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实践 > 语感教学 > 教案

教案

《雷雨》课堂实录及简评 王静 王先海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8-06-11浏览次数:

《雷雨》课堂实录及简评

武汉市新洲一中 王静 王先海

 

编者按:如何引领学生学习《雷雨》这篇长达一万余字的经典课文,各家高手八仙过海,网络案例丰富多彩,怎样不落窠臼,上出新意?在“全国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研学共同体”开展的内地与草原“语感教学同课异构”中,王静老师抓住“学习语言”这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通过“感受诵读之美”“品读细节之美”“品读笔法之妙”“品读人称之妙”“品读舞台说明”几个环节,硬是把一篇传统课文上得精彩纷呈,受到与会者的交口称赞:“语文课这么教才有味儿!”这里特做简评,以飨读者。

 

一、感受诵读之美

(一) 诵读示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才剧作家曹禺23岁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创作的话剧《雷雨》。首先我想跟一位同学合作诵读一个片断,从课文17页“他现在老了”,读到19页“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鲁侍萍呢,由我来读,我想邀请一位同学扮演周朴园,哪位同学主动请缨?(某男生举手。师与生1分角色朗读。)【评: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情绪变化和言语状态,深入角色内心。教师的诵读示范先声夺人,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二) 诵读指导

出示幻灯片一:

感受诵读之美
         诵读指导:注意语速和语调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 (连忙)不,不,不用。

师:回顾一下刚才的这个片段,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对白的时候语速一样吗?摇头?哦,应该是不一样的,大家自己读一读试试看,谁应该快一点,谁应该慢一点?(生读。)

生:我觉得鲁侍萍应该读快一点,周朴园应该读慢一点。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鲁侍萍应该知道对方是周朴园,所以她带着很愤怒的心情去跟周朴园对话,语速就很快。而周朴园他不知道嘛,而且他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所以他就会缓慢一点。

师:你请坐!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我觉得鲁侍萍应该慢一点,周朴园应该快一点。

师:为什么呀?

生3:我读一读。

师:好,读一读找找感觉。

(生3读。)

师:很好!为什么语速这样处理?

生3:因为鲁侍萍心情很痛苦,所以慢。而周朴园听说梅侍萍就在此地,他心里很慌,很着急,所以就快了。

师:不错,请坐下!说得很有道理!周朴园的最后一句话怎么读比较好?

生4:不,不,不用。

师:注意,这括号里有个词“连忙”,两个“不”字怎么读才有“连忙”的感觉?

生5:不,不,不用。

师:还不够“连忙”。两个“不”字如果读到最快应该怎么读?

生6:应该连读。

师:对了,你连读试试!

生6:不不,不用。

师:很好!从周朴园这“连忙”的拒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

生7:我感觉他挺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管鲁侍萍的死活。

生8:他是个冷酷无情的人,鲁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又因为他而吃了很多苦,可他连面都不想见。

师:是啊!这个自私而冷酷的人急切而慌乱地拒绝见面,语速要快,没有丝毫犹豫,显得无比绝情。而鲁侍萍,她是在慢慢地试探周朴园,“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虽然她当时很悲愤,但是悲愤是压抑着的,所以要慢一点。

【评:看似朗读语速的快与慢的体味,实则人物个性心理的体验与把握。】

师: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哦”字。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到了,跟我合作朗读的同学读“哦↗↘”,后面一个同学读“哦→”,哪一个更合适?

生9:哦↗↘。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9:因为听说鲁侍萍就在此地,周朴园很惊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师:哦↗↘,读出了一中莫名惊诧的感觉。这种读法叫做“曲调”。“曲”是“弯曲”的“曲”,在朗读的时候,通过语调高低高或低高低的变化,表达惊讶、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等复杂感情。在这个片段中,除了“哦”字之外,还有一处读“曲调”的。大家看啊,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都说了“此地”,但他们的“此地”是一个意思吗?

生10:不是。周朴园说的“此地”是指那个很大的地方,而鲁侍萍说的“此地”是指周朴园家里。

师:一个是指这个城市,也就是天津,一个是指周公馆,是吗?

生10:是的。

师:鲁侍萍的“此地”其实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顺着周朴园的意思说她就在天津这座城市,实际上是说,我不仅在这座城市,而且在周公馆,就在你周朴园的面前。所以对于这个一语双关,意在言外的“此地”,我们读的时候也要用“曲调”。此↗↘地,“此”要拖长一点,语调要有变化。大家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读。)

师:话剧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有些台词我们用曲调特殊处理一下,可以提醒观众去思考:“哦”,在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剧中人物周朴园没听懂,但是观众能够听懂,能发出会心的一笑。【评:一个“哦”字的品味大有深意,既体现了话剧语言艺术的魅力,更展示了语感教学的“三昧”。】

 

(三) 诵读训练

出示幻灯片二:

感受诵读之美
              诵读训练一:  注意语速

周朴园: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师:刚才我们谈到了曲调,谈到了语速的变化,下面我们来做几个诵读训练。这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一段对白。请大家思考一下周朴园的第一句话应该快速读还是慢速读?

生11:我觉得应该用慢速。他应该是感觉自己地位很高,对那些小工应该是看不起的。

师:所以用慢速更能表现这种傲慢,不屑。请你和左右两边的同学一起来演绎这个片段,好吗?

(生11和左右两边的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周朴园在鲁大海面前是一个霸道总裁的形象,说话慢条斯理,稳操胜券。用缓慢的语速更能表现出一个老奸巨猾的资本家在工人面前的拿腔拿调。但他在儿子周冲面前说话挺冲的,在家庭关系中他是很专制的父亲形象。

出示幻灯片三:

感受诵读之美
             诵读训练二:注意语速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师:下面这个片段依然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交锋。鲁大海的这两段台词应该快读还是慢读?

生12:这个地方应该快一点,因为他的情绪比较激动,他要把以前周朴园做过的坏事揭露出来。

师:揭他的老底,这是一处争吵,你能试着把它“吵”出来吗?语速越快越好。

(生12读)

出示幻灯片四:

感受诵读之美
诵读训练三:注意曲调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 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师:下面这两个片段是关于曲调的。回顾一下,哪些情感适合用曲调啊?表达惊讶、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的词语读曲调。先看前面这个片段,鲁侍萍的话里面有两个词语应该用曲调。是哪两个词?

生13:亲戚?其实不是亲戚,是夫妻。

师:恋人。所以鲁侍萍反问一句“亲戚?”,带有什么情绪?

生13:讽刺。

师:嘲讽周朴园:“我鲁侍萍是你哪门子亲戚呀?你别在这里撒谎了。”好,请坐!还有哪个词语应该读曲调?

生14:我觉得是“闲事”。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身份是截然不同的。周朴园问无锡三十年前的事情,鲁侍萍就讽刺周朴园,为什么你要问一个地位很低的人的事情。

师:“闲事”也带讽刺意味。什么叫“闲事”?就是跟你不相干的事情,你问这个干什么呀?真的跟你不相干吗?别装了!后面这个片段鲁侍萍的哪两个词语应该用曲调呢?

生15:我觉得应该是“好人物”,这也是对周朴园的讽刺。

师:你在外面是慈善家呀,社会名流呀,其实呢?你就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冷嘲热讽!大家读读试试,好↗↘人物,这个“好”字要拖长一点。

(生读)

师:鲁侍萍的话里面还有没有什么词语也可以读出讽刺的语调?

生16:周↗↘大少爷。

师:嗯!这个称呼也挺讽刺的。你是大少爷,你哪里知道我们这些下人的痛苦!

生17:老师,我觉得“一帆风顺”这个词也可以读曲调,讽刺周朴园三十年前为了向上爬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去娶一位富家小姐。

师:你很敏锐!周朴园为了飞黄腾达,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出卖自己的灵魂。“一帆风顺”饱含嘲讽。请你和同桌一起来演绎这两个片段,好吗?

(生17和同桌分角色朗读)【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二、品读细节之美

师: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对剧情有了一定的了解。请问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偶然相遇,他们有没有一眼认出彼此?

生:没有。

师:谁没有认出来。

生:周朴园。

师:那么后来周朴园是通过一件什么东西认出侍萍的?

生:旧衬衣。

出示幻灯片五:

品读细节之美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     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师:请大家齐读旧衬衣的片段,想一想,从这件绣花衬衣上可以看出三十年前的梅侍萍是个怎样的姑娘?(生齐读)

师: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三十年前的梅侍萍是个怎样的姑娘呢?

生18:我觉得梅侍萍很漂亮,也很受宠。因为她在周朴园的衣服上绣了一朵梅花,而“梅”就是她的姓,她还绣了一个萍字,这就是她的名字。

师:因为受宠所以敢把名字绣在对方衣服上,是吧?你说梅侍萍漂亮,那倒不一定,教材中没有写啊。不过可以猜想,无锡女子,江南佳丽,又很“得宠”,应该是很漂亮的吧。同学们有其他理解吗?受宠只是一种待遇,不是性格啊!

生19:她心灵手巧,一件破衣服被她补得比以前更好看了。

师:经她巧手一改造,变废为宝了。

生20:她很细心。

师:细心,一个小破洞她也能发现,并及时补上。对一个男人这么细心,说明什么?

生20:她很贤惠。

师:好个贤惠女子!

生21:我觉得她也是个很节俭的人。

师:会过日子,也是贤惠的表现。

生21:我觉得她特别喜欢周朴园,因为她绣上去的是自己的名字,所以说梅侍萍是个很痴情的人。

师:太好了!一个痴情女子,一针一线缝进去的都是自己绵绵的情思。

【评:徜徉在语言的花丛中,师生都很“细心”啊。以上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三、品读笔法之妙

师:这样聪明灵秀,温柔贤惠,并且痴情专一的女子,应该被命运温柔以待,但从刚才的诵读中,我们发现她在控诉“命,不公平的命”,那么三十年前的梅侍萍到底遭受了怎样不公平的待遇呢?

生:梅侍萍为周朴园生了两个儿子,可周朴园为了娶一位阔小姐,在大年三十夜里把她赶出了家门。

出示幻灯片六:

品读笔法之妙

朴: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鲁: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师:关于这一段悲惨的经历,在剧本中有三种不同的表达。请大家自由诵读这三个片段比较一下,它们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不同,读的时候语速、语气有什么区别?(生自由诵读)

师:大家前后左右讨论一下这三处有哪些区别?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22:第一个片段周朴园说梅侍萍是个小姐,很贤惠,但第二个片段鲁侍萍却嘲讽自己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第三个片段是鲁侍萍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感慨自己三十年前的不幸,心中有很多不甘。

生23:周朴园说梅侍萍是个小姐,是个很高贵的人,这样才配得上自己。梅侍萍说自己不很守本分,与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表明她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很懊悔。第三处可以写出周朴园当时的冷酷无情。

师:懊悔,所以她说“我没有眼泪,有的是悔是恨”。鲁侍萍反驳周朴园的话,既是自嘲,也是揭穿周朴园的谎言。你觉得第三处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周朴园“冷酷无情”?

生23:“过年三十的晚上”

师:大年三十,这是个什么日子?

生23:喜庆的日子。

师:合家团聚吃年夜饭的喜庆日子,周朴园却把人往外头赶,丧尽天良。还有表现冷酷的词语吗?

生24:“第三天”。生孩子的第三天是要坐月子的,产妇最需要人照顾,却被扫地出门,周朴园太没人性了。

生25:还有这个“逼”字,可见梅侍萍不想走,是周朴园硬逼着她离开。

师:而且当时天气如何?

生25:下着大雪。

师:人心比这大雪还冷啊!这第三处的揭露是最为彻底的。它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区别?

生25:我觉得。三处的情绪是越来越激动,感情越来越强烈。首先周朴园这句话,他比较平淡,就是随口一问,他是很轻松的。到了鲁侍萍,就有点委屈。

再后来就变成悲愤了。

师:说得太好了!情绪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第一处周朴园是在闲聊,轻描淡写,第二处人称代词是“她”,鲁侍萍是以一个什么人的身份来交谈的?

生:局外人。

师:旁人,局外人的身份,所以她要压抑自己的感情,读的时候要尽量克制,好像叙述跟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一样。到了第三处,用的是第几人称?

生:第一人称。

师:到这里,鲁侍萍就是直接站在周朴园面前悲愤地诉说,强烈的控诉,所以这一处就是感情汪洋恣肆的一种表达,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三个片段,读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生26读)

师:大家关注到这两个“忽然”了吗?周朴园说梅侍萍“忽然地投水死了”, 鲁侍萍说“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这两个“忽然”各有什么深意?

生27:周朴园的“忽然”是说梅侍萍死得很突然,不知道她好好的为什么投水死了。

师:你觉得周朴园这个人怎么样?

生27:很假,很虚伪。

师:他当然知道梅侍萍为什么投水死了,因为,他就是罪魁祸首。可他故意说“忽然”地投水死了,多轻巧呀,好像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可见这个人的虚伪。梅侍萍听到“忽然”这个词,觉得非常刺耳,所以她回敬了一个“忽然”。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这个“忽然”有什么意思?

生:是说这件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鲁侍萍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师:可见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

生28:挺绝情的。

生29:善变。
师:“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周朴园是个善变而又绝情的负心汉,变心比翻书还快。【评:始终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以上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继续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四、品读人称之妙

师:面对着梅侍萍愤怒的控诉,周朴园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出示幻灯片七:

品读人称之妙

周朴园 :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周朴园 :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片段。“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这里的“我们”是不是用得很奇怪?能不能改成“你”?“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这里的“你”也很奇怪,明明是他俩的孩子嘛,能不能把“你”改成“我们”?也就是这两个人称代词能不能互换?

生30:不能换。第一处用“我们”是因为他觉得“我”也很无奈,“我”也有很多委屈,第二处用“你”表明他这对这个孩子很嫌弃,因为第三天他快死了,而周朴园又娶了新的媳妇。

师:娶了新媳妇,忘了旧孩子。是吧?说得挺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发表意见?

生31:周朴园不愿意承认自己过去犯过的错误,所以他不想承认这个孩子,于是用“你的”这个词坚决地划清界限。

师:也就是说,周朴园说任何一个词都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必哭哭啼啼的,就像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我也有委屈啊,我也难受啊,我也想哭。我想跟你一起抱头痛哭,可是我不能哭呀。我们要是一哭,闹开了,我们还怎么在子女面前做人?我们的子女又怎么在社会上做人?周朴园说这个“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生32:目的是拉拢关系,不至于把关系搞得太僵。

师:很好!请坐下!那么“你的第二个儿子”中“你”这个词又有什么目的呢?

生33:“你的”是周朴园想划清界限。

师:怎么刚才拉拢关系,现在又划清界限呢?

生33:因为他对这个孩子没有任何感情,如果不跟这孩子划清界限,以前的丑行就会暴露。

师:以后这孩子找上门来认爹,那就麻烦了。又要分财产不说,又会引发家庭风暴,还有损自己的体面,所以周朴园,这个时候很清醒,他是该拉拢时拉拢,该划清界限时坚决划清界限,老奸巨猾,手段真是太高明太老辣了!简单的两个人称代词,我们也可以嚼出其中的妙处。【评:“改一改、换一换”是语感训练的六个招式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一改动一品味,原作语言的分寸感便凸显出来了。以上是教学的第五个环节。】

 

五、品读舞台说明

师:我们说,爹可以不是爹,但娘呢,毕竟还是娘。三十年后,鲁侍萍将再次被周朴园赶出周家,在离开之前,她唯一的愿望是什么?

生:见他的儿子周萍。

出示幻灯片八:

品读舞台说明

周朴园  : 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鲁侍萍  : 什么?

周朴园  :“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鲁侍萍  :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周朴园  : 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  :(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  : 什么?说吧?

鲁侍萍 :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 :  你想见他?

鲁侍萍 :   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 :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顿)他很大了,—— (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片段,周朴园说:“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鲁侍萍说:“什么?” 周朴园说:“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鲁侍萍说:“你?”后面括号里有个“笑”字,这叫舞台说明。我们关注这个“笑”字,她为什么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34:嘲笑,讽刺的笑。

师:这前面的“你?”大家能不能把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这种嘲讽?生35:你都抛弃我三十年了,现在才想起来弥补?

师:你早干嘛去了?是吧?大家再结合上句“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来分析,“你?”还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36:你现在心不安了,那你当年呢,当年抛弃我的时候你怎么心就安了?

生37:你还有心吗?你的心早被狗吃了!

师:不得了啊!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会分析啊!所以这个“你?”这个嘲讽的“笑”,很含蓄,但其中大有深意。再看下面“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你不要钱,那你要什么?按周朴园的逻辑,鲁侍萍找上门来一定是有目的的。鲁侍萍听到这个问题,她“停一停”,为什么她停了一停?

生40:我觉得她是在犹豫,因为她跟她的大儿子周萍已经三十年没有见了,他一直生活在周公馆这个社会地位很高的环境里面,他以为他的母亲身份也很高贵。

师:她犹豫,怕儿子不见她?不是这样的。她“停一停”,其实是在思考,“你要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思考,就表明这个问题她没有想过。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到周公馆来索要一点什么东西,索要点什么财物。这说明了什么呢?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41:心比较好。

师:挺善良的。

生42:不贪图钱财。

师:穷死也不伸手讨要,是个心地纯朴,很有尊严的人。从“停一停”,我们可以看出她真的是很偶然地来了,并不是蓄意找上门来敲诈的。再看下面周朴园说“什么?说吧?”这时鲁侍萍“泪满眼”,她为什么满眼含泪呢,她含泪说出的这句话该怎么朗读呢?

生43:她泪满眼是因为想念周萍。

师:三十年没见,这是思念的泪。

生44:三十年后,她想见儿子,心情很激动,很迫切。

师:这是激动的泪。周萍一岁时,妈妈就离开了,这孩子没有享受过母爱。想到这些,鲁侍萍的内心有什么感觉?

生44:她会觉得这孩子很可怜。

师:这是怜惜的泪,愧疚的泪。鲁侍萍对这孩子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十年前那个哭着喊着要妈妈的娃娃身上。她想念周萍,她以为周萍也一样想念着她。那么“泪满眼”时说的这句话,特别是这三个“我”字该怎么读呢?

生45: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师:很好,你的感情很细腻,读出了一个母亲内心的痛苦,特别是三个“我”字,读的时候有抽泣的感觉,是泣不成声,而不是读得吞吞吐吐,犹犹豫豫,好像说不出口似的。再看下面“他现在在楼上陪着她的母亲看病”,周朴园这句话给见子心切的鲁侍萍泼了一盆冷水,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46:周朴园强调了周萍的“母亲”,周萍是有“母亲”的,不过这个“母亲”不是你这个下人鲁侍萍,而是楼上的我的太太。

师:你不再是她的母亲,他也不再是你的萍儿。再看后面有两个舞台说明“顿”。

“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顿)”如果不看后面的话,他想说什么?目的是什么?

生47:我可以叫他下来见你,但是你不能认他。

师:这话如果直接说出来好不好?

生47:不好。会让鲁侍萍又哭。

师:又会爆发,场面又不好收拾,所以用这一“顿”稳住她,话尽量说得含蓄委婉一点。“他很大了,—— (顿)”,为什么说他很大了?

生48:周朴园就有理由了,因为周萍大了,他就不会接受这样的事情。

师:他大了,就爱面子了,有自尊心了,知道讲身份了,他怎么会——

生48:他怎么会认一个下人当妈妈呢?

师:这些意思也没有明说,又用一个“顿”让鲁侍萍自己去领会,不是我不让你认儿子,而是长大成人的儿子根本就不会认你。他说话的水平真高啊!从上面的分析可见,舞台说明,也就是括号里面的人物表情、动作,甚至服装、道具等等,对我们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是有帮助的,不能忽视。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六个环节。示范朗读、诵读指导到诵读训练,由语感分析到语感实践,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摘要”,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这样,一般人作为“讲堂”的课堂,在王静老师这里则成了训练语感的“学堂”。】

 

六、结语

 

师:阔别三十年的母子终于见面了,周萍打了亲兄弟鲁大海两个耳光,作为母亲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反应呢?在教材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经典的台词,谁能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49:(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师: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感受到了鲁侍萍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然而这位不幸的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更大的不幸即将降临到她和她的儿女们身上。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课后阅读《雷雨》四幕全剧,收获更多精彩!谢谢大家!下课!

【评: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戏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戏剧剧本包含戏剧冲突、人物台词(潜台词)和舞台说明三个要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面面俱到实在很难。教学中,王静老师始终抓住学习语言这个根本,通过诵读指导、诵读实践,品味笔法、细节、人称、舞台说明之美之妙,进而把握人物的情绪变化和言语状态,深入角色内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各种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和相互激发,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复杂而丰满的人物形象。结尾“然而这位不幸的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更大的不幸即将降临到她和她的儿女们身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引而不发,跃如也”,实在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