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通知公告 > 语感通讯

语感通讯

语感教学通讯 2025年9月 总第54期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25-10-25浏览次数:

语感教学通讯

主    办: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2025年9月15日         第09期 (总第54期)

            

云端共话语文未来,AI赋能语感教学

——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洪镇涛语感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变革”公益直播讲座


202597日晚8点,由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洪镇涛语感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语感月月播”系列公益直播活动如期举行。本次直播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变革》为主题,特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中语会原理事长顾之川先生担纲主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热烈参与。据统计,小鹅通平台观摩人数达3903人次,视频号同步观看达3323人次,累计观看达7226人次,互动留言超千条,点赞喝彩两万多次,掀起了一场关于AI时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思想激荡。

名家引领:在技术浪潮中守护语文的灵魂

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传统语文教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不少一线教师陷入迷茫:“当AI能写作文、改作业、做阅读分析时,我们的课堂价值何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叩问下,顾之川先生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前瞻的教育视野,为全国语文同仁点亮了一盏思想的明灯。

顾之川先生指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从智能备课、个性化阅读推荐到作文批改、学情分析,AI已成为语文教师得力的“数字助手”。但他同时强调:“AI可以生成文本,却难以传递情感;能纠正语法,却无法唤醒心灵。”真正让语文课堂有温度、有深度的,是师生之间因语言共鸣而产生的精神对话,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的韵律之美,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的过程。而这,正是语感教学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所在。

理念升华:语感教学的时代新解


作为洪镇涛先生语感教学理念的重要推崇者与推动者,顾之川先生深入阐释了“语感”的本质——它不仅是语言直觉,更是文化感知、审美体验与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他提出:“阅读是语感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唯有通过大量沉浸式阅读、反复诵读与真实表达,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讲座中,顾之川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和中高考的考查方向,分析当前语文教学正朝着“贴近生活、注重思辨、强调真情实感”的方向演进。他呼吁广大教师:“不要怕AI取代我们,而要担心自己是否还在教‘机器也能做的事’。”未来的语文课,应从“如何写出高分作文”转向“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思想的表达者”。

技术赋能:AI助力语文教育提质增效

在“人工智能的优势”板块,顾之川系统梳理了AI在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应用场景:

利用AI生成跨学科课程资源,如输入“边塞诗”,自动生成历史背景与艺术风格对比;

借助AR/VR构建《背影》中的浦口车站虚拟场景,实现沉浸式阅读;

通过智能批改系统进行作文多维评估,提供立意、结构、情感等维度的动态反馈;

运用语音交互开展口语训练,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

但他也郑重提醒:技术必须服务于育人目标,而非主导课堂。教师应避免将AI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严禁直接使用AI回答学生问题或评价作品。更需警惕“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AI幻觉现象,引导学生学会甄别信息、独立思考。

反响热烈:点燃万千教师的专业热情

整场直播持续一个半小时,内容丰富,观点深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直播间内弹幕不断,“受益匪浅”“醍醐灌顶”“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成为高频词。许多老师留言表示:“这场讲座让我找回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初心与尊严。”“原来语感不是虚的,它是对抗技术异化的最有力的武器。”

更有学校组织集体观看,开展线上教研讨论。一位来自武汉的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在会后撰写心得:“顾老师让我们明白,AI越强大,语文教师越要升级——我们要做那个点燃火炬的人,而不是填满知识的桶。”

深远意义:开启智能时代的语文育人新篇章

本次公益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教育信念的重塑。它标志着语感教学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人工智能汹涌而来之际,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洪镇涛语感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动作为,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引领广大语文教师正视变革、拥抱技术、坚守本真,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也是一盏指明灯。

正如顾之川先生所言:“语文课不会消失,但它必须进化。”这场跨越时空的云端对话,正是语文教育迈向智能化、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专委会将持续推进“语感月月播”品牌建设,凝聚更多力量,共同探索“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语文育人新路径。

在这个教师节前夕的夜晚,七千余名语文教育人齐聚云端,聆听大家之言,感悟语感之魂。他们带走的不只是方法与策略,更是一种信念:

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而语文,永远是那把点燃灵魂的火种。


(秘书处文宣部冯启慧供稿 王先海、杨廷山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