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课题流程 >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光谷二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21-10-30浏览次数:

语感研究实验校子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课题 名 称___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____

___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_ 

课题负责人    贺清 文        

所 在 单 位   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21年10月8日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年  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标的要求。本课题在全校进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 ”,落实我校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课标要求。

(二)提升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多。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三)打造我校高素养语文教师队伍的需要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语文基本知识的落实,轻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重阅读教学中浅层次的朗读训练,轻阅读教学中深层次的语感培养。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之精髓。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需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增强,语文综合素养需要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阅读没有沉浸思考、提炼自己的所悟所感,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有关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发现,研究者们对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现状及成因、阅读教学的策略方面已作了一些较为集中、详尽的探索,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为丰富而深厚的基础。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纵观我区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国内外语文教育界对语感概念的论述和理解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夏丏尊、叶圣陶侧重语义的论述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直到20世纪30年代,吕淑湘观点将语感这一概念扩展到语言的结构形式的层面与表达的层面上。并大力倡导“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让他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语感专家洪镇涛则认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洪先生创构了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感教学新体系,创建并形成了语感教学流派。

综合以上种种定义,可以看出对于语感这一概念的论述,尽管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大致都没有超过“对言语意义(审美意义、言外之意)的敏锐感觉”这个基本认识。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它需要我们的儿童在基本的语言能力基础上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体会它们的情味,这种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文教育界中所说的“语感”了。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现阶段,诵读体味被认为是最佳的培养语感的方法。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圣陶的观点主张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培养语感的方法。比如“学生通过诵读,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和情感色彩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化为学生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作品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吟哦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心、眼、口、耳并用,方能品味体会到汉语汉字的形、音、义的特色和魅力。”

实践是最好的证人。实践中,也有一些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师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典型的当数湖北省武汉市特级教师洪镇涛建立的以语感训练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该体系以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为训练的线索和环节,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效力。这一实验在武汉市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三、理论依据

(一)语文教育本体论

语文本体教学理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提出来的。洪先生创立了“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育本体论。他认为语文教育本体论有以下五个要点:一是从本质来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二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是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学习语言要着力培养语感,要实施语感教学。四是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五是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语感训练应遵循“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途径,做到四个“结合”:即语感训练要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感训练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语感训练要与审美陶冶结合,语感训练要与知识传授结合。本课题依据“五要点”和“四结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

(二)认知图式理论

认知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是人们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是将新事物与已有知识、经历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感图式是语感所由生成的基础,是一个庞大、精细、严密的网络系统,包括许许多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知识”单元。语感理解和生成言语,离不开原先储藏于无意识中的语感图式。本课题研究汇总,尝试阅读教学中运用语感图式,培养学生语音感、字形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体章法感。

(三)布卢姆(B. Bloom)教育评价理论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按照从低到高排列,他指出了6种不同水平的思维: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所有水平的思维活动都是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布卢姆依据教育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把教育评价划分为三类,分别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语文课程在关注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在本课题研究中,对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感形成中的语感关注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语感

语感:是指学习者对语言(汉语)的感受能力。其按内容可以分为语音感、字形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体章法感。由语感的来源可分为输入型语感和输出型语感。输入型语感的功能包括:理解功能、表象想象功能和情感功能;输出型语感有:造型功能和监察功能。

五、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并形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途径的有效操作方法。让学生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慢慢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面提升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研究调查小学生语感能力现状

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弄清在语感培养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导致小学生语感能力低下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

2.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弄清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语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到在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策略及规律。

3.研究利于课堂阅读教学中适合培养学生语感的文本类型

4.研究利用小学语感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主要以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对象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学习、梳理,进行深入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动向,阅读相关论文及专著系统掌握相关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后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已达到各项策略形成系统并有效。

 2.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在全校范围内下发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语文语感学习现状,了解教师对语感培养的认识和途径方法,并统计结果进行分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后期研究活动。

3.行动研究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实践结果与相关的理论相联系,通过反思调整,改进预策略,逐步形成一些有效的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策略。

(三)技术路线图


七、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9.04——2019.06)

1.进行资料检索,阅读文献,了解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有关的信息。

2.开展现状调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

3.学习理论,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9.07——2019.09)

1.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及学生各一份。

2.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感培养的认识及学生语感状态,以及当前教师们对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方法。

3.统计结果,做好后期分工研究探索工作。

(1)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在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3)在想象和联想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4)在调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5)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4.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评价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9.09——2020.12)

1.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明确实验操作方法。 

2.组织实验教师编写资料,落实备课组长主审制度,实际研究成果。

3.课题组根据研究方案,在样本班进行实验、总结,探寻在语感培养方面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形成实验稿。将“实验稿”用以指导全校语文教学,进行检验,搜集反馈信息,再次完善,形成“推广稿”。

4.课堂实践检验。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公开课),形成具有学科特点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风格。

5.对课题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完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

经过近两年研究,本课题取得了培养语感的小学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相关应用成果。

(一)了解了全校学生的语感现状

语感培养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为了较清晰地掌握我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现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出我校学生具备较好的语感学习基础,同时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开展提供数据,并进一步探索其解决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学生有初步养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整体来看,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阅读兴趣比较浓,学校阅读氛围特别好,特别是学校在开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的课程研究以后,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大幅提升,语感能力提高了。


1.学生月均阅读量

2.对学校阅读氛围的评价

针对光谷二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有62.34%的学生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月平均阅读量在3本及以上;有80.17%的学生认为学校阅读氛围浓厚。通过课堂上多种阅读方式和学校各类读书活动的开展,阅读兴趣和习惯均有明显向好趋势。课题研究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阅读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教师每天检查,督促学生去阅读,现在需要家校的配合,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每天都要能自主去阅读,从不愿意读书到我要读书,态度上要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的书籍要变得丰富多样,识字量、阅读量要有质的飞越。

2. 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技巧

    通过对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3.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问卷调查显示,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因素较多,比较普遍的是认为没有时间阅读或是没有阅读兴趣,不知如何挑选合适的书籍。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指向阅读方法指导的缺失,通过仔细调查,发现这些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发现要提高阅读的能力,方法是关键。本课题组的老师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识字量,制订本班的阅读计划,把阅读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中,并开设独立的阅读课,教会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去阅读各类的文章,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摸索,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

3. 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对学生的读书方式和读书习惯进行了具体调查,显示结果如下:


4.学生喜欢的读书方式

 


5.学生常用阅读方式和习惯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读书方式以默读为主,开口朗读的较少。同时,阅读习惯也以书面笔记为主,口语表达的训练十分有限。学生以前最怕的就是作文和口语交际,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有作文课,学生往往不知道该些什么,如何去写。学校要开展阅读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阅读,提高课堂参与度,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口头表达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多样性都有待提高。通过要求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落,学生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积累,带动作文水平的提升。

4. 学生课外重视阅读不足

课题研究转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会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语文成绩会呈上身趋势。通过对学生阅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6.阅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在我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仅有50.98%的学生是制定了阅读计划并很好的实施了,还有24.62%的学生制定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施,24.40%的学生没有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语感培养是属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大多小学生一开始并不具备语感,而是需要通过自身长期的文章阅读、理解内容并加以运用才慢慢形成相应的语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制定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阅读计划,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亲子阅读、课外文本阅读,特别是加强课内阅读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语感,使阅读教学变得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最后切实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需要探讨的。

(二)在多彩的阅读活动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因此我校把此课题的研究和二小每年的阅读节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结合一起,针对上述开展的系列问卷调查活动,根据学生目前阅读现有水平及困惑,把“诵读经典”“阅读节”“语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趣味的阅读活动,使阅读更富有吸引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得到锻炼,提升语文素养。

1、举办主题读书活动。

我校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光谷二小“每月一节”——10月悦读节活动,多次开展各种主题诵读经典活动,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读书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爱家乡,爱湖北”为主题开展读书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以“我爱书香校园”为主题,开展“我与好书’、”书香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等,在今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开展“强国有我,请党放心”为主题的读书演讲活动。

2、举办读经典展演活动。

2019年11月22日,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喜迎教育部、国家语委2019年“送典下基层”活动。省语委办主任戴明、武汉市语委办领导喻志军等一行专家参与此次活动。此次展演活动主题为“诗韵润童心 经典咏流传”,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诗从远方来、泱泱中华诵、迈进新时代,通过演、诵、舞、唱等多种形式传承经典,古诗新唱《千字文》《三字经》《读唐诗》的孩子们身着古代服装,受捧竹简、古书籍,伴着音乐、舞蹈吟唱着国学经典,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让师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2020年11月30日,学校举办了以“传承文化经典,共创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第十一届悦读节经典诵读展演活动暨颁奖仪式。通过低年级“讲故事比赛”,中年级“课本剧表演”,高年级“红色经典演讲”“朗读者”等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


3、通过开展“三读一诵”,落实学期末经典诵读及课文背诵抽测活动,潜移默化培养语感能力。

学校扎实开展了“三读一诵”活动,确立了专门的读书时间,各班明确读书内容,要求师生坚持做到早读、午读、晚读和课前背诵,旨在通过诵名诗、读名篇、看名著,引导全体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提升语感。为了将经典诵读活动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校每学期开始,都会指导各个年级制定经典诵读计划,根据学段特点精选诵读内容。每学期末进行经典诵读与课文背诵抽测活动,不仅复习了本学期语言积累,更在抽测中通过表彰先进班级,促进了经典诵读活动的进一步落实。

4、开展亲子幸福阅读活动。

学校开展了“与父母共读一本好书”的亲子阅读活动,让孩子和父母幸福在共读时光。为了让学生好好利用晚上的阅读时间,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形式向全体学生家长发出了指导、督促孩子读书的倡议及提供适合各年龄段阅读的课外书目指南。这种做法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溢满书香。

5、开展多种交流评比活动。

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培养同学们对阅读的兴趣,学校还举办了手抄报、读书卡、读书笔记、阅读体会等交流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播报新闻,讲述故事,欣赏美文和优秀习作,倡议全体同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和“文明读书”的习惯。学校每学期还根据各班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书香班级”、“阅读之星”等评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师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的四个维度

1.聆听美文,在熏陶中培养“语感”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是声情并茂、图文并存的,尤其是写景类、童话寓言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常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听”。先让学生自已解决文中的生字,将课文读通读顺;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再播放录音带或自已范读给他们听。范读的时候,要求学生关上课本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让聆听课文变成一种享受,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也可以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让他们在听觉上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想象的空间里放飞思绪,体验语言文字的神奇,在聆听想象的过程中,悄然无息地接受到语感的训练。

2.咬文嚼字,培养“语感”敏锐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着语文课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只有扎实地进行语文实践训练,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品味揣摩,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比如,在教授《慈母情深》中描写母亲工作的场景中,紧紧抓住“七八十”这个词语,让学生们感受厂房的狭小、嘈杂、闷热,引导他们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再次体会作者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来突出强调母亲挣钱的不易,感受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感受到“慈母情深”。再比如当看到母亲后的那个场景,这段话,反复出现的三个“我的母亲”,让学生反复朗读后,学生能初步体会到我看到母亲竟然如此瘦弱、疲惫时的震惊,然后又将这个句子进行了改动,将三个“我的母亲”放到句子的前面,让学生们再次对比朗读,发现作者将“我的母亲”这一主语后置,感情的落点,就落在了“我的母亲”,作者的情感就更加容易释放,并且反复手法的叠加使用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3.课外延伸,拓展“语感”广度

在教学教材里的内容之外,把平时看到的佳文妙篇带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享,以一起讨论;同时,也鼓励他们自己多看课外书以及科普类的纪录片。利用班级活动《朗读者》,孩子们朗读热情高涨,争小小朗读者,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涉猎更多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作品。在美文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从选文集到小说,从中国古代名著到外国名著……孩子们阅读面越来越广了。整个班级营造浓浓的宁静的舒心的读书氛围。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写赏析,写感想;每学期定期安排几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已的读后感想,推荐好书好文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既可以从课外书上增长见识,又能在分享中体会读书的乐趣,共同进步,不断地提高自已语文学习的领悟能力。

4.习作指导,提升“语感”深度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在运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学习的能力。习作指导,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每次的习作课,在浏览完全班学生的作文后,从中挑选出一些典型句子,一组句子,有一句的,也有几句的,不是很长的篇幅,做成ppt专题,一张ppt里就重点关注那几句话,学生能更快地发现问题,评价过程更细致。挑选的句子大多是学生群体里错误比较集中的那类,或是语序不当,或是详略不分,等等这些常见的习作问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开展阅读小专题研究,提炼了基于培养语感的小学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策略

结合本课题 ,学校在开学初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号召各组根据年段特点,拟定小专题研究,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在日常的教研活动、赛课磨课中开展语感专题研究。通过“真美杯赛课”“常规课听课”“专题复习课”等活动,把课题研究贯穿与平时的阅读教学,使研究更有实效。在实践与摸索中,提炼了基于培养语感的小学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策略。

1.以读为本,品味语言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法之一。

(1)注重范读,指导方法。

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注意重音、停顿,把握节奏、语气等,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则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2)激发想象,诱发语感。

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范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通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感受美丽草原的自然风光,体会文字之中流露出的老舍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关注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海量阅读,一种是大量背诵,还有一种是做摘抄。摘抄的内容可以是个性化语言,如《盼》里的大量AABB和ABB式词语。然后引导学生用思维发散开来,回忆并积累更多类似的词语。可以是优美句段,如《丁香结》“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数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可以是规律性的句子,如《草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种奇丽的小诗。”可以是陌生化的语言,如《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精美的文字、精致的语段、精妙的叙述、精准的说明、精当的议论、精彩的抒情……都是可供学生学习的语言范例,都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因此,培养小学生“大量阅读、自主摘抄”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用性的有效途径。

3.探究写法,破译表达的奥妙

    在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文章“写些什么”,学生基本能把握了。这时,教师就要把教的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理解“怎样写的”上,关注到文章表达的形式,潜心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精妙之处及表达效果。

例如,执教《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先聚焦环境描写,研读作者是“怎样写出”月夜的美丽与静谧的,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体会感受,小组内交流讨论等,理解了作者运用准确的动词刻画出闰土刺猹的动作,放大细节,再通过猹的行为侧面烘托。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闰土的机智和勇敢。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完一篇课文,请学生说说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指向文章表达的课堂上,帮助学生思维火花尽情迸发,语言表达异常活跃。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积累了语言,领悟了写法,发展了思维,训练了表达。只有真正解密文章的形式,才能为语言的运用奠定基础。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要从表达方式上获得感悟,才能建构出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

4.读写结合,促进语言的运用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只有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形成语言直觉,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应以读促说,以说促写,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内容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得以发展。

    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老师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是仿写。仿写训练是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效形式。它既能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指导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篇的训练就是其中训练方法之一。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从读学写,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学生读一篇好文章既可以学到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还可以学到表达方法,经过由仿照写到创写,走一条写好作文的捷径。如学习了《假如》这篇课文,让学生模仿这一课的写法写了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学生写出的作文用词恰当,表达清晰,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愿望,充满了一片纯洁的爱心。这样就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了作文教学当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总结了我校古诗教学中培养语感的策略

  1.以读为本,在读中触发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的一个基本途径是语感实践,即通过诵读文章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与诵读密切相关,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语感形成的基础和触发语感的最佳形式,在古诗教学中,有效的诵读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阅读目标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诵读诗文”的要求,由此可见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诵读的过程是感知和理解古诗文本的过程,更是学生语感开始形成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反复的朗读是枯燥的,无法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采取多种形式的的朗读方法来帮助学生读通古诗,读懂诗意,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触发学生的语感。

教师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第一个层次,初次品读,即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诵读古诗词,品味古诗词的音韵美,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理解古诗内涵。第二个层次,深层品味,即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诵读要求,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握古诗词的旋律、节奏和语调,独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作者在古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三个层次,深入精读,即要求学生通过精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在此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各种形式丰富的诵读形式,比如师生合作读、齐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通过有效的诵读和有梯度的指导,把古诗文字符号转化为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形成语感。

2.在品味中领悟语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些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短短的一首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这些字的意思,揣摩出其精妙之处,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正品味出古诗的韵味。所以,教师要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理解句意,这既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途径。

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古诗中最不理解或觉得有疑惑的词语,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者小组讨论,大致理解词语意思;再通过老师的指导,深入理解词义,理清诗句大意,并让学生自主表达。这样,学生在内化古诗内容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语感,并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古诗中哪个词用得好。古诗《村居》有这样一句诗:“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醉”字,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枝因风舞弄的纤柔姿态,可谓是神来之笔。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醉”字用得巧妙?通过换词语、观看图片能帮助学生理解“醉”字的巧妙,在这样深入的思考和仔细揣摩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赏析古诗的方法,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语感。

教材中有些古诗题目较长,学生读起来有难度,当理解了词义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由于题目较长,我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通过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意思的理解,读好停顿,学生在理解了“晓”的意思是天刚刚亮的时候之后,就很容易理解整个题目的意思,老师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学生就能够自己读好课题中的停顿。

3.在想象中提升语感

学习古诗,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层面,最重要做的是展开想象,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古诗大多是通过想象创造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语感的培养和想象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古诗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课古诗二首的课后习题是: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第十五课古诗二首的课后习题是:读下面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可见,当前的古诗教学也愈加重视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书本插图,仔细观察图画,逐渐走入画境,并启发学生身临其境地谈感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延伸训练,为学生提供光落的想象空间和舞台,并适时予以合理的指导。总之,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思维,通过想象与联想,将古诗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达到对古诗直觉感悟的目的,全面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并在意境审美和想象画面中提升语感。

(五)构建了基于语感培养的“2+1读中想”朗读训练范式及策略

“个体朗读”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个体在课堂中独立朗读。研究过程中,对学生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及朗读频率的研究实践,构建了先“两位学生朗读”,再“引导学生联想”,最后“一次全班齐读”的“2+1读中想”朗读训练范式,可以更高效率地提升学生语感。通过“从个体到全部”“抓关键文本”“多形式引导”等策略可以有效落实朗读训练范式。

1.策略一:从个体到全部,递进式提升语言体验

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的朗读,可以很好的起到检查、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以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不同层面的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前后,可以有效的掌握学情。通过引导表述想象,启发全班,再进行全班性的齐读,可以朗读训练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研究发现,在众多的朗读训练及组合中,2+1读中想”递进式的朗读训练效率更高。

2.策略二:抓重点文本,进行“2+1读中想”模块式朗读训练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文本等阅读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紧抓切合学生实际、情感认同等适合培养语感的重点句段文本,进行2+1读中想”模块式的朗读训练。根据学生认知实际,有时一句话,有时一小段话,进行课堂阅读中嵌入式小模块式的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3.策略三:多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在朗读中联想

在“2+1”朗读训练范式中,学生朗读前后引导学生阐述个人想象,引导全班学生在朗读中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语感。在两位学生个人朗读后,在想象不到位时,教师进行表述引导、图片引导、视频引导、范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激发学生联想进行朗读训练。

(六)总结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内容四种类型

“开卷有益”,朗读文本,或多或少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但不同的体裁、不同形式的文章,对学生语感在单位时间培养的效度是不一样的。哪怕同一篇文章中,不同段落因为表情达意的不一,与学生生活链接的不同,培养学生语感的效度也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精力及文本特点等因素,进行研究。如古诗,说明文,如整篇还是“重点字词句”进行思考研究。

1)切合学生实际的文本。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能够引起共鸣的内容,在儿童视野里,有着深刻体验,情感体验的文本,学生在朗读中,会加入自我感受,让朗读更富有情感,朗读训练会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朗读中,从文字感知信息加工个体加入图像(情感)等自我感受→语音输出。其中,个体的想象、情感、体验的无意识性加入,让学生在文字符号上加入更多感受,这种加入感受的能力就是我们常常要进行训练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添加能力”,或者“涂色能力”。这种能力是有快慢和宽窄的属性的,表现出来就是语感。我们在朗读中要训练的就是提升这种增添能力。

2)情感认同的文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情感认同的文本,更利于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例如,爱妈妈、爱祖国相关的语句和段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内容。

3)利于想象的文本。小学阶段,学生喜欢想象,在文本中选择利于发挥想象的内容,有益于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例如,热爱大自然,对季节美景的语段有利于学生在朗读中发展语感能力。

4)能力临界点的文本。在阅读文本中,学生理解困难、容易疏忽、容易引起认知冲突的文本,是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语感能力的重要内容。

(七)研究出基于语感培养的朗读训练中“简要语音”评价策略

为了更好了解课堂朗读训练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效度,及时调整训练方式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提炼了“简要语音评价”的策略。

1.通过“简要语音”评价调整课堂朗读训练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通过朗读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文字——语音”语言转化能力。教学中,朗读时机和频率如何把握?通过对学生朗读中语音呈现的“字音、停顿、语调、和谐”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评价,可为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语音的物理基础主要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也是构成语音的四要素。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可以将音高、音强概括成语调,音长、音色概括成和谐,从而形成“字音、停顿、语调、情感”四个维度评价维度。

1)字音。识字是学生朗读的基础,是“文字——语音”所呈现的语感能力的基础,是通过语音判定学生语感的最初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识得字音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途径。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识字量,会不断提升学生语感能力。通过字音的准确度和反应时间两个标准可以大致判定学生的语感状况。

准确程度越高语感越强。朗读训练中,学生语音中字音的正确程度,可以呈现出学生的语感现状。字音总是很标准,语感能力相对应的会强。课文初读中,常常会碰到生字,有的学生识字量大,能准确读字音,相应地语感较不认识语感强。识字越多,语感能力越强。句子中的字音,在不借助工具书、教师指导的前提下,错误字音越少,语感越强。

反应时间越短语感越强。面对生字,有的学生通过短暂回忆,能够再现读音。通过反应时间的长短,可以判定学生语感现状。

通过对字音准确程度和反应速度的判定,了解学生语感现状,教师采取识字、范读、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识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

2)停顿。学生朗读中,常呈现出不合理的停顿,除字音问题,往往还有断词断句不准、符号理解不透等原因。不合理的停顿往往是学生语感现状的最真实、直接的反应。通过必要性和非必要性停顿两个标准可以大致判定学生语感现状。

必要性停顿越合理语感越强。朗读中学生常会按照词汇、符号、空格等的出现会呈现一些必要性停顿。实际朗读训练中,学生往往不能较合理用停顿表达出符号、空格,例如对顿号、逗号、句号、破折号的停顿不加区别。学生要合理停顿,就需要对非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语感能力的表现。教师通过判定必要性停顿的合理程度,可以为朗读训练提供参考。

非必要性停顿越少语感越强。在不考虑学生因字音而造成的停顿外,断词不准往往造成朗读停顿。断词不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词汇、句意的理解不透,可以理解为语感能力不强。断词断句越准语感越强。

通过对学生语音中必要、非必要性停顿现象可以判断学生的语文的基本知识、内容理解等现状,判断语感能力,指定提升朗读训练的方式及频率。

3)语调。在汉语里,很多时候同样词句,因为语调不一样,意思就会不同。在“汉典”中,语调解释为说话的腔调,是一句话里快慢轻重的配置和变化。具体表现在朗读时的态度或口气。朗读中语音的语调能够反应学生的语感现状。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中,教师可以从音量正常、语速合理、轻重得当三个标准进行评定,可以及时判定学生的语感大致情况。

音量越正常语感越强。一般情况下,人的情绪激动时声音会较平常高,情绪低落时声音会小一点。排除学生个性及环境影响的因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兴趣等因素都会在呈现不同的音量。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自身正常音量来朗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

语速越合理语感越强。对一句话、一段话采用合理的语速进行朗读,可以反应出学生的语感现状。“文本——语音”的转化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本内容、思想、生活经历进行感悟,从而采取合理的朗读速度。语速是否合理,反应出学生语感的能力现状。实际朗读训练中,学生往往很难把握语速的合理,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启发等方式调动、补充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参与朗读训练中,从而沉淀语感。

轻重越得当语感越强。语音的轻重,往往和情绪相关。通过不同情感的参与,在字词中通过轻读和重音等方式来表达朗读者的情感理解。要做到轻重适宜,需要对文本深入感悟,在语音中正确表现情绪。朗读训练中,通过语音呈现的轻重,可以判断学生的语感现状。在小学阶段,限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把控能力,语音轻重的把握往往是学生的弱点,需要教师的示范和朗读的反复实践。

4)和谐。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感中和谐感“指对书面语言材料(文章)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将语感分成三类,“和谐感”是其中之一。朗读训练中,可以通过整体朗读是否和谐这个标准来大致判断语感现状。

整体越和谐语感越强。要把握语音的和谐,需要读文本的整体的情感基调合理把握,并能将这个情感一以贯之表现在自己的语音中,统一、合理地呈现文本思想情感。这其中需要学生读文字语言的感知、感悟、想象、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语音中反映的和谐感,可以反应学生语感现状及语感培养效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分享、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2.正确把“简要语音评价”四维度的关系

通过语音的字音、停顿、语调、和谐四个维度的对学生语感进行及时大致的评价,可以对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起到指导作用。四个环节既有递进关系,又有并列的关联。把握这两种关系,有利于教师朗读训练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养成。

1)递进关系。在朗读训练中对语音的“字音、停顿、语调、和谐”进行评价,和洪镇涛先生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途径有所对应,可以看成从低到高的四个层级。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借助简要语音评价语感,教师从这四个层级,对学生个体进行递进式培养。不求通过一节课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感,但需要部分层级有所训练、提升。

2)并列关系。“字音、停顿、语调、和谐”四个方面涉及学生语感能力不同方面。有“文字——语音”的转化,有“文字——想象——语音”的转化,还有“情感——语调”转化等多方面能力。从包含语感能力来看,这四个环节有着并列的关系。朗读训练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学生语感现状从某个环节切入,开展语感培养都是可行的。从语感能力的学生个体发展来看,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朗读训练。

递进和并列关系并存的四个评价维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时机,选择合理文本,采取恰当的朗读方式,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灵活运用。

3.关注“简要语音评价”的三个变量

“语感简要评价”因为评价维度和指标的简要,得出的结论往往为大概值。其中,还会因为学生精神状况、内容喜爱程度、课堂教学效果等因素有所变化,在实际教学应该加以参照考虑。

1)学生课堂状况。学生的课堂状况,对朗读呈现的影响非常大。课堂状况不仅包括学生身体健康情况,还包括心理变化、精神状态等状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音呈现。课前和课中,教师可以加以了解,做针对性的朗读训练调整。在保护学生朗读自信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训练。

2)教材文本内容。对文本的喜爱程度不同,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学生朗读的语音。实际教学中,需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喜好、熟悉等程度,从而判断学生真实的语感现状。例如,阅读面比较广的学生,有些教材已经有所接触(甚至能够吟诵),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了解和辨别,正确判定学生语感现状,从而调整朗读训练的方法方式。

3)课堂教学效果。一堂语文课,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和启发,在课堂中激发、表扬等都会影响学生朗读。在判定时,教师要考虑到课堂教学效果对语音的影响,准确地判定学生真实的语感能力,为朗读训练提供调整依据。

朗读训练是小学阶段语感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简要语音评价”四维度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不断优化朗读训练,提升学生“文字输出性”语感能力,以此带动、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语感能力的提升。

 

九、课题研究成果效益

(一)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全校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近两年的全区教学质量监测中,我校教学质量名列全区前茅。其中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呈现提升态势。

(二)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1.语感研究相关论文屡获奖项。在东湖高新区2020年度“语感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陶舒艺老师《读品写三位一体,语感“炼”出来》荣获一等奖;唐慧芳老师《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研究》荣获一等奖;周雨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策略研究》荣获二等奖;唐慧芳老师《强化语感培养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发表于20203月第二期《语感教学研究》杂志。

 2.“语感教学”课例研究获得一致好评。在东湖高新区2020年度“语感教学”课例研究系列活动中,王晶老师作了题为《注重培养语感 提升学生素养》的报告,获得在场教师领导一致好评。

 

3.  武汉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斩获奖项。在武汉市教育学会2020年论文评比活动中,陶舒艺老师撰写的《读品写三位一体,语感“炼”出来》荣获二等奖。

(三)学生语感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语感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下,学生的语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我校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朗读、诵读,积极参加校、区、市等不同级别的诵读活动。唐慧芳老师带领学生在疫情期间读、赏、创作诗歌,所作诗集被湖北省博物馆收录。在我校每学期组织的课文朗读和经典诵读抽查活动中,学生全部能够达标,获得优秀等级。在市区组织的各项朗诵、口诵经典文等活动,全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受到社会、家长的一直好评。在东湖高新区国文国风演诵大赛中,我校近三年均有数十个节目晋级决赛,并有多个节目荣获区级一等奖。在2020年武汉市经典诵读大赛中,我校二十多位学生获武汉市经典诵读比赛一二三等奖,十多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2021年武汉市经典诵读大赛中,我校学生积极参与,有1473人成功晋级区级决赛,位居全区第一;有72人成功晋级市级决赛,市级决赛晋级学生人数位仍然居全区第一。在参加各类诵读活动中,我校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在2020年东湖高新区进行的亲子诵读比赛中,我校十余名学生家庭获奖。同时,在近三年的楚才作文竞赛中,我校共有一百余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五十多名教师获指导教师奖。多名学生在《帅作文》《楚才报》等报刊刊发自己的作文,语感能力得以加强,语言输出能力得以极大提升。

九、反思与展望

通过课题的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的研究,深入了解我校在阅读中进行语感教学的现状和发展,经过教学实践在众多案例中找出了典型案例,探究除了小学语文阅读语感有效教学的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出了阅读教学和语感提升相关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究出了小学语文语感有效教学的策略,为总课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一手材料,可以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区域内学校或者更大范围推广,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升。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其影响小学生在阅读教学语感提升的因素也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课题研究小组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瑜,沈洁.古诗教学语感培养三法[J].语文建设,2016(19).

[3]马得良,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语感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2012(7).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第 1 版)[M].开明出版社,2017.

[6]陈昌华.怎样培养语文语感[J].课外古文,2016(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