随着水下微弱的光束,她身上轻盈的飘带也随之舞动,曼妙的身姿与柔美的动作完美结合,丝带围绕在她身边,婉约又飘逸,显出一片端庄祥和。她微举双臂,轻闭双眼,随着双腿与腰身的配合,她仿佛敦煌莫高窟飞天般从容优雅,亦有女娲补天般的庄重,在近水中一带,她转了一圈又一圈,白齿微露,面上含笑,突然腾空跃起,仿佛要飞向高空,整个天空的星辰都为她发光。整个场景如诗如画,堪称绝美!令人陶醉令人沉迷。”(《祈》新闻特写一)

“她站在水下,光从上方打下,仿佛仙女下凡,橘色、绿色、红色的飘带交织,灵动飘逸,错落有致,空灵的音乐响起,她化为水下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袅娜起舞,拂袖,随水波漾开,拨动衣裙回转,柔和中又不失力量,紧接着,她足尖轻蹬,好似被水困住,突然,似敦煌飞天,向上腾起,腾起,裙带在水中蹁跹,伸展之间,极其轻盈优美。”(《祈》新闻特写二)

(5)结合时事,联系生活,开展新闻类读写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题组结合时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积极开展新闻类读写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语感学习的丰富性。在广阔生动的生活语境中,在丰富多样的读写活动中,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读写,从而积累语感,习得语感,获得语感。

A.撰写新闻稿,进行新闻播报。

学生基本掌握了新闻写作的特点,搜集新闻素材,撰写消息,题材内容不限,或国内外重大新闻、或社会热点、或校园要闻、或班级每日趣事等。写完后,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修改完善。再进行新闻播报,可观看、学习、模仿专业的新闻播报视频,再根据具体新闻内容进行处理,进行播报示范,教师进行点评指导。此类读写结合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强,真实鲜活,将读(新闻播报)写(新闻写作)结合,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新闻阅读和写作的魅力。

课本第16页活动探究任务三新闻写作中,自选任务栏,对每种新闻写作有

明确的区分和说明,帮助学生厘清文体的区别,针对写作对象和内容,更好地选取写作文体,完成写作任务。

新闻特写:具体描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个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现场。

人物通讯: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

事件通讯: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

背景资料:调查并呈现新闻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层原因等。

新闻花絮: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或有趣的小新闻点。

背景资料和花絮能帮助读者深入、细致地理解报道内容,提高阅读新闻的兴趣。

学完本单元,教师结合校秋季运动会的时事,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要求学生撰写新闻稿,进行新闻播报,如班级开幕式展演报道,捕捉比赛精彩瞬间,学生参与度高,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学生部分作品如下:

“她站在跳高杆的斜前方,准备就绪,对自己充满信心,现在是108CM的高度,已淘汰一半,忽然间,她似箭一般冲了出去,每一步都有弹性,最后一步,后脚蹬地,左脚抬起,身体向前倾去,轻轻一弹,便轻盈地跃起,又轻轻抬起右腿,整个身体越过了杆,那一刻,身体像被空气托住了,又悄然落下,动作疾如流星,一个近乎完美的动作,观众和其他选手都鼓掌喝彩,评委也赞不绝口。这让她拿下了此次运动会跳高比赛的第一!我们的运动员——曹安琪,为班级争光,赢得了她最精彩的时刻!”(运动会新闻稿)

以下是相关新闻播报的相关要求:

a.新闻报道的是客观事实,新闻(消息)写作属于非虚构性写作,播音员播报新闻应注意其报道的是客观事实这一特点。

b.新闻语言以叙述语言为主,播报新闻语调宜平稳自然,不宜大起大落,要讲究客观冷静,强调报道应力求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尽量不用个人的观点和情感影响报道的客观性;播报新闻语速要不疾不徐(不紧不慢),语调要不卑不亢,节奏要明快舒畅。

B.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式新闻访谈。

课本第15页活动探究任务二新闻采访有很具体明确的要求,笔者按照活动方案进行小组分工,开展新闻采访实践活动,目前活动正在进行中,资料尚未收集整理完善。具体策略如下:

a.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制定采访方案。报道的题材要有意义,有价值,彰显正能量,与生活相关,如学校的热点话题、家乡的变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等。明确组内分工,各有侧重,如了解事件的总体情况、采访事件亲历者、搜集相关资料、拍摄新闻照片等。

b.草拟新闻采访提纲。一般包括采访时间、对象、地点、目的、方式等。另外,还有注明采访需要的器材用具。采访提纲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可以读一些访谈文章,看一些有关视频。

c.采访过程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

C.从新闻报道中积累写作素材

新闻报道不仅能传递时事,还能成为语文学习,语感培养的宝贵素材库。积累新闻写作素材,包括好词佳句、人物访谈、新闻述评等,不仅能运用在新闻类写作中,还能广泛应用在记叙文、议论文等写作中,新闻报道,特别是述评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素材,可一材多用,分不同话题进行素材整理,提炼中心论点等,如奥运冠军的人物素材。还可通过学习新闻报道中标题、导语、小标题、结语,巧拟写作标题,做到突出重点,吸引读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营造时事讨论的氛围,如课前三分钟,时事点评播报。平时注意积累,拓宽语文学习渠道,从听、说、读、写全方面锻炼学生语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如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去世的重大时事,笔者给学生分享了多篇新闻述评,观看人物访谈相关视频,一起研读、学习、分享交流。如《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缅怀“稻田守望者”,勇做“时代追梦人”》《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披肝沥胆 赤子情怀——追记我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颗心许党报国,一双手济世苍生》。文质兼美、立意深刻的新闻报道,要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语感的深刻性。笔者用手抄报、读后感等形式进行读写结合,品读其文,写读后感,进行交流分享,有效进行情感渗透,学习模范人物,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生部分摘录如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结成饱满的稻穗,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彪炳史册的贡献。”

“呕心沥血,创建肝胆外科;鞠躬尽瘁,献身医学事业。德技双馨照亮坦荡襟怀,年近百岁续写医者传奇。”

“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三)通用策略

1.主题读写

为了更好地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工作,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带动写作能力的提升,再以写作进一步促进和延展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我们课题组开展了“群文读写”、“单元整体读写教学:新闻活动探究”及“论述类文体一材多用读写指导”等相关专题的理论探讨和课堂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主题读写”这一通用策略:通过对阅读文本的主题开发进行“小微化”聚焦,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度学习;并结合多样化表达,达到读写互渗的效果,最终指向学生读写语感的提升。

读写主题的设定要求依据单元教学目标,避免非序列散漫化教学;要求紧贴阅读文本内容,避免脱离文本的随意漫谈和过度解读;要求能够抓住文本特质进行解读,避免在文本文意上表面滑行;要求能够开发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勾连因子,避免学生在缺失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下的“死学”。如赵琴老师的读写课例《核舟记》,围绕“大国工匠”这一主题进行文本阅读,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所呈现的匠术匠心,走向当代工匠精神的写作,进而将文本与生活相勾连,达到读写共渗。

2.指导读写

   如何在课堂开展读写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围绕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开展具体而微小的课堂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课堂读写指导的三种通用策略,即系统性读写指导、过程性读写指导和评价性读写指导。

系统性读写指导指的是形成语文课堂读写指导的科学性和序列性。针对教师读写教学随意散漫的现象,课题组通过对诸多语文课堂读写指导课例的梳理,形成了三大文体的读写指导序列,如九年级语文组开发的论述类文体读写指导系列课程:读写审题、读写标题、读写入题、读写叙例、读写议例、读写结构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观读,大大提升了我校九年级学生论述类文体的写作水平及阅读能力。

过程性读写指导指的是教师参与学生写作的全过程,针对学生的写作难点予以解决。过程性指导在于具体而微小,只要是学生的读写难点,无论大小,都可成为课堂读写指导的主题。如针对学生的记叙文表述问题李思岚老师开展的局部读写探究,借助阅读文本中的词、句、段等开展具体的局部读写训练仿写、续写、补写、扩写、缩写等),在阅读文本表述中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从而进一步在写作中迁移语言,运用语言。

评价性读写指导指的是用丰富、具微、灵活的评价方式取代单一的应试评价。读写评价方式要丰富,如师评、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读写评价要具微,课前确立读写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如李思岚老师的读写课例《白杨礼赞》,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一唱四叹”的机构式抒情,从而迁移运用到现实白杨精神的写作咏叹;读写评价要灵活,针对不同的读写任务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赵琴老师的课例《<昆明的雨>——“非同1班”美食家修炼手册》,在“美食美拍竞选”活动环节中,针对诸多的美食美拍作品及推介词,在激烈的争论与评价中,孩子们自己确定了美食竞选的标准:味美、型美、色美、价美、情美、营养美等,和汪曾祺一道进行审美,在读写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3.创意读写

针对读写形式单一、枯燥的问题,课题组开展了创意读写的实践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归纳了创意读写的三个特点:形式丰富、喜闻乐见、联系生活。

创意读写形式丰富,不会始终拘泥于一种单一形式而让学生形成审美疲劳,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将读写活动融入生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读写活动。课题组在实践中探索的创意读写形式有:单元整体读写教学(新闻群文阅读文体辨析、运动会采访及新闻撰写,)、整本书读写教学(童画《朝花夕拾》“我设计的鲁迅简历”、“我虚拟的鲁迅朋友圈”、“我创作的鲁迅笔下人物小传”、“寻找孔乙己”、“我绘制的鲁迅作品片段”等)、项目化读写教学(《<昆明的雨>——“非同1班”美食家修炼手册》“健康修炼:美食健康吐槽会”、“审美修炼:美食美拍竞选”、“情感修炼:美食温情故事讲述”、“我厨我秀”等)。

 

五、应用成效

(一)学生读写能力

1.读写兴趣得到有效地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几年来我校语感教学的“动课堂”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我校学生在阅读和写作兴趣方面得到有效地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整体上明显增强,表现在:日常的晨读和语文课堂上,校园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班刊校报及以上刊物投稿,越来越踊跃,投稿率持续走高;学科活动月读写展示,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大,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

2.读写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几年来,我校以语感教学为得力抓手,结合“动课堂”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辅助语言材料,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读写结合训练,学生整体读写能力明显增强,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这一点从我校近几年语文区级统一阶段性语文教学检测和语文中考结果得到有效验证。

3.读写素材越来越丰富。

    随着学生读写兴趣的被激发和学生读写能力的增强,加上老师们“用教材教”的教材使用习惯的改变,学生读写素材的积累与开发日益受到师生们的重视,读写素材日渐丰富和多样化起来,纸质和电子乃至多媒体素材一起丰富着学生的读写生活。学生们越来越意识到:留心生活,是素材积累的起点;关心时政,是为了让读写素材更具鲜活性和丰富性;摘抄本,是读写素材积累的好工具;记日记周记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

4.读写展示形式愈发多样,内容愈发精彩。

学生读写活动不限于课内与课外、平时与活动月,由于学生读写展示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变得更有参与感与成就感。由课内走向课外,用读写拓展视野,这是我校依托“动课堂”联通课内外的读写训练实践选择。各类日常课堂展示,各类经典诵读和读书竞赛,主题征文竞赛等愈发多样的展示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实质性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读写素养。

    

(二)教师读写教学

1.读写课堂实践

在本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校语文教师聚焦课堂读写语感研究,并大力在课堂进行读写结合的策略探索和实践检验,语文课堂呈现出读写语感培育的良好生态。

在课文教学中,先讲读后写作,针对教材写作结构、手法、遣词造句的某一方面进行研读,结合学生写作的痛点进行仿写,一课一得;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续写、补写、扩写、缩写的写作训练;针对课文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报道、通讯、特写、评论等类别的写作训练。以教材为范本,帮助学生习得课文中的微小写作方法,在考场和平时写作中迁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读写教学系列

在课堂读写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课题组以文体为别进行策略的梳理和分类,并努力形成对应文体的读写教学系列。

叙述类文本,我校从教材中和课外语篇里遴选出适合学生仿写的经典篇目或片段,进行从精准审题、立意新颖和深刻、选材适切、主旨突出、生动具体的语言等一系列作文指导课,化大为小,科学系统地教会学生叙述类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议论类文本,从近几年中考作文题型和评价标准出发,进行精准审题、叙例支撑、精当析例、美化议论文语言等一体系训练,针对考场循序渐进,各个击破。

3.读写具微指导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始终针对我校学生真实的读写痛点开展具体而微小的课堂指导研究。 

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渗透微小写作训练。从选词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段仿写、文从字顺、人物细节刻画、情节微澜的“小”目标的刻意训练。如:仿造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这种句式进行课堂写作训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既陈述多种情况,又突出其中一种的表达句式。

4.读写方式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我校语文教师深研阅读文本,贴近生活现实,创新读写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本校语文组分别开展了“课文趣配音”“课本剧展演”“二初诗词大会”“诗歌朗诵比赛”“全班共读一本书”等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语文阅读活动,在新颖有趣的朗读活动中培养语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的刺激,生发写的冲动。诗歌创作、班级播报、读后感等新的写作形式在一些班级应运而生,真正做到了将读写紧密结合在一起。

 5.读写策略运用

在切实的课堂读写实践中,我校教师勇于开发读写策略,并积极在课堂上运用有效读写策略,让课堂有聚焦,让读写语感培育有生发点。

在实施了“主题读写”“指导读写”“创意读写”主题研讨后,七八年级教师围绕着部编版语文教材,开展《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等班级群文阅读及读后感大比拼;九年级围绕着武汉市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研读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和满分作文,备课组每位教师承担一个议论文写作专题,开展议论文写作小微专题训练课。

 

六、反思后续

在区内众多初中学校中,此次我校有幸承担武汉市市级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区域推进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感谢区教研办对我校语文教学的肯定与支持。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我校张大勇副校长统筹规划下,我们课题组成员坚守课堂,匍匐研究读写痛点,并以先锋之姿带动全校的语文读写教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有许多疏漏之处,如朗读研究、积累研究、整本书阅读研究、应用文其他类型的研究、课例的规整与梳理等。课题的结题不代表读写研究的结束,在后期我们将做好以上疏漏部分,并在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更加规范、丰富、具微、系统的读写教学序列,为读写语感教学持续助力。

再次感谢市课题组及区教研办的引领与扶持,感谢我校张校长的全方统筹与大力支持,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切实研究和努力配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