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流派 > 语感理论 > 洪学理论

洪学理论

洪镇涛思想摘录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7-08-18浏览次数:

1、他提出了“学习语言”的概念,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对待,过多的知识传授、过多的理性分析,削弱乃至取消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最基本的感悟。

2、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东西,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帮助和指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之上

3、把读书的权利还给读书郎

4因为母语教学是培养民族意识的必须,是延续本民族古代文化的必须。

5攻城夺地,占领城池,必定要打巷道战。外围战打得再多,不行。我觉得人文教育不是贴在语文教学上的一张皮,它本身就包含在语言学习当中。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6明末清初的学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悟性。在十五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人要多读书,截至十五以前,使之熟读。”

7、“三主一副”,“三主”就是:学习精粹语言,学习古代汉语言的精华;学习目标语言,就是现代语言当中一些堪称典范的语言;还有伙伴语言,就是日常交际语言。这三条主线说得非常好。还有一条副线,就是适当地学一点语言知识,学习文化常识。

8、它大体上有这么个模式:第一步,简称整体感知。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从情感上去接受这篇课文;笫二步,分层指导、品味语言。分层或按照自然的结构,或者按照专门的问题,或者按照文章的逻辑顺序,分层学习,也就是品味语言,即关键的语句;最后又是整体感知,最后一个与前面的不同,它在认识上升华了一步,提高了一步,不是简单的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全部的活动主要落实在品味语言、感受语言,从这个过程当中培养语感。

9、“记忆力训练是避免受媒体传播的即时信息影响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如果以为我们今天拥有巨大的信息的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再有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

10、“取消各种使人厌倦的传统训练,认为它使这么多人厌倦,束缚孩子的思想,而不再训练了是不恰当的。” 正是针对信息时代人们这种浮躁的学习心态和教育思想的。

11、不要把语文课变成知识课,教太多的知识,要注重学生的言语实践,注重朗读和背诵,这些是千真万确的。

12、每篇课文都要来个作者介绍,那是一种公式,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作者介绍本身就有文化含量,这种介绍就很好,不要去掉。前天饶杰腾教授跟我谈起,他说:钱老师,我看了你《谈骨气》的教学实录,你对吴晗的介绍我很欣赏。我这个吴晗是怎么介绍的呢?是放在同学们读了文章以后,不是开始就介绍的。同学们读了文章以后,感受到了《谈骨气》的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中国人的强烈自豪——中国人的骨气,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同学们,写这篇文章的人——吴晗就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我举了一个例子。他是一个明史学家,他是研究明代历史的。他写了一本书《明史》,当时国民党审查委员看到《明史》当中有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农民起义军就叫红军,跟我们共产党红军一样名称。因此,他坚持要吴晗把这个红军改掉,不能用红军。吴晗说:“我这本书宁可不出,这个‘红’字绝不改。”我还讲到吴晗在“四人帮”时候被迫害致死的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气节。让同学们知道写出有骨气的文章,作者本人就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所以他笔下有那么丰富感情的流露。饶老师说这个作者介绍他非常欣赏,跟文章内容的理解融为一体。

13我们朗读指导是对的,也不应拒绝必要知识的点拨,必要的方法的点拨。

14、现在语文考试考什么呢?我觉得近几年,国家语文考试中心正在逐步探索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改革。考试将来的趋势也越来越淡化教材,越来越摆脱教材对考试的制约。有很多地方,基本上与教材脱钩,不考教材,就考能力,

15、于是我获得一个信念:同样的知识,如果不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而是老师传授的,这仅仅是知识而已;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同学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在获得的同时,发展了他的思考能力,他的求知能力,包括他的想像力。因此他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得到了其它东西。我就不相信,这样的学生会考不过那些死记知识的同学。考试的结果一般是学得活的学生都要比学得死的学生好得多。

16、老师们不能没有考试的意识,但这考试的意识,不要太强烈,应该坚信一点,如果同学们的语文素质真正提高了,这样的学生是考不倒的,是不怕考试的。

17指导孩子读书,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