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流派 > 语感理论 > 语感体悟

语感体悟

倚语而感,依文悟情 ——《猫》教学实录及点评 刘丽红 葛江海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23-08-29浏览次数:

     倚语而感,依文悟情

——《猫》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武汉西藏中学 刘丽红    点评:武汉西藏中学葛江海                                                     

 

一、说话导入,渐入情境

(上课之前大屏幕播放萌宠动物视频)

师:同学们,这些动物好可爱吧?我们都喜欢小动物,很多人还养过小动物。有哪位同学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验吗?

生:我养过一条金毛(狗),它能给我安全感。

生:我养过一只小猫,它陪我度过了我的童年。

生:我家里养着一只小乌龟,冬天,我会带它一起晒太阳。

师:是的,动物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安慰、陪伴,甚至保护我们……可是,在郑振铎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爱猫的家庭,却最终永不养猫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关于猫的故事。

【评:这篇文章有一条情感线索,刘老师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入到课堂学习,与本文很契合。一个爱猫的家庭“却最终永不养猫了”,为什么呢?--设置了悬念。】

 

二、且读且说,进入故事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写了几只小猫的遭遇和故事?这几只猫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结局又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圈点勾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大屏幕显示学习要求。学生默读)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看到很多同学非常认真地进行了圈点勾画。下面请几位同学以“我是主人的第____只猫,我____”开头介绍文中的任意一只猫。

生:我是主人的第一只猫,我长得非常可爱,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但是我最后病死了。

生:我是主人的第二只猫,我非常调皮,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但是我最后因为太惹人喜爱了,被路过的人给捉去了。

生:我是主人的第三只猫,我长得非常不讨喜,毛色是花白的,很瘦,不活泼,在主人家就像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后来因为被冤枉偷吃了女主人的芙蓉鸟,被主人打伤了,最后死了。

(板书三只猫的特点和结局)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很会抓特点。

【评:让学生读、说,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这是语感教学的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这一环节很有设计感:一是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二是角色代入加深文本体验,三是为确定第三只猫为重点作了铺垫。】

三、精读细品,体会情感

师: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同学们,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只猫呢?

(学生小声讨论)

师:(接过学生的话头)好的。文章中篇幅最长的也是第三只猫,我们先来认识第三只猫。第三只猫是一只什么样的猫?

生: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很不好看,若有若无的猫。……忧郁症似的。

生:一只懒惰的,不活泼,天生具有忧郁性的猫。

生:这只猫不同于前两只猫,这只猫比较可怜。

生:这只猫因为长得丑结果被冤枉。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同学。你注意到了它的命运。它很可怜,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我”和家人们关注到它了吗?

生:它没有得到关注。它是“若有若无”的存在,大家都不喜欢它。

师:很好。下面我想请同学们选用这些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大屏幕显示:

不活泼 难看 忧郁 若有若无 懒惰

这是一只的猫,结果。

生:这是一只难看的、不活泼、懒惰、忧郁的猫,结果在我们家若有若无。

生:这是一只难看的、懒惰、忧郁、在我们家若有若无的猫,结果我们误解了它。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说话活动。两次说话都给了句式和语言材料,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洪镇涛先生说:“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刘老师的两次说话活动设计,正是基于能力构建的语言实践。】

(一)以貌取“猫”——读出愤怒。

师:原来,“我”的一家人是以貌取“猫”--这只猫的“若有若无”、不招人喜欢,导致了“我”们对它的误解。请同学们找出写“我”们一家人误解猫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站起来朗读,跟大家分享。

生: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生: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师:读得有感情!--

生:(打断老师的话)老师,我认为这两句“一定是猫”不能读成一样的。

师:哦?

生:应该这样读--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师:为什么?

生:“一定是猫”,是确定猫是咬死芙蓉鸟的凶手,所以“猫”要重读;“一定是猫”是想肯定、强调自己的判断,所以应该把“一定”重读。

师:你的语言感觉太好了!(师生鼓掌)

生:我认为“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不是在问,而是在责怪。应该这样读: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师:哦!你把句末的问号读成了感叹号。有区别吗?--我想和你比较朗读一下。我按问号读,你按感叹号读。

(师生先后读)

师:你确实比我读得好。改了一个标点,把责怪的语气读出来了。为你的语言天赋点赞!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品一品,体验一下家人的情绪:男生读两句“一定是猫”,女生读妻的埋怨。

(学生读课文)

师:读得非常好!语气很准确,感情很真实。猫不在,文中“我”和妻子的责怪、埋怨、愤怒,发泄在了可怜的张婶头上。如果猫在呢?--

生:打。

师:果真打了。冲动是魔鬼!可怜的猫带着“我”的责罚死去了。

(二)物“我”悲楚——读出忏悔。

师:对第三只猫的失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引用文中相关段落叙述)

师:对,在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大屏幕显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哪位同学想试一试?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读出了轻重,也读出了情感。

师:哦,这位同学也想试试。有请!

(学生朗读。把“辩诉”读成了“辩解”)

师:你也读出了高低轻重。注意,文中是“辩诉”不是“辩解”。那索性这样读行不行?--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它。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刺我的良心的针!

生:老师读成了“冤苦了它”,省略了“一只不能辩诉”,不能表现出猫是不能说话的。

生:老师少读了一个“针”字。作者用两个“针”字,强调了作者的内疚。

师:说得太好了!看似少读了一个“针”字,其实也就把两个句子变成了一个句子。而“刺我的良心的针”单独成为一个句子,能表达出作者良心上自责的程度之深。

【评:这是语感教学的第二步:品味语言,生成语感。语文课要注重“读”,但并不是把范读、齐读、角色读等形式进行简单叠加。这节课“倚语而感”,借助“一定是猫”“针”,以及标点,通过“改一改”“减一减”“换一换”等语感训练的经典招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推敲,在推敲中品味,在品味中生成语感。】

师:刚才老师把“辩诉”读漏了。作者因为猫的不能辩诉而非常内疚。那么,如果猫是会说话的,它会说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化身第三只猫,试着进行一下辩诉?

生:不能因为我长得不可爱,而怀疑是我咬死了芙蓉鸟。

生:不能冲动行事,否则会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生:不能因偏爱而有偏见,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

师:同学们说得很动情。老师有这样一番话和同学们分享。

(屏显:

生活中,我们既有可能成为文中粗暴无礼的“我”,也有可能成为那卑微弱小的猫。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将身边小事娓娓道来,用饱含忏悔的语言深情告诉我们:

公正,不因偏见而主观臆断;

自省,不因犯错而退缩逃避;

平等,不因差别而居高临下。)

师:所以,在第三只猫死了之后。我家--

生:永不养猫!

师:对!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三)两尝失落——读出念想。

师:在文中,有一句话和这一句差不多: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们这家人曾经养过两次猫。那么,为什么有两次养猫经历之后,还是养了第三只猫?下面我们来看看前两次的养猫经历。也许,了解前两只猫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什么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决定“永不养猫”。请一、二组的同学读关于第一只猫的内容,三、四组同学读关于第二只猫的内容,然后按句式说话。

(小组讨论。

大屏幕显示:文中这一句“    ”,表现出    。)

师:大家都读得很带劲,很开心。哪个小组先分享?

生:文中这一句“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表现出小花猫的可爱。

师:“滚”字,照应“白雪球”,写出了猫的可爱。

生:文中这一句“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表现出“我”对小花猫的喜欢。

师:好景好物好心情。

生:文中这一句“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表现了小花猫的活泼。

师:“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不说“扑来扑去”,更有画面感。

生:文中这一句“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表现出黄猫的活泼可爱。

师:“跑”“爬”“扑”“跃”,一组动词,表现力很强。

生:这一句“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辛酸,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表现出“我”们失去小花猫之后的伤感。

师:“辛酸”“可怜”直接表现作者的心情。

生:这一句“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表现出失去小黄猫之后的心情。

师:和“辛酸”“可怜”不同,“怅然”“愤恨”“诅咒”三个词是针对偷走猫的人。

生:这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表现出失去了两只猫之后“我”们的失落、怀念。

【评:语感教学要紧扣文本语言,将“品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对初一学生而言,“品读”时要给方法、给范式,才能让学生逐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刘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点评”自然地教给了学生赏析文本语言的角度、方法和范式,体现了老师课堂评价语言的个性与知性。】

(四)比较、品味——披文入情。

师:“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是第二只猫失去之后作者一家人的表现。第一只猫失去后,“我”“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我们再联系第三只猫死了之后,文章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有区别,有原因,有味道。同学们,谁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沉默)

师:通俗一点说,第一只猫失去之后,我们不久就养了第二只猫;第二只猫被人捉走后,我们好久才养了第三只猫。而第三只猫死了之后,我们再也不养猫了。为什么每次的做法不一样呢?

(学生小声讨论)

师:(继续点拨,降低难度)三次做法的不同,是因为三只猫的样子、结局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同。同学们选择其中某一只来谈谈就很好。

生:第一只猫死了之后,“我”对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是想安慰三妹。

师:对,也安慰一下自己。

生:第二只猫被人捉走之后,我们很烦,(老师插话“怅然的,愤恨的”),不想再养了,以免悲剧重演。

师:好个“悲剧重演”!但是作者说“好久不养”,可见还是怀有希望,如果有可能,再养一只猫,好好对待,好好重来。结果……

生:第三只猫是被冤枉的,作者想到一只小猫因为不好看,不活泼,结果被冤枉,又不会辩诉,还被打,良心上受到谴责。所以不想再养猫了,免得总想起那只对不起的小猫。

(大屏幕出示:

 

 

 

 

 

 

 

 

 

师:你分析得太细致了。对!如果说快乐失去了,还可弥补;而犯下的过错,自己总难以原谅。本文通过三只猫的经历,细腻地表现了在生命的逝去、生命被掠夺、生命被冤屈时的感受,既赞美了生命的可爱与活泼,又表现出对生命受到掠夺和不公正对待的自责与愧疚吧。

师:下面,让我们快速背诵文章最后三段。好好体会字里行间的内疚之情。

(学生高声背诵)

【评:感受作者三次养猫又三次失去猫的心理、情感,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从想养猫到好久不养猫再到永不养猫,字里行间,耐人寻味。老师通过大屏幕作提示、“给梯子”降难度,让学生终于走进文本内核,走进作者的情感王国。以上是语感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本节课从分析第三只猫开始,这一环节再回到第三只猫,课堂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四、感悟主题,留下话题

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但是人与猫的故事、人与动物的故事每天仍在上演。甚至有人说,我们也可能是文中的某一只猫。同学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读后感吗?

生:我们要善待一切的生命。

生: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要爱护动物,珍爱生命。

生:我们要不带偏见,公正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生: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大家同住地球村,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我们爱和尊重的。

生:我们更应该有自省,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很有见地。生命诚可贵,你我多珍重。

我想,在作者的人生中,说不到还会碰到一只猫。有一天,朋友家的猫妈妈生下了几只小猫,朋友给作者送来一只。这是一只小灰猫……这只猫留下来了吗?围绕这只猫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我想,这一次一定是一个关于猫的温馨的故事。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在“依文入情”之后,“用一句话来表达读后感”,可谓水到渠成,然后续写“一个关于猫的温馨故事”,自然地将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以上是语感教学的第四个环节: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总评: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训练学生使之具有良好语感。“丰富的语言实践”,具化在实际教学中,即语感教学的四个教学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而语感教学之“术”,即诵读与品读。《猫》这节课的教学,“品”得有法,“读”得有度,所以有效。

两句“一定是猫”的重音揣摩,“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的问意处理,“冤苦了它”的“减一减”,“刺我良心的针”句式的“换一换”,都是语感教学的经典招式,可谓“有法”。

角色代入式说话,是第一次铺垫;用词按句式说猫,触发学生语感,是第二次铺垫。明白了“我”们一家是以貌取猫之后,那么学生“读出愤怒”就不难了。而“读出愤怒”又为“读出忏悔”作了铺垫。如此层层蓄势,可谓“有度”。

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老师调转“船头”引导学生读“两尝失落”,为品读“好久不养猫”与“永不养猫”张本,于是“披文入情”,驶入文本更深处。学生在品读中悟情明理,可谓“有效”。

依语而感,依文悟情。以语言为本体,着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这节课的特色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