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通知公告 > 语感通讯

语感通讯

语感教学通讯 2008年6月 总第16期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6-12-31浏览次数:

语感教学通讯

      主    办: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                 2008年6月30

             研究与实验》专题组                  10期 (总16期)

         

诵读经典诗培养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研究

       

                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课题组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纲要还指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 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屋建瓴的指出传统文化的地位,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了具体的要求。而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失落!从教育来看,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我校做了一项关于“经典诗文知多少”的问卷调查,结果让人堪忧,32道题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答出25道题以上,绝大多数同学居然不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名句出自何处,作者是谁,不会背诵这样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同时,我们对家庭藏书也曾经作过抽样调查,发现百分之六十五的家里没有唐诗宋词,没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正在我们学生这一代慢慢丧失,拯救民族文化,从孩子做起迫在眉睫!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义不容辞地起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作为古诗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然而我们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知识轻人文重应试轻积累的误区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所蕴涵的意境的感受与领悟,忽视了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及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学生边背边忘或只会背不会运用,逐渐丧失了对积累古诗文的兴趣,这种现状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失落,使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显得日益严峻。

 针对拯救民族文化的现状,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成果

文化的失落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视。我国文化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赵朴初、冰心、夏衍、张志公等9人,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早于1995年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第016号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郑重地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形成了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这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8年9月老舍之子创办“北京圣陶学校”,经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率先将传统文化经典纳入教学内容。98年初,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了“中国古诗文诵读工程”全国组织委员会,并在北京、湖北进行了三个月的试点工作并取得成功,同时该项活动在全国推广。为此,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全国各界人士关于诵读经典的倡议和组织,我们以为,他们只是从宏观上的倡导,具体在学校中如何让这种思想扎根于学生的思想,让民族文化如何有效的滋润我们的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哪些可行的渠道、策略?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的特别之处。

三、研究的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古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原创力。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3、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借助5种感官学习中,视觉、听觉的学习最重要,而视、听觉组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可见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本课题的研究遵循原则:

合作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德育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五、研究的目标

探索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六、研究的内容

1、编制校本化诵读读物

2、探索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3、构建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校本化评价体系。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11月12月)

(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

(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4围绕“古典诗文知多少、学生人文素养”设计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完善方案。为总结培养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打下基础。(2007年11月2712月5日)

(5)制定传统文化校本化的课程纲要。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纲要。

(6)课题开题(12月12日)

(二)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0月)

1、编制传统文化校本化读本

2、成立实验班,初步确定初一(1)(2)(3)(4)(11)(13)(14)(15),初二(1)(2)(3)(4)(5)(13)(14)(15)(16)班为实验班,以初二(13)班为主,吸收年级其他优秀学生组织成立诵读经典兴趣班,诵读活动全面开始实施。(12月中旬)

3、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诵读的讲座,组织诵读讲座,结合我校实际录制诵读示范带,早自习欣赏诵读(12月下旬)

4、开辟诵读角

实验班的学生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花坛中读书,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和诵读方式。(12月)

5、按照诵读计划,实验班全面实施诵读计划。

6、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2008年元月上旬)具体有如下活动:

(1)开展专题讲座(每月组织一次)

文言文没有现代文好懂,古典诗词没有散文、小说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古诗词中越是典范作品越不能直接说理或简单抒情,它的隐藏性和学生的接受性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教师有必要进行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2)组织理解诗词精髓的语文沙龙活动,由语文教师参加,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3)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情景导入时,有意识地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分钟的诵读。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2007年12月2009年4月)

安排古诗诵读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

古诗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

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征集对联比赛。

古诗词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诗词短剧表演。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编写出短剧,自导自演。先在班级表演,择优在学校大型文艺会演中表演。形式可多样,诗画结合、诗与音乐结合。组织千人诵读大型活动,为学校建校十周年献礼。

7、评估验收成绩

古诗文诵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文诵读成绩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成绩。同时,将古诗文诵读成绩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工作保证了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评价有表层性评价、校本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

8、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9、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小结报告。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三)总结阶段:(2009月)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3)迎接专家验收课题结题。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姓名

年龄

职称

分工

易文火

49岁

中学高级

全面负责

徐静

39岁

中学高级

研究报告 成果集

候正观

39岁

中学高级

策略研究

徐盛

39岁

中学高级

编制读物组织活动

张少华

39岁

中学高级

编制读物组织活动

张向华

29岁

中学一级

编制读物策略研究

曾蕾

25岁

中学一级

编制读物策略研究

邓华珍

40岁

中学高级

编制读物策略研究

徐英

30岁

中学一级

编制读物,策略研究

高能英

30岁

中学一级

编制读物,策略研究

(二)制度保障:

成立课题研究保障制度

(三)经费保障

十、预期研究成果:

1、关于《诵读经典诗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2、形成诵读的校本读物

3、课题研究成果集

4、学生作品成果集

5、音像资料(师生朗诵光碟、全国名家朗诵光碟、活动资料、校本读物朗读资料等)

(十一)实施条件:

1、学校教育科研基础好:学校已顺利完成武汉市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实施学校心理辅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武汉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习心理调试策略研究》、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环境策略研究》四项课题研究,教研处主任徐静还承担了武汉市素质教育专项个人课题《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撰写的研究报告在省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均或一、二等奖。

2、学校的社会声誉好:教学成绩斐然,连续五年中考综合考均获得全区第一的好成绩,学校已是武汉市示范学校, 省综合办学实力五十强,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3、语文学科成为我校的优势学科,语文中考成绩在全区遥遥领先,语文教师整体素质高,有两人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实验班的教师有一人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一等奖,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有三人获武汉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五人获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语文教师凭借现有的素质一定可以将该课题做好。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