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洪山区第三小学:小学生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孩子们学语言,即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语感教学”(亦称语文本体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叶圣陶先生曾讲:“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语感被称为语文的灵感,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洪镇涛先生创立了“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育思想。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正是洪镇涛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学习语文要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抓起。
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存在语言知识讲解过多,学生感知、积累和应用不足的问题,使得小学生语言的量的积累和语感能力的培养难以实质性突破。
在语感教学研究中,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理念、语言的动态性理论都强调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许多教师也进行了思考,涌现出一批具体的课例成果, 但基于学校层面的富有特色的课程设计、活动开展和评价反馈的整体性行动研究仍然不多。本课题意在立足于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理念、语言的动态性理论,建设我校关于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方面富有特色、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及开展相关活动系列,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反思改进中总结并推广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的有效做法。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语言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帮助小学生不断熟悉语言,不断积累语言,真正内化古今语言的精华。学生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丰富语言材料,通过诵读、背诵、习作、品析等方法积累语言,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继而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语感培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是一种顿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语言判断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培养亦称语文本体教学,是以语言为本体,通过听、读、说、写,让他们感悟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 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的教学体系。完整的语感培养活动包括课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评价反馈体系;动态的语感培养活动包括课程体系化的语感培养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语感培养渗透。
(三)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的关系
语言积累是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储备,语言积累的过程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听、说、读、写”中学生语言经验向语文能力转化,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领悟能力得以提升,因此,语言积累促进了语感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能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材料,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1],自主辨别、选择经典的语言,也能提升语言材料积累的效能。
三、研究的依据、目标、内容、对象、方法简述
(一)研究的依据1.理论依据
洪镇涛语文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对此,他明确提出了将“学习语言”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一, 他对“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作了区分:“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的运用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研究语言”需要结合语言现象及语料,多方位、多视角揭示语言知识的规律。第二,他强调要建立新体系,必须重视语感教学,同时强烈表达了为“加强语感教学,采取‘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为建构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努力”的愿望。这为我们进行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语言的动态性理论。语言的动态性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语言动态性的 认识,即自觉地看到了语言是以动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交际中。约翰·霍兰提出的复杂系统理论(CAS)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认知、文化和使用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2]。二是对语言认识的动态性。从实践到理论是动态,从理论到实践也是动态,实践和理论的互动更是动态的纵横交错。对语言的认识既是实践性活动,也是理论性活动,是二者结合螺旋上升的活动。三是语言的研究要动静结合。纯粹的动态研究是不存在的,结合才是动态,不结合就流于静态。语言的动态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语言教学。由于我国长期重视语言本体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应用理论的研究,体现在语言教学中便是将专家的语言理论直接用到语言教学中去,注重语言知识的丰富和理论体系的完善,用所谓的静态方式来对待动态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过程。结果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脱离了交际本身。我们现在学校的语言教学,往往是模拟交际,有局限性。而我们的研究正是强调在日常中语言积累,在动态的交际中教学语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能力为目标。
2.政策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到:培养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语感与学生情感体验直接相联,是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经历相贯通的重要纽带,也是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调动学习兴趣的坚实阶梯。语言能为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上。因此,加强学生语感能力培养,构建语感教学实践体系,刻不容缓。
(二)研究的目标1.学生层面
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1)学生在两年内阅读至少 30 本经典读物,低中高段学生各背诵优秀诗文
至少70 篇(或段)。
(2)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形成比较直接的、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感能力,能根据文章内容有感情朗读。
(3)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感培养活动中,爱上阅读,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教师层面
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升全校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探索培养策略。
(1)提升全校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2)探索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的具体教学策略。
(3)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语言实践指导的常用操作方法及典型课例。
(三)研究的内容1.学生层面
(1)开发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和促进学生语言积累的课程——“伴读”校本课程。
(2)丰富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和促进学生语言积累的形式——整本书阅读推荐会、经典诵读比赛、校园读书节、班级读书交流会等。
(3)探索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和促进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朗读法、听故事、配乐诵读等方式提升阅读、口头表达和书面语言水平。
2.教师层面
(1)素养提升工程。学习《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二十年》(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百科全书”)等语感教学相关理论著作,提升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为语感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2)策略探究工程。探索构建在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各类课型中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的提升学生语感的教学策略及方法。
(3)实践推广工程。开展以“学生语感提升”为评价依据的语文学科竞赛活动,推进语感教学实践。
(四)研究的对象
武汉市洪山区第三小学全体师生。
(五)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为辅。1.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精髓,进行文献系统分析,为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
立足课堂教学,注重课堂内外语感实践,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反思。3.案例研究法
结合教学和生活实际,注重案例积累,进行分析比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4.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在课题组开展初期和后期的语言素养现状;通过访谈调查,了解教师在课题组学习情况。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理论研究成果及分析
在洪镇涛语感教学理念、语言的动态性理论的指导下,在本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思索和不懈努力下,本课题“小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的研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得出以下理论研究成果:
1.遵循有效路径,科学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着语文学习变成“语言研究”,而非“语言学习”,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实需要。小学语言的学习也存在语言知识讲解过多,而学生感知、应用不足的问题,使得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难以实质性突破。在洪镇涛先生语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教师以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为载体,呈现了诸多促进学生语言“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方法。语文教育专家杨道麟先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强调通过沉潜的方式,塑造“求真”、“向善”、“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而他所指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便指“体验”、“领悟”、“品味”等彼此谐和的关系[3]。
2.课堂内外实践,多元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积累提出了明确要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每个学段对背诵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字都有明确要求。其中,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语言来源于生活, 应用在生活,无论是基于《语文课程课标》的要求,还是学生生活的需要,都应 当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广泛开展语言的学习与积累。课堂内的语文教材,不仅包含了精粹语言、目标性语言,还有伙伴性语言,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 教师应当抓住语文教材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领悟、积累和应用。然而,仅仅是教材的语言,远不能满足学生多元生活的需要,加强课外阅读,才 能感知、领悟和积累丰富的语言,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我校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给学生推荐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确保学生在两年内阅读至少 30 本经典读物。并利用课堂及晨读时间专门指导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积累, 努力实现低中高段学生各背诵优秀诗文至少70 篇(或段)。
3.强化“听说读写”,抓牢训练手段。
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才有现实的土壤。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最朴素的形式……现代的图书已经告别了无声时代,电视广播、影视制作、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说”在现代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善说,是一项语言表达的艺术。让学生善说,从乐于说、敢于说、多说、说清楚,逐渐入手,才能循序渐进,调动学生的语感。学生一旦焕发了“说”的热情,掌握了说的能力,便拥有了一把开启世界的钥匙。“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教育界也已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深入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语感的培养除了抓住“视听”“善说”“品读”,还可以在写作练习中加以培养,流淌出来。
4.勤修教师素养,加强语言示范。
我就是语文!凡是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又有较好的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都可以说:“我就是语文!”洪镇涛老师就注重朗读、善于范读、长于朗读指导1; 于永正老师也曾努力练习朗读,力求让自己的朗读有感染力;也曾努力练习书法, 力求让板书(包括写在学生作文簿上的评语)成为学生的字帖,让学生读懂什么叫“认真”,什么叫“一丝不苟”;努力读书,力求把自己这本书写厚,把自己的“缸”装满;努力写好“下水文”,力求成为学生的习作例文2。所以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更新自己的语言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使自己成为行走的语文!
1 洪镇涛:《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二十年》,开明出版社 2015 年版:126.
2 于永正:《我就是语文》,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
(二)调查研究成果及分析
通过对教师“语文课题组教学研讨,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进行访谈,发现教师们在教学“基本式”“朗读法”“示范法”三方面感触颇深,较有共性,极大地转变了原有的注重语言分析的旧的教学理念,科学遵循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的语感培养路径;落实“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勤修自身素养,加强语言的示范。
一是“基本式”,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式,即课堂的基本式,包含“听说读写”的完整训练,遵循了“感知-积累-领悟-运用”的语言学习基本路径,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抓住基本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才能落地。
“要熟练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式。(1)导入要简洁迅速,不超过 3 分钟; 切合文本,导入流畅,因课制宜,激趣导入。(2)初读感知部分要进行识字和整体感知。识字要有效、有趣,通过多种形式、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感知部分,要让学生自由地个性地读,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整体印象。(3)品读文本部分,要围绕整体问题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规范写字要教学生写字方法:先读字,再看结构、比例和关键笔画,重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书写反馈,扎实写字指导。”——段冬梅
二是“朗读法”,“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参与语文课题教学实践和研讨的所有老师,深感“读书”的重要性,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围绕整体问题创设多种情景、多种形式的读。
“在这学期中心组的研讨课《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课文中我始终以读来贯穿全文,在读的形式上,我谨记梁老师的话,采用多种形式,润物无声地带领学生在情景朗读中完成教学任务。”——陈丹
“品读文本部分,要围绕整体问题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来品味、表达语言蕴涵的情感、哲思、志向;教师要示范朗读,给学生语感的示范,朗读标准、神情并茂,让学生进入语言的情景。”——段冬梅
“小学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课堂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学习语言。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
去读,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读的设计。”——何欢腾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文章就是成功了一半;配乐读,让学生声情并茂的体会文章的奥秘之处。学习中还可穿插着齐读、开火车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李琳
三是“示范法”,教师在“听”“说”“读”“写”上的示范是最直接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材料。
“教师要示范朗读,给学生语感的示范,朗读标准、神情并茂,让学生进入语言的情景。规范写字要先读字,再看结构、比例和关键笔画,重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书写反馈,扎实写字指导。”——段冬梅
“听说读写在一堂课上均要有所涉及,而在写字环节的教学则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读帖、范写、临帖、评帖。范写时除教师自身师范,也可利用电脑进行示范。”——李琳
(三)实践研究成果及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我校陆续开展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实践活动,已逐渐规范化,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体系,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在语言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图1:研究成果展示图
——学生层面的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
(一)开发了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系列课程
1.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系列课程之一——伴读课程。
在我校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开发了具有三小特色的“伴读”课程。另外, 与“伴读课程”相辅相成的还有“好书推荐”。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在众多推荐书目中,每月会着重推荐一本好书贴在班级门口“好书推荐栏”里面。在老师的推荐下,学生容易产生阅读行为和阅读兴趣。
2.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系列课程之二——经典诵读课程。
班级开展每日特色经典诵读,利用晨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一至六年级分别以《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经典诵读精选》
《论语》等为语言诵读积累内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系列课程之三——听读课程。
按照年级特点和名著名篇难度,形成一至五年级的午间听读课程:一年级为历史故事,二年级为成语故事;三年级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四年级是外国名著节选,五六年级是四大名著。学生安静听故事、习知识、学文化。另外,校“小海燕”广播站也有系列听读课程。优秀的小广播员,每天下午 16 点进行经典诵读播放和红色故事讲述,增加了全体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开展了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系列活动学练结合,是语感培养的完整过程。
在语言积累方面,我校开展了“艺”起阅读、“悦读节”、优秀诗歌摘抄和阅读记录卡制作等阅读活动和记录活动,使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互动体验。
在语言表达方面,我校结合教材设计、时代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童诗战疫”、国旗下“微展示”诵读经典、小小演说家、写话写作等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活动,还建立了常态化的优秀特色作业,创办了“小海燕”文学社, 让学生在作品的展示和分享中收获喜悦。
(三)建立了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多元评价方式
口语测试。我校每学期都开展古诗背诵和课文语段的朗读,以此监测学生的语言积累水平和语言感知能力。古诗背诵要求不漏字、不填字,读准字音,节奏
合理,背诵流利有感情;课文语段朗诵要求不漏字、不填字,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节奏、语气朗读。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要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唱读、不重复、不破读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尝试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根据学生诵读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对学生进行把古诗文诵读的检查。按年级确定背诵的达标要求,家委、老师共同检查经典诗文诵读情况,来监测学生语言积累成果。
“海燕杯”写作素养大赛。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写作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读书和写作的乐趣,养成学生爱读爱写的习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我校把“海燕杯”写作素养大赛作为语文素养一项校级大赛。分年级进行命题和考核:一二年级看图写话,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想象合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三至五年级命题、半命题作文,要求题材新颖、构思精巧、立意新颖;内容真实、表达真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小海燕报》出刊。《小海燕报》是我校“小海燕”文学社的主报,通过“写作”“画意”等具体语感表现,展示学生优秀练笔作品。主要的练笔特色作业类型有:侧重文字书写方面的“书法”;侧重图文结合的“节日手抄报”“诗配画”;侧重阅读积累方面的“阅读计划”“阅读记录表”等。
“书香家庭”评比。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倡议和引领广大家庭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争创书香家庭。主要依据是家庭成员均热爱读书活动,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亲子阅读,可以共读一本书,有固定的读书时间与场所;家庭成员爱书藏书,订阅报刊杂志,每个家庭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家庭藏书屋”或“家庭书架”,形式自定;家庭成员“读有所获”,尤其对孩子在品德修养、教育成长等方面有较好的影响;孩子品行表现良好,学业优良,有作品在各级各类杂志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读书竞赛中获奖的优先考虑。
——教师层面的理论提升和实践素养提高1.学习专著,钻研理论
我校语文老师注重语感专业理论的学习,每月会有一次语感课题会议,组织语文老师集中学习语感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探讨语言积累和语感教学的策略和研究成果。本课题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来自于洪镇涛老师的语感教育理论和语感教育实践,其中学习《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二十年》《语文教育的“道”“法”“术”》《我的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育美学研究》《语感的类别及其训练》对本课题指导意义深远,也更新了我校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观,促进了语感教学的深入反思和有效实践。另外,各语文教师汇报各自开展的语感教学实践落实情况,并进行论文和案例的撰写和分享,教师们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理论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2.精读博览,广为积累
我校领导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鼓励教师建立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精读《语文课程标准》《教师用书》《语文教材》,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读专业理论书籍,读陶冶情操的生活书籍,并能从书本向教学实践拓展。2020 年,我校在教师层面开展了“读书打卡 100 天”活动,所有教师均积极参加,坚持记录,坚持打卡。2021 年,我校教师举办了读书分享会,老师们将自己的读书收获先在组内分享,组内推选出最优秀的教师在全校分享,活动落实了每位教师语言阅读量的积累,在分享中语感能力得到充分展示。老师们的阅读能力得以锻炼和进步,正朝终身受益的良好阅读习惯而努力。
3.课堂实践,知行合一
我校成立了语文教研中心组,邀请了资深语文教育专家梁华英老师,每周三、每周五莅临我校,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评课议课的指导。梁老师专门针对分类整合识字、语文课堂基本式、有感情地朗读、解读文本、阅读教学、快乐写作等方面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指导。梁老师对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要求高,主张语文老师修炼基本功,语文课堂上范读,给学生做好朗读示范。我校语文老师将所学语感课题专业理论知识和梁老师指导下的课堂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语文课堂努力创设多种朗读和表达情境,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虽然我校建校时间短,教师比较年轻,但经过课题研究的引领和课堂实践的反复打磨,仅仅两年的时间,我校很多班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学生语言表达更加自信。在这样的教研指引下,我校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语言的积累更广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了培养。
我校倡导阅读课程化,开发“伴读”课程。研究探索低、中、高三阶段课外阅读的多种系列和多种课型。例如:课外阅读指导系列、课外阅读展示系列、新书推荐系列、经典诵读系列、美文鉴赏系列等。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分享课,各班结合各学段、各册语文教材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推荐,进行了有趣的、适龄的好书推荐和阅读指导、阅读分享和成果汇报,使阅读不仅成为孩子的习惯和爱好,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五、研究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多元评价,调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和语言感悟能力, 了解了教师的语言素养和语言教学水平,也验证了本课题理论的科学性、实践的有效性。我校建立了常态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口语测试”“朗读素养测试”“海燕杯”写作素养大赛、“书香家庭”评比、“书香教师”评比、《小海燕报》一系列常态化的评价活动,经过多轮调查发现,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数据资料如下:
1. 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预期目标。
本课题计划低中高段学生各背诵优秀诗文至少70 篇。2020 年,学校通过“古诗、优秀文段背诵及口语测试”,发现学生的经典语言积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各班平均分均达到 85 以上。
图 2:2020 年学生古诗、经典文段背诵及口语测试结果
2. 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经过两次课内阅读的朗读素养测试,比较结果后,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中,除一年级新生,其他年级各班级甲等的人数均有 1%——6%不同程度比例的提高;而乙的人数均有所下降;近一个月进行的朗读素养测试中, 所有班级的甲等人数均超过 85%。
图 3:2021 年学生朗读素养测试结果
3. 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基本达标。
本课题计划学生在两年内阅读至少 30 本经典读物,我校通过好书每月推荐的方式,以及伴读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有计划地完成课外阅读计划。
4. 学生的写作素养逐渐稳步提升。
我校每学期开展“海燕杯”写作素养比赛,孩子们的写作兴趣逐渐提高,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通过三年级和五年级每个班的个别学生作品抽样, 发现伴随着语感课题组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语言的表达也更加有趣,还使用上了不少平时积累的新鲜词。
图 4:2021 年“海燕杯”写作素养比赛结果(抽样) 5.教师的语言素养进步明显。
在教师语言文字知识能力测查中,教师们都呈现了较好的语言素养,表现优秀,均合格;粉笔字粉笔字书写、钢笔字书写、毛笔字书写的作品也都赏心悦目。
(教书书法作品详见 A3 成果性资料“教师书法作品”)
李愫 | 段冬梅 | 胡怡 | 杨承溢 | 崔凯月 | 蒋思琪 | 陈璞晞 | 郑新苗 | 陈丹 | 龚义涵 |
97 | 97 | 99 | 97 | 99 | 99 | 99 | 98 | 99 | 98 |
图5:教师语言文字知识能力测查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或反思)
(一)课题研究结论
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经历了课题开题、中期研究,到现在的结题研究汇报,我校课题研究顺利完成了最初的研究目标。结论如下:
1.学生层面
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1)语言积累量顺利完成。每个班每年都有10 本以上好书推荐和 10 本以
上必读书目以及 10 本选读书目推荐,绝大多数学生两年内阅读超过30 本经典读
物,有的达到 40 本以上。低中高段学生各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70 篇。以三(1)班为例,背诵《三字经》50 段以上,背诵《弟子规》50 段以上,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50 首以上,已背诵《增光贤文》35 段,加上教材中优秀诗文和课后自己积累背诵的诗文,远远超过 70 篇(或段)。
(2)语感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连续两年,我们通过测查学生的汉语拼音、古诗背诵、课文语段朗读,发现中高年段的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已形成比较直接的、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感能力,能根据文章内容迅速体味,做到有感情朗读。
(3)阅读兴趣得到培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感培养活动中,爱上阅读,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校园读书吧,班级读书角,走廊电子读书屏, 到处可见学生专注读书的身影。整本书阅读推荐会、经典诵读比赛、校园读书节、班级读书交流会等,学生徜徉在各种阅读的快乐体验中。环境和交流让学生阅读兴趣得到培养。
2.教师层面
(1)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全校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习得了语感培养的策略方法。语感理论素养提升。《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二十年》《语文教学美学研究》等语文教学相关理论著作的学习,提升了教师理论素养,为语感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多名教师在各项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评选中获奖。
(2)语言积累落地生根。学生的语言积累在“伴读”课程、“诵读”课程、“听读”课程、好书推荐、阅读指导、阅读分享等平台的学习交流中真正落到实处,产生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
(3)语感培养活动丰富。我校语文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读”领课堂,口语交际教学中“说”“听”互动,写话习作教学中“写”我想写。能通过“国旗下微展示”排练、建党百年讲红色故事、读书分享、演讲指导、写作比赛等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总结语感的具体培养策略。
(二)课题研究反思与展望
尽管各项活动都按计划紧锣密鼓地开展着,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班级教师的调动、新手教师的素养薄弱等客观原因,部分课程还需要加强落实,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还需提高。讨论如下:
1..部分课程应当如何深入推进、推广?例如经典诵读课程,部分班级教师指导欠缺,学生领悟难度较大,考虑推广同年级已有班级的有效做法,观摩和借鉴;午间“听播课程”安排在午餐时间,边进餐边听故事,容易造成进食缓慢等不良习惯,可以调整到饭后落实,饭后不宜过度活动,愉悦地听广播,既积累语言,提升语感,还有助于消化。晚托前段的“小海燕广播”需要及时检查和调整播放效果,班主任安排班干部组织学生准时、认真听广播。“伴读”课程中三种课型“阅读推荐课”“阅读指导课”和“阅读交流课”,目前示范性课程不多,需要在以后教学研讨中打磨优质课例。
2.教师的理论素养如何有效、持续提升?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可以考虑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语感,或在学校层面的会议、展示和比赛活动中锻炼语感, 全校营造“善说话”“读经典”“畅写作”的氛围。另一方面是语感知识及科研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语感理论的学习感悟和语感论文案例的撰写比较浅显,高质量的论文还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推敲。后续需要我们将实践的成果转化为理论总结,辅之恰当的理论支撑,让研究成果得以体系化,得以推广。
总之,两年多的语感课题研究,洪山三小课题组成员及全体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克服困难,探索实践,不断反思和提升语感培养境界,达到了课题初期的预设目标,为三小“伴生教育”品牌的打造创造了很多成果,未来将继续以语感教学理论为指引,继续践行语感教学策略,推动学校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成员
组 长:叶红
执行组长:罗爱娥(执笔人) 副 组长:万新亮 董艳
组 员:魏敏毅 何欢腾 彭远康 李愫 崔凯月 何圣琦段冬梅(执笔人) 邢凌雯
参考文献
[1]洪镇涛. 回顾我的语感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4):16-17.
[2]洪镇涛:《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二十年》,开明出版社2015 年版。
[3]姜晖,王强.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下的语言发展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1(01):18-21.
[4]杨道麟.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略论[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4):442-448.
[5]于 永 正 : 《 我 就是 语 文 》 , 宁 夏 教 育 资 源 公 共 服 务 平台.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
[6]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M].《中学语文》,199305.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8]王尚文、洪镇涛:《语感理论及课堂教学时效性比较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指导20151128
[9]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10]洪镇涛:《在“完整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辽宁教育》200007。
[11]王先海:《引领学生在语言的天空翱翔》,“十一五”“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研究报告。
[12]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小学教学研究》2018 年第3 期
[13]李慈:《浅谈小学语文语感训练》,《学生课堂》2018 年3 月
[14]陈鑫莉:《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5]丛晓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洪镇涛. 回顾我的语感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4):16-17.
[2]姜晖,王强.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下的语言发展观[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1(01):18-21.
[3]杨道麟.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略论[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4):44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