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课题流程 >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光谷十小‘’:《语文要素视域下小学生语感发展课例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21-11-01浏览次数:

《语文要素视域下小学生语感发展课例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光谷十小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语感和语感教学日益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以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理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分析语言并运用语言,这样才能一步步提升语感,全面提升语言能力。

语文要素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单元编制的重要元素,它存在于单元学习的过程与情景之中,表现为学习的策略、视角、方法、工具等。它既是对学生单元语文实践的指导,又是指学生单元学习的结果。语文要素的学习,既需要一个“基于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围绕单元导语展开的课文的学习,有需要一个“基于方法”的学习,也就是能在不同的文本情景中运用同一个学习策略和方法。这就需要在语文要素的学习过程既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也要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当下,教学变革出现“模式化”与“程序化”的趋势,同时,“形式化”与“浅表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很多教师只是简单的从课文中抽取相关的内容,用以印证语文要素,使语文学习成为枯燥的答案索取。同时脱离了学习体验,也就也就割裂了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使要素之间彼此孤立、碎片化运行。真正的语文要素学习应该存在于学生丰富的单元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它与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表达密切关联,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学生语感发展的支持性力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语感培养的研究

1.关于语感发展和培养的理论现状研究

在语感理论研究方面,皮亚杰的语感图示论和乔姆斯基的语感转换----生成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皮亚杰认为认知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活动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身处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图式指的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因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不断被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皮亚杰在观察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语感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语感发展具有时间段上的划分。每个阶段的发展与其它阶段有着本质的差异;(2)语感发展具有顺序性,每个发展时间段由于个体的差异在时间上可能出现滞后或者提前的情况,但是在空间上发展的顺序不会出现跳跃或者遗漏,具有不可逆的特点;(3)语感发展具有连贯性,每一个时间段的语感发展都是在之前的能力基础上提升或向前发展,之前语感能力达到的水平是其继续发展的先决条件;(4)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特点。

2.关于语感发展和培养的实践现状研究

    我国在语感教学实践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专家有王尚文和洪镇涛。王尚文则认为言语交际活动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对生活中“活”的语言的认可与再认识。他特别强调“对话”对语感培养的作用,把“对话”提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它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甚至认为,从根本意义上看,文本、学生、教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话关系。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人称为语文教学形式的“对话说”。而语感专家洪镇涛则认为,“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应当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有效的途径。他对这四个步骤的解释是:“感受,指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领悟,主要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妙悟”,“积累,指对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成块语言的积累”,“运用,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在四个步骤中,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而运用是目的。由此,他所提炼的语感教学四种方法: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语感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实践参考。

(二)有关“语文要素”的研究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统计显示,以“语文要素”和“小学语文”为主题发表的文章共有65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8篇,数目不多,研究层次高低不齐,但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其中大部分论文以教材中的文本基础,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如郭勇和吴子芬的论文《凸显语文要素实现优化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语文要素教学例谈》,论文认为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接受不同层次的语言要素建构范例,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并以统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依据,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凸显语文要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黄文杼的论文《教、学、用并进,促进语文要素落地——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论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语文要素的提取、使用与落地的策略。 苏蜜团的论文《明晰语文要素 构建知识体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课后练习例谈》,论文以二年级上册新教材课后练习为例,从语言积累、阅读指导、语用表达三个方面,提出新教材如何凸显语文要素,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于语文要素的研究,还没有一个较为明晰的梳理。而我们课题组认为,学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是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来完成的,对语文要素进行梳理是开展语感教学的第一步。所以于语文要素视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和背景。

(三)关于“语文要素”与“语感教学”的研究

语感教学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教学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的根本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上,而培养语感是切实提高小学生语言素质的关键。因此,有研究者探讨了核心素养与语感教学之间关系,如黄华都的论文《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语感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以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语感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为重点进行阐述,以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为依据,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语文要素视域下小学生语感发展研究”是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进步和学生语感发展具有双重现实研究意义的研究课题。牢牢抓住“语文要素”这个抓手,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进行语感培养地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小学生汉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 着力核心素养,回溯语文课程的本真。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维度,也实为语文课堂教学本真的呼唤。提取生活素材和现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获得语感,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遗憾的是现实场景中的语文课堂,由于部分授课教师缺乏“语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在语感培养的策略与途径上以个人经验为主导,无法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扎根之所,使语文课堂仅限于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立足语感教学的实践研究,旨在回溯语文课程的本质价值,立足学习材料中的语文要素,直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以教学素材为载体,探寻语文要素的规律。

语文课程的教学素材很丰富,其中教材是不容忽视的一项。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2019年秋季,语文课程将使用人教社的统编教材。这套教材是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素养”双线组元,语言文字学习更加系统化,语言文字运用综合化和情景化,语言发展和思维建构并重。一句话,统编教材是语文要素非常集中的教学素材。除了教材有以外,语文课程的教学素材还有很多,其中绘本、童话和童诗等,是最有文体特点也最具语文要素的文学作品。以统编教材为核心,以其他阅读材料为辅助,探寻语文课程中语文要素的序列和教学规律,对有效培养小学生语感会起积极作用。

(三)抓好关键时期,促进儿童语感的发展。

儿童有想象力关键期、文化敏感期、黄金阅读期,抓住儿童学习语文的几个关键期培养语感,将事半功倍。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小学生应该进入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掌握了良好语感形成的策略,达到一定阅读量,就为他学习能力的奠基、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一关键时期的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四、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教育本体论

语文本体教学理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提出来的。洪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对我国语文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创立了“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育本体论(亦称学习语言论)。他认为语文教育本体论有以下五个要点:一是从本质来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二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知识传授等虽然都是重要任务,但都是从属于上述根本任务的,是包含在上述任务之中的。三是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学习语言要着力培养语感,要实施语感教学。四是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五是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语感教学在语文教育本体论的指导下,从实践层面探索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感教学新体系。以学习语言为根本,实施语感训练,遵循“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途径,做到四个“结合”(即语感训练要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感训练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语感训练要与审美陶冶结合,语感训练要与知识传授结合),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从国家层面为我国学生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建立素养培育模型,并就此拉开了“以终为始”的学科教学改革研究。“核心素养”我们可以理解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内涵界定上分析:不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内涵都有自己的, 总体上看,往往以“技能”或“能力”来呈现(和传统意义的能力有差异)。我国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但重视能力,还重视品格,品格与能力同时成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共同支撑人的发展。品格具有引领能力发展方向的意义。

从价值取向上分析: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选择,有偏向于成功生活的,有偏向于终身学习的,也有偏向于个人发展的,还有综合性取向的。中国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既又个人发展取向,又有社会发展取向,二者统一融合。坚持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价值的统一。

从核心素养的落实上分析:必须落实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也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学科育人的观念必然要求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以及所展开的学习活动,一定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的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科特质和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结合点、落实点。

五、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以现行教材为教学素材,研究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语感为主要思路和主要教学手段的课例,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促进小学生语感发展的语文要素研究

2.促进小学生语感发展的课例研究

3.语文要素促进小学生语感发展调查研究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整体思考和单项研究相结合;

经验总结和创新提升相结合。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案例研究法和文献法。

七、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设定到教学目标中的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最常见的语文学习方法。

2.语感

语感:是指学习者对语言(汉语)的感受能力。其按内容可以分为语音感、字形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体章法感。由语感的来源可分为输入型语感和输出型语感。输入型语感的功能包括:理解功能、表象想象功能和情感功能;输出型语感有:造型功能和监察功能。

(二)主要发现和结论

1.梳理出促进小学生语感发展的语文要素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对应的单元要素。对语文要素进行精准解读能帮助教师了解语文要素中核心词语所承载的教学方向和内涵,并探寻教学内容与语文认知性原始经验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运用好语文要素。因此,我们对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了详细的整理(见附件1)。对于低年段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我们主要从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说话写话以及课外阅读六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对于中高年段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我们主要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对各年段语文要素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我们发现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各单元的课文和习题设计中。从横向上看,我们以三年级上册为例,本册中有些语文要素侧重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有些语文要素侧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同时也有侧重于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如“学习预测的阅读策略”。可见,三年级是一个由低段向高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本册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词语和句子,因此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面也呈现出由词语向句子过渡的特点。从纵向上看,语文要素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布在各册各单元教学内容之中。以复述这一语言表达训练为例,在各学段安排了学生进行阶梯式复述的任务:借助提示讲故事(低段)----简要或详细复述(中段)----创造性复述(高段),复述这一能力要点贯穿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更加明晰了小学生语感发展在语文教材中的序列和规律,更加清楚了每个年段语感训练的目标和重难点,为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感教学提供了抓手。

2.进行了促进小学生语感发展的课例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共同打磨并研讨了25节课例,其中包括童话2节,散文6节,儿童诗1节,绘本2节,小古文2节,说明文1节,习作1节。老师们在反复的磨课、研课中总结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与方法,并针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张越老师在《语感视域下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研究----以绘本<云本面包>教学为例》一文中提出通过文字与图片的结合,促进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吴芬老师在《语感在分角色朗读中的呈现》一文指出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洞察力。杨千子老师在《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让课堂焕发生命气息》一文中,以课文《要下雨了》为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味语言。

在对课例的分析与研究中,我们从尊重学生的基础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发展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下面我从输入型语感和输出型语感两个角度举例说明:

从输入型语感方面来看,输入语感是语感的核心与基础,人们总是在听读活动中形成语感,听读的过程也就是言语的积累过程。语感的培养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指构成完整语句的基本语言元素。对小学生而言,包括汉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语言材料通过一定的语法组合,完整地表达意思,有趣地表达个性,这就涉及语言知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周期跨度长达六年,就是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语言材料、语言知识、语言结构三个维度的语言积累。言语积累的形式多样,多读、多听、多看是语感培养的内在要求。课文教学较强调逐字的阅读、朗读和美读。在乎文本的意义,充分挖掘、掌握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的观点和意义。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教学的重点是体会语言文字之妙,让学生更加鲜明地去感受古诗建立在语言文字之上的画面感、音乐感和故事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感教学中的美读感染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情。通过熏染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寻找与古代诗人的渠道,从而增加文情感。而在阅读教学上,通常以默读为主,采取多种阅读的方式:跳读、浏览、略读,有时也会反复地读,有时会采取探究的态度阅读,重视个人对阅读的理解,重视文与文、文与文、文与人之间的联结。

从输出型语感方面来看,输出型语感是从输入型语感这个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在输出性的表达中,低中段的孩子最重要的表达方法是读。以童话教学为例,读故事是童话教学的第一步,读出童话的趣味则是语言的表达,是一种输出型语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语境的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形象,感知童话的趣味,具体做法有:1、巧借插图,想象画面;2、创设语境,想象朗读;3、运用头饰,趣味表演。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读出童趣,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创设语境,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讲故事和编故事的环节积累了语言素材。

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以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与空间。

3.语文要素促进小学生语感发展调查研究

关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方面,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共设计了七个问题。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有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课外读物大部分来自于家长订阅,说明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积累,但从第三题可以看出阅读中只有40.19%的学生在阅读中有时会关注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62.62的学生阅读时在不明白的地方有时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习作方面有14.02%的学生很喜欢写作文,部分学生喜欢但很少主动写,大部学生有话说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在写作中写真情实感。

进一步分析可知:小学中高段部分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不强;小学中高段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存在欠缺,没有把语文要素运用到平时的阅读和习作之中;学生的阅读方法较单一,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无障碍地说和写去表达自己,不敢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因此,我们针对以上问题初步制定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1)教师要有在教学时重视对学生们行语感训练,重视语感材料的选用,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班级图书角,营造班级读书氛围,精挑细选、推荐读物。语感是水磨工夫,没有习惯,就没有效果。

(3)教师要多给孩子们示范,多范读,多表现出有效阅读的快乐,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去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加深理解,激发语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创设表达的机会。

(5)语感的培养需要孩子们大声朗读,加强诵读,注意节奏和语气,体会汉语言的韵律,可以与口语交际相结合,练习说话表达,体会语言的色彩。还要多积累,多背诵,在积累的基础上顿悟、运用。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阅读,课前一分钟表达。

(6)多让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最基本的语感激发源,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去表达,比如看到美景就说出欣赏的话。这些语感培养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八、研究成效及成果转化情况

(一)研究成效

1.提高了教师对语文要素和语感理论的认识

为了加强理论学习,我们课题组阅读了语感教学的相关理论书籍,依据总课题开题报告“语感”及“语感教学”概念,构建了基于总课题的“语感教学理论体系”图。针对问题,课题组成员积极查阅课题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我们从相关研究、发展情况、课题现状等国内外研究情况展开文献学习,协作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综述。我们还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拟定了学校推进语感教学的预策略,如朗读性教学策略、猜读性教学策略、联想性教学策略等等,思索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路径,进一步探寻了课题研究的发展空间。

2.明析了语文要素提高小学生语感的落脚点。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统编教材为核心,探寻语文课程中语文要素的序列和教学规律。王校长主持开展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细读文本与钻研教材中的“源”与“流》等导师工作室活动,带领我校语文教师深化教材解读,关注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并思考如何落实。我们整理了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一至四年级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在年级组集体备课探讨单元语文要素在每一篇课文中的落点。

与此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分年段完成了“三个一”的教学任务,即一节展示研究课,一篇语感课例研究论文,一次以语感为主题的工作室分享发言。老师们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不断思考语文要素落实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如聂璐老师执教的公开课《花钟》,采用“花钟”的主题情景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聂少颖老师执教的《树和喜鹊》分层处理教学环节,落实要素,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提炼了小学语文阅读语感教学的策略。

我们把课题研究和语文课堂紧密相连,从语文要素入手,做好教学设计和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状态。为了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感受力。我们及时反思课堂得失,聚焦课堂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校语文骨干罗莉老师在工作室活动中对语文课堂中常见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指导老师们如何进行课堂评价,从而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表达的欲望。

我们乐于实践,精于研讨,勤于反思,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散文、故事、寓言、古诗、古文等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课例进行规整,汇编成课例集。与此同时,我们还整理并提炼了低中学段语感教学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语感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字词感,第二学段(3--4年级)语感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语句感,第三学段(3--4年级)语感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语句感。

(二)成果转化

本课题自2019年6月申报立项,在王凌校长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基本达成预期研究目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

理论成果: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认真阅读了语感相关书籍,参考了许多有价值文献,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

2.积极参与区语感论文竞赛。我校肖惠中、吴芬两位老师在区2020年度“语感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

(二)实践成果

1.王凌校长的论文《小学生书面语言积累的维度与梯度》发表在《湖北教育》。

2.李文熙副校长执教的《寒号鸟》市一等奖。

3.刘彩红老师在高新区2019年“语感课例”文献研究分享会上主讲了课题研究研讨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获得一致好评。

4.杜小琴老师在东湖高新区2020年“语感教学”课例研究系列活动中,执教研讨课《寒号鸟》,获得一致好评。

5.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认真撰写教学反思,课题组将反思整理汇编成《语文要素与语感教学》课例集。

九、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聚焦现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思考提升学生语感的路径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语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知道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还要让学生学会有品质的表达。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继续观测儿童语感提升与课内外阅读方式方法的联系,着重研究适宜学生掌握的高的阅读方法,促成阅读量的纵深扩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奠基、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