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流派 > 语感理论 > 语感体悟

语感体悟

优化写作教学培育语感素养策略摭谈 孙永进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23-08-29浏览次数:355

优化写作教学培育语感素养策略摭谈

 

     武汉市光谷左岭第一初级中学  孙永进

 

 

大多数学生学语文最担心的是自己作文写不好,得不了高分。

其实写作是一个心灵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可爱的对话过程。

写作,是根据表意的需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进行合理的取舍、整合,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是“真实”“新鲜”的再现;写作,是“精致”“有味”的对话;写作,是“诗意”“和谐”的表达。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学人耕耘其中,他们抒发瑰丽情怀,他们感悟人生哲理,他们塑造人物形象……他们通过文字创制的不朽“魔法”横跨时空,给我们以无尽的启示和能量。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写作教学的六个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一、激发兴趣,情怀驱动触语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样做:

(1)及时与学生沟通作的重要性,激发写作内驱力。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可以在考场得高分,获得成就感;还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与他人交流中自信、得体地沟通,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当学生们意识到作的重要以后,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兴趣往往也会接踵而至。

(2)努力创设事物鲜活感,催化写作续航力。我们知道,学生对新鲜的东西往往是十分感兴趣的,包括新鲜的事物、新鲜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将贫乏的事件转化、迁移,使学生有兴趣将事件用文字的方式鲜活地记录下来。比如某同学被狗咬了,我们可以查查“人咬狗”的新闻;比如下雪了,我们可以记下诗意的联想“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可是母亲那被岁月和思虑染白的双鬓”,如此等等。

(3)格外珍视习作成果。笔者平时会将学生的优秀作打印并张贴到班级“作文园地”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学习。

2.丰富积累,素材积淀养语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1)时时阅读,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读书之于语文,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树根萎缩则枝叶枯黄,源泉干涸则江河断流,基础不牢则大厦倾危,血脉不足则躯体羸弱,灵魂缺位则生命失色……学生若陷身题海,缺乏阅读,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终身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写作当然也会首当其冲。作文往往会成为胸无点墨、内容空空的“空洞作文”,会成为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僵尸作文”,会成为见解肤浅、视野狭窄的“侏儒作文”,会成为情感苍白、心灵沙化的“贫血作文”,会成为心乱如麻、神思恍惚的“鬼话作文”,会成为价值扭曲、心理晦暗的“愤青作文”……

(2)及时叙说,评议热门话题,让青春的情怀如阳光般耀眼。如颠覆性科技的忧患,社会公正与平等的探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前瞻,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燃爆,社交媒体与隐私保护的交锋,战争与和平的抗辩,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的论衡,防疫与安全的延伸……我们都可以及时抽取,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思想的大海里激荡,在语言的天空中飞翔。

(3)随时写观后感、读后感等,让所读、所看、所听、所感都成为写作的后花园。如学习了《海伦·凯勒》一文,笔者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去借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并让学生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教材、所读的课外书、所看的影视作品,甚至所听到的有声语言,统统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4)适时开展专题作文,让专题作文成为生长的催化剂。结合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要求学生有感而发写作文。如母亲节这天,可让学生为母亲做一次饭;父亲节时,可让学生为父亲洗一次脚……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内心的点点滴滴。专题作文训练,是一次专业的洗礼,是触及学生灵魂的历练。

(5)随时观察,体验生活,感悟自然,让写作拥有“不老之泉”。如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有的学生在食堂乱倒饭菜、不认真做操等现象,公共汽车上的对话,一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考试卷发下来后的复杂心情,上晚自习时教室突然停电后的场面等,都可入文。写老师、写同学;写大自然的春风、夏雨、秋露、冬雪等。可写人,也可写事;可文字,也可作画;可片断,也可成文。有了这些丰富的素材,学生在写作时就再也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3.读写结合,范式模仿领悟语感。

(1)广泛阅读,厚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内外读物。课内外读物可拓展课程时空,它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它跨过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充实自我,在读中积淀语感,在读中丰富语言,在读中领悟写作的范式,在读中掌握写作技能。

2)熟读成诵,勤模仿。著名作家路遥创作了著名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得益于他的广泛阅读和积累。正如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都是精华之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多品读课文的精彩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其中精美的词语、句子、谚语、名言、诗文,甚至段落、篇章,都可以让学生熟练背诵,并模仿其章法、段式、语言写作。只要这样长期坚持,并进行“系统化”的模仿训练,就会催生语言表达的“质变”。

4.点拨技法,系列训练迁移语感。

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三十法”。即叙事四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按以事为主结合时序地序交错);状物三法(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写人八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综合描写,写一事表人,写几事表人,写几个品质表人);开头五法(交代、明意、点题、抒情、抒感);篇章结构六法(先总述后分述,或者相反;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相反;先面后点,或者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者相反;夹叙夹议;对比)。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丁老师的“三十法”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如何开头段、重点段、结尾段,如何优化篇章结构、参差有致。在模仿典范文章的章法和语言之后,我通常会选择专题,练习从题材、结构、语言、综合进行四次升级练习,以期在反复练习中习得技法,悟得语感,走“常准备、勤模仿、反复练、后创造”的作文轮训提升之路。

五、评点改革,群学共生巩固语感。

作文批改一直都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精批细改”如“一江春水”付诸东流。难怪叶老曾说: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有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在习作教学中,尝试“三维评点新方法”,省力又高效。

1)冷眼观文,自阅自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重点做好“一亮、二画、三批”(即写出自己作文的一个亮点;用双横线画点题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精彩的词句;眉批标题的精妙,旁批内容和手法,尾批内容、手法、中心简述)。

在自评过程中,学生明了自己作文的内容和训练的要点,做到心中要数。

2)畅所欲言,小组互评。小组内每次每个人负责一个方面(字,字的数量,字的书写;词,词的得体,词的精妙;句,句的规范,句的连贯,句的生动变化;段与篇,错落有致,呼应和谐等),小组长负责当次训练要点评点。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往往对小组评点是喜闻乐见

(3)创新思维,老师精评。教师精评,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够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度。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精批和妙评,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茅塞顿开。

六、搭建平台,体验快乐展示语感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教师为学生积极搭建展示的舞台,给予学生成功的激励,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感受写作的乐趣。各种活动、比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取成功的体验。

当然,良好的写作教学就应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抓好了写作教学,就等于是抓住了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