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流派 > 语感理论 > 洪学理论

洪学理论

语文教育的“道法术”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6-12-30浏览次数:

洪镇涛

    凡事皆有道法术,语文教育也如此。道生法,法生术,术服务于法。因此,语文教育要道明”“法当”“术精。下面我就道、法和术三个层面谈谈我的语文教育观。是事物的本源,是方法,是操作技术。  
  一、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教育之”  
  1.语文教育本体论的基本理念 
  ①以语言为本体。何为本体呢?音乐由旋律、节奏构成,美术由线条、色彩、形状构成,而体育是一种肢体的运动,这就是它们的本体。语文课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语言,就是教学生学习语言。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皇城根小学听课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表达。语文课固然要传授知识,但更要注意表达。就是要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叙事状物,表情达意。语言是载体,语言承载思想情感和文化知识。它与人文性是包容关系、母子关系。语文课就是要组织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其他太深的内容,应该与学习语言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②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语感。语感存在于一切语言实践中,是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形成的。它不是从理性知识中来,而是从语言实践中来,所以要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形成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系统中形成的感悟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你迅速地领会内容,判断正误。语感的表现形式依赖直觉,感性中暗含理性。语感包括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分寸感是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境的敏锐能力;和谐感则是整体上的多样统一,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组合上的搭配相依;情味感则是指文情文味文势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中逐渐获得。 
  ③学习语言要遵循的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于语文实践中,感受不同于感知,感受是感同身受,物我一体。感受思想不是分析思想,感受情感不是分析情感。领悟在某种程度上包括理解,但有感情和情绪的东西参与其中,不要求透彻的理解。积累是基础,没有积累,便没有语文能力,所以要趁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大量积累,慢慢消化,逐渐吸收。过去修改多次的《大纲》都不讲积累,只讲反对死记硬背。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学习语文有时是需要死记硬背的! 
  ④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自然要以学生为主体,绝不能以老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感悟。 
  2. 语文教学本体论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教学本体论是针对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主体不明的历史状况提出来的。百年来,很多人忽视了母语教学的规律,忽视了对传统语文教学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对语文本体认识存在误区,受西方科学主义的影响,试图追求语文的科学性。早在1935年,叶老就试图追求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以减少其玄妙、笼统和含糊,编辑了《国文百八课》。这套教材以文化、写作方法为经线,企图构建一个理科式的语文教材体系。这些年语文教学效果越来越差,语文教学越来越被异化,与我们忽视传统精神的继承有关。 
  语文教学本体论也是针对语文课严重异化的现实状况提出的,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出现了偏差。知识本体教学观注重知识的传授;义理本位教学观注重义理的灌输,常常把语文课教成了历史课、故事课、科普课,着力于课文内容的诠释,对提高语文能力没有直接的帮助;而人文本位教学观又过于注重人文,人文固然是语文的本质特点,但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特点,过于注重人文也会使语文课出现偏颇的状况。 
  语文教育本体论解决了语文教育之道的问题,它理顺了语文内部关系,坚守了个性特征和本质特征,实现了生态平衡。  
  二、语文语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之”  
  1.立足文本,直面语言 
  学生阅读不同于成人的阅读,是学习性阅读而不是研究性的阅读。中学生的课堂阅读应该是吸纳词语,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对文本浅尝辄止,应该立足文本,直面语言。 
  语文教学应包括三个层次: 
  ①文本中写了什么内容?主旨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组织内容的。 
  ③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这些内容的(即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所以不要把过多的时间用于理解内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主旨上领会内容,把握思路即可。而把重点放在第三个层次上,体会运用语言之妙。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关于相关材料的引用——凡与学习语言无直接影响的不要引用,更杜绝大量引用。 
  ②关于教学手段的使用——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固然无可厚非,但只能起辅助作用。不当地运用多媒体有很多弊端:它把思维的结果凝固化,强迫学生接受,捆绑了学生的思维;以视听形象代替语言形象,有害于语文教学,剥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其实,语言不是越直观越好,看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味觉、听觉、视觉,而看电视《水浒传》则只有视觉。视觉形象太直观,制约了人的想象力,一千个人只有一个林黛玉,而不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林黛玉,只有语言形象才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空间。 
  ③关于文本内容的直接演示——直观演示不能在课堂上随便滥用。 
  ④关于课的导入——导入并非语文教学最必要的环节,课与课之间并非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最不可取的是大篇幅的、矫情的导入。 
  ⑤关于读写结合——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写结合,理所应当,但不能做急功近利的练习,不宜搞立竿见影的写作训练。所谓读写结合是从长远考虑的,是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2.“三本一副,四线平行,全方位推进 
  学习语言中的语言,有三种,即精粹语言”“目标语言”“同伴语言。在这三者中,学精粹语言固本,学目标语言立标,操练伙伴语言通用,而副线是学习一定的语言知识。 
  ①学习精粹语言,增加文化底蕴,奠定文化功底。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通过长期反复品味揣摩,奠定文化底蕴。学习精粹语言重在诵读记背,不在于透彻理解。 
  ②学习目标语言,提高语言素养,接受文化熏陶。 
  ③学习伙伴语言,模仿甚至搬运一些过来。 
  3.语感训练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①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并重。语感实践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听读背写。由自发到自觉还要有语感分析,不是分析思想感情,而是分析语言的运用,深入到语言的内部。这两点是语言训练的两手。感性——理性——感性,螺旋式上升。 
  ②把握好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传授结合。 
  ③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课堂上教学生学语言要尽量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课堂适当地延伸到课外。 
  ④建立一条语文教学的常模。常模是一种程式,程式是一把双刃剑,无程式就无以依托;死守程式又失之于僵化、呆滞。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⑤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诵读与品读——语文教学之”  
  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言。 
  在把握内容上,默读优于朗读;在生成语感上,朗读强于默读。因此要根据需要,区别使用默读和诵读。诵读就是清晰响亮地念出来,而且读出语气、语调,表达固有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思想,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读出感情,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形象,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读到位。 
  品读,就是把读书和品味结合起来,读中品,品中读,感悟语言的魅力。通过加、减、增、删等方法,体会语言的妙处和作者行文的风格。 
  总之,语文本体教学即语感教学法可以定义为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法。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 200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