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语感培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语感培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4月28日,武汉市“十三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区域推进研究》开题,该课题立足于语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着眼于区域整体推进,对区域内语感教学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课题由武汉市教科院李碧武院长主持,课题组将东湖高新区作为唯一实验研究样本区,向全区中小学征集申报子课题。我校有幸成为此课题的课题实验学校,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认真阅读课开题报告,结合本校以往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选择了子课题“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语感培养实践研究”,原因如下:
1.语感培养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所谓的语文素养,其核心则是语感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由此可见,培养语感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专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事实证明:仅仅靠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感是不够的。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可见,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语感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3.语感培养是我校实施“认同教育”,推进文化认同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本民族的语言。传播并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就是要必须从语言入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本国文化产生良好的情感与认同。这个过程也是语感培养与形成的过程。我校于2018年9月,开始实施“认同教育”,初步建立了“认同教育”体系,确立了核心办学理念。其中,文化认同是认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认同教育,就是要抓住文化这个精神内核,才能形成一种内外的情感共鸣和外在的行为引导。文化的认同,要在语文课堂上习得,要在学生的书声琅琅、静思默想、品味领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中获得。因此,要实施“认同教育”,就应该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语感
语感:是指学习者对语言(汉语)的感受能力。其按内容可以分为语音感、字形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体章法感。由语感的来源可分为输入型语感和输出型语感。输入型语感的功能包括:理解功能、表象想象功能和情感功能;输出型语感有:造型功能和监察功能。
2.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以外,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即成语竞赛、阅读分享、诗词诵读、作文比赛等与语文有关的活动。语文活动对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感等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秉承了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因此,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人本主义思想奠定了语感教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为此,语感教学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从人本主义出发,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成长与自由发展为教育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特别注重学生人格塑造、个性形成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本课题将借鉴此思想为指导,以语感教学为切入口,通过语文课外活动中语感培养的实践研究,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感素养与水平。
2.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所获得的一些巨大成就主要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出自儿童本身,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地学习的机会之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基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在实践活动中区得体验和知识的有效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习得的。
3.文化认同理论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因部分认同的背离或异特性而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语感培养研究是建立在学生对汉语这一门语言认同感的基础之上。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对于本国文化产生良好的情感与认同,并内生成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其语感。
三、文献综述
1.有关语感的研究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早在1924年,他便在春晖中学校刊《春晖》第30期上发表了《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与学生》一文,文中写到:“一般作为教师的,特别是国文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个解说指出了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体悟,一种特殊的理解。把语感的对象从“文字”扩大到“语言文字”而且强调文艺作品鉴赏过程中语感的作用。“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同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夏丏尊、叶圣陶都着重从词语的层面上去理解语感,这一见解在二、三十年代的国文教育中有着开启先河的作用。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有人提出质疑。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习国文说起》一文中以美学家的眼光说;“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朱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更看重于语言的实际应用。但是,夏丏尊、叶圣陶侧重语义的论述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直到20世纪30年代,吕淑湘提出“跟中学生讲语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法感。人们常常说的‘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构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吕先生的这一观点将语感这一概念扩展到语言的结构形式的层面与表达的层面上。并大力倡导“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让他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
2.有关语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在语感理论研究方面,皮亚杰的语感图示论和乔姆斯基的语感转换——生成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皮亚杰认为认知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活动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身处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
夏丏尊先生提出:“国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要从培养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入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倡导了语感培养的另一种方法,即教师要传染语感于学生。叶圣陶:“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联系在一起,要留心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语感将得到培养。还有的研究者认为通过对比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培光曾在香港做过语法差异的对比教学试验,通过粤语、普通话与中文书面语对比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语感。湖北省武汉市特级教师洪镇涛建立的以语感训练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以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为训练的线索和环节,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效力。
3.小学语文活动中语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在知网上以“小学语感培养”的词条搜索,有3361篇相关论文,但以“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感”的词条搜索则为“0”,这说明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全国范围内并不多,只有一些一线教师做过实践研究。如江苏温菊花老师在小学语感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她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一文中指出,小学生的语感培养要锻炼学生文本的朗诵能力,提高学生模仿运用优秀词句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明确文本词句的基本内涵,在品读文本词句在表现作者感情色彩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育新小学梅茹和王燕春两位老师在《谈写作语感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要通过写作和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吉林省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白晓华在《话从口出,感觉在心——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一文中强调说的重要性,指出口语表达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福建省南安市仑苍园美小学王丽雪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语感能力》也指出要增强语言的实践能力就需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语感。
综上所述,现在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的研究有很多,但多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上的语感培养,对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语感培养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也缺少实践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措施。因此,我们承接本课题,力图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明晰学校语感教学现状与需求的关键问题。
2.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行动研究,积极探索并提炼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语感培育策略,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感受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3.通过案例研究,分析、总结、提炼语感实践活动中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和策略。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在校园广播、经典诵读等听和读的语言输入活动中培养语感的策略。
2.研究小学生在演讲比赛、征文评比等说和写的语言输出活动中培养语感的策略。
3.研究通过信息化手段推送学生读、写作品,逐渐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小学各学段语感培养现状与需求,厘清影响小学各学段语感培养的关键问题。
2.文献研究法
查阅大量与语感培养相关的文献,梳理文献,研究小学各年段语感培养系列策略。
3.案例研究法
搜集小学各学段语感培养案例,分析、总结、提炼语感培养中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和策略。
4.行动研究法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充实方案,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提炼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二)技术路线图
六、研究过程
三年来,学校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分层设计,分步实施,分块推进,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一)研究启动阶段(2019.04——2019.06)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2.设计问卷调查,调查了解学校语感培养现状研究,厘清影响小学各学段语感培养的关键问题。
2019年11月,我校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总课题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利用“问卷星”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问题调查。
(1)教师问卷
结合调查数据来分析,总体上看来大部分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意识还是很强烈,并且也采取了多样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方法。老师们普遍认为,培养学生语感除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感。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对自己班级的语感培养还欠缺了解与进行相应的培养措施。另外,也能发现在学生深层理解语句以及表达语言上也还有明显不足。
(2)学生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对于朗读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关系大,专题演讲、故事会、读书会、辩论赛等多样性活动对提高语文的能力作用最大。特别是学校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语感培养实践研究”的课程研究以后,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喜爱程度大幅提升。大多数同学认同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
3.查阅关于语感培养的相关文献,确定课题研究的不同维度,明确研究的方向。
课题组经前期通过总课题推荐的相关文献,购买《洪镇涛和青年教师谈语感教学》等论著,利用“知网”和互联网广泛收集、归纳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材料。2019年9月5日,课题组在召开文献研究分享会,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拓宽了研究思路,明确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行动路径。
(二)实质研究阶段(2019.07——2021.03)
1.学习培训
一是购买“语感”类书籍,组织课题组成果自学,并做好学习笔记;二是常态化开展课题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推进研究进度;三是推荐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区科研办组织的2020年、2021年“语感”课题培训,其中,项莺老师还代表课题组作汇报分享;四是先后邀请市级语文教研员罗昆霞、余国卿等专家下校指导,从专业角度剖析,引领学校“语感”实践研究;五是积极承办区课题研究培训活动,为老师们争取更多的课题学习机会,提升科研能力。
2.课外活动实践研究
从输入与输出,课内与课外双向推进语感实践研究,通过“认同之声”公众号、演讲、作文及经典诵读比赛等形式,从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开展语感培训路径研究,进而培养学生语感。同时,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并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摘录、经典诵读、办手抄报、讲故事、朗诵等运用语言文字,逐渐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3.论文课例研究
一是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语感”课题论文,参加区科研办组织的“课题论文、案例评比”活动,引导教师总结、提炼研究经验和成果,课题组还积极向总课题组“语感”专刊投稿,我校两次课题研究活动报道和一篇课题论文被录用;二是开展课例研究。2020年9月,以学校“听常规”活动为依托,组织课题组成果余超、项莺等老师开展“语感”课例实践研究,并于9月24日,召开课例研究推进会,交流“语感”课例研究的经验,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三)总结提炼阶段(2021.03——2021.08)
1.撰写《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语感培训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提炼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相关案例,形成案例集。
3.总结提炼成果集,包括教师关于活动中培养语感的论文集和学生作品集。
第二部分 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明晰了学生的“语感”现状——前测和后测对比
课题组向学校五年级抽样100名学生,从读、说、写、听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以下数据:
从图中可见,经过三年的“语感”实践研究,我校五年级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听”和“读”的能力有明显提升。
二、探索了学生课外活动中语感提升的策略——输入与输出并重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则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和语用感等。每个课外活动中虽然都有语感培养的侧重点,但在活动实践中一定是听、说、读、写的整体训练。课题组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双向推进语感实践研究,探索了学生在活动中语感提升的四大策略:
(一)策略一:听写明语义,在听与写中提升语音感和语义感
听写时,一方面要凭借语音唤起对相应字词的识记。另一方面,又须迅速将音、义转化为形、义,作出输出反应。这样,在训练中可以不断巩固,强化学习主体的语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020年汉字听写大赛
2021年班级汉字听写大赛初赛
(二)策略二:诵读悟语境,在听与读中提升语音感和语义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凸现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感的性质和语言学习的规律都决定了朗读训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经典诵读是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课题组根据学校“文化认同”理念,大力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探索了如下四大路径:
1.路径一:晨读诵经典。利用晨读、课前诵等形式,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到每一天的教学常规之中,各年级组每周确定诵读内容,让学生有诵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学生“语感”。
2.路径二:“国风”赛经典。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级“国文国风”演诵比赛,年级组各班申报节目,开展经过层层选拔,参加学校组织的“推荐赛”,从而确定市、区级参赛班级及节目。每届区“国文国风”演诵活动、市级经典诵读活动都获奖佳绩。
承办区第五届“国文国风”演诵大赛,获“优秀组织奖”
3.路径三:“认同”播经典。推出公众号“认同之声”,“认同之声”向全校师生征稿,征稿内容包括传统文化故事、我们的课文(作文)、现代美文、诗词歌赋等,学生投稿的朗诵音频每天在学校广播站定时播放,向全校现生展示。同时,公众号的图文和音频及时线上推送。目前,“认同之声”已播放634期。
“认同之声”征稿启事和优秀作品
4.路径四:阅读悟经典。学校每年还组织开展了“阅读节”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阅览室,分享读书体验,参加“国文国风”演诵活动。
光谷实验小学2021年“阅读节”实施方案
时间 | 参加人员 | 内容 | 具体要求 | 完成时间 | 指导、落实 | |||||
启动宣传阶段 | 全校师生 | 屏幕宣传 | 学校环境布置:挂横幅、张贴推荐书目宣传栏 | 4月1日——4月7日 | 课管中心 | |||||
启动仪式 | 进行读书节动员 | 4月6日 | 课管中心语文组 | |||||||
活 动 阶 段 | 全校活动 | |||||||||
内容 | 具体要求 活动时间 | 责任人 | ||||||||
经典诵读、习字练习 | 晨读时间、午间习字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和习字。 | 语文老师 | ||||||||
班级图书角评比 | 图书摆放整齐,有借阅制度及借阅记录本。 4月8日检查 | 各年级分管行政 | ||||||||
办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 | 4月8日检查 | 课管中心/学成中心 | ||||||||
评选“阅读大师” | 二至五年级各班学生以“孝敬、友善、节俭和诚信”为主题,自行设计A3大小的个人展示小报。各班推选三份优秀小报于4月23日前上交。 | 课管中心/语文老师 | ||||||||
演诵经典 | 一至五年级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编排三个演诵经典的节目,关注学生的参与面(至少有一个高质量的集体节目,为“国文国风”活动作准备)。 | 课管中心/语文老师 | ||||||||
展示 阶段 | 1、展示“阅读大师”制作的读书小报,全校 参观。 2、演诵经典展示。 | 4月底 | 课管中心班主任语文老师 | |||||||
总结阶段 | 全校师生 | 闭幕式 | 总结、颁奖 | 5月初 | 课管中心 语文组 |
阅读节演诵活动
阅读实践活动
(三)策略三:写作顺语脉,在写与赛中提升语义感和语用感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过程,学生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表达效果。课题组积极鼓励学生写作,在写作中培养语感。一是组织学校“写作大赛”,三至六年级,每班选拔出10名学生参赛,集中在学校报告厅统一进行,赛后表彰;二是积极推动并承办每年全市举行的“楚才杯”等作文竞赛,以赛促写;三是指导学生积极向《帅作文》《小学生美文与写作》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投稿,调动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作文大赛
“楚才杯”作文大赛颁奖
学生发表文章
(四)策略四:演说明语体,在听与说中提升语音感和语用感
小学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有效的说话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带动学生听、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课题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演讲社团活动、辩论赛和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对提升学生语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
读书分享会 学生故事会
学生辩论赛 演讲比赛
三、积累了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中语感培养案例——课内与课外兼顾
研究证明,课堂教学是“语感”培养的主渠道,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语感”训练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语感”实践的有效途径。二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课题组不仅关注学生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研究的视野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课堂,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中“口语交流”和“综合性学习”等课堂活动作为课例研究的重点,并延伸到课外。为此,课题组进行了相应的课堂和课外活动,积累了一定语感练习的案例。
“语感”课题推进会暨课例研讨会
第三部分 研究创新及成效
一、研究创新
1.本课题着眼于通过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感,对课堂教学语感培养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2.本课题以学校特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语感,对学生终身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学生通过语感培养,形成对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实施“文化认同”,践行“认同教育”理念有着现实意义。
二、研究成效
(一)学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师生“语感”意识的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学校在各类语文活动中屡创佳绩。学校被授予传统文化基地校、“童颂中华”优秀组织单位,“我和我的祖国”湖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20余项。先后被评为武汉市教育改革基地校,成功创建“市现代化学校、市级素养教育特色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连续实评为区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单位。
(二)教师科研能力得到增强
课题组在孔德勇校长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110余人次指导学生获奖,数十篇相论文、案例获奖或在教育刊物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或单位 | 发表(获奖)时间 |
《认同教育助力学校品牌建设》 | 孔德勇 | 论文 | 《中国教育报》 | 2021.04 |
《抓“细”节 落“实”处—品读祖国语言的关键》 | 陈贝 | 论文 | 总课题组专刊第二期 | 2020.03 |
《语感课题文献研究分享会》 | 余超 | 报道 | 总课题组专刊第二期 | 2020.03 |
《语感课题推进会暨课例研讨会》 | 项莺 | 报道 | 总课题组专刊第三期 | 2020.09 |
《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四字诀”》 | 黄方毓 | 论文 | 区教发院论文评比一等奖 | 2021.01 |
《律动口令对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语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 殷春莹 | 论文 | 区教发院论文评比二等奖 | 2021.01 |
《怎样把教材用得更好》 | 朱文荣 | 论文 | 《教学与研究》 | 2021.03 |
《课堂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 | 项莺 | 语感专题报告 | 区教发院 | 2020.12 |
《“百字作文”助力学生成长》 | 王婷 | 教学案例 | 省德育年会 | 2019.09 |
《文体见高格 语感自照亮》 | 王婷 | 论文 | 《湖北教育》 | 2020.11 |
《给识字加油 让阅读提速》 | 涂小明 | 论文 | 《湖北教育》 | 2020.11 |
《“认同教育”理念引导下的语感培养》 | 陈贝 | 论文 | 《湖北教育》 | 2020.11 |
《半开放式命题作文教学例谈》 | 殷春莹 | 课例 | 《湖北教育》 | 2020.11 |
《把“读”放在中央》 | 肖傲竹 | 论文 | 《湖北教育》 | 2020.11 |
(三)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在课题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仅去年,136人在湖北省“第二届荆楚小书法家大赛”中获奖,继2020年20余名学生闯入武汉市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决赛获奖后,今年又有近30名学生进入了最后的线下个人展演环节。67名学生荣获2020年楚才写作大会暨“学习强国”主题征文获奖;73名在2020年楚才作业竞赛中获奖。
在2020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举办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征文活动中,我校10名学生获得湖北省征文奖项,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由9名。(获奖名单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I48g2KvUVrZiuoeZKFg6g)
第四部分 反思及展望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深远,对于教育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探究,我掌握了基本的课题研究方法,了解熟悉了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增强了师生的“语感”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但学生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多方努力,树立“语感”培养观,扎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持之以恒的巩固、训练才能习得和提升的。
1、本课题虽然探索了课外活动中语感培养的三条路径,但学生课外阅读中提升语感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充实,以提高活动中语感培养的效率。
2、如何科学衡量学生课外活动“语感”水平,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这需要课题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更需要专家的引领和理论的支撑。
3、如何将课外活动的语感训练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使二者更好的融合,需要进一步探索。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将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