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课题流程 >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子课题《语感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7-01-02浏览次数: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语感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语感教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古代神话传说中曾有人靠“听”能懂得鸟兽的语言,《儒林外史》中更有人靠“闻”烧着了的手稿气味能辨识出一篇文章的优劣。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它期待着每一个善感的心灵去唤醒它。读冰心的“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会在一个轻灵的雨后体会那一份人格的自省;读明朝解缙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作为批判者,会感觉此联像麻辣烫一样让人感觉畅快、解气,而作为被批判者,则会有如坐针毡般的忐忑。汉语的语言是如此的鲜活,一个优秀的读者应能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思想情绪,在情感的交会中感受生命的独特,达到灵魂的丰富与重塑。以塑造学生心灵为学科优势的语文教学又怎可无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揣摩?

“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语感。”(叶圣陶)简单地说,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感性和不确定性。“语感教学”也成为语文本体教学,是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从夏丐尊和叶圣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但语感和语感教学并没为人们真正理解和重视。许多人皱着眉头,站在自认为的语文教学的“终点站”,以刻板统一的分数为唯一的标尺,对语文教学的时效性指指点点,却往往忽视课堂教学本身这一环节,不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本身这一关键的过程性环节的时效性。改变结果,必须先从过程开始。

当2000年3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正式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教学要求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我国的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还留着语感及语感教学这片肥沃的荒原。这是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遗憾。现在,必须认真探索语感的本质特征,切实弄清语感的构成要素,正确认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努力寻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彻底解决制约语感教学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有关问题。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期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 通过语感教学课题的研究,深层次地理解语感教学在中学语文课题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最初人们只是把语感作为阅读感知的基础或阅读感知的一个因素来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学生学习母语和掌握母语的复杂过程中,语感是一个核心因素,语感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

课文的阅读教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2. 通过在语感教学课题的研究中实现语感训练的“四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达到对语感的思想认识和自身语文能力的双提升。

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提出,从本质上看,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构建。鉴于此,语感能力就必须在持续的训练中培养,语感训练必须与语文知识传授相结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与审美陶冶相结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构建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不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注重语言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概述》作者:刘国辉)。

3. 通过语感教学课题的研究,探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能力的途径。

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章的阅读及写作等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确有积极意义,因此,《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将语言知识定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知识的传授只能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手段,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的。“因此,不能把传授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终极目的”,“而要把语言知识当作深化、强化学生对课文言语的感应、领悟的武器,使之服务于语感的培养。”

4. 通过语感教学课题的研究,努力摸索出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阅读教学模式。

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希望学生从文字上去感受它所代表的全部意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语感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有良好语感的人至少应具备如下四种品质:其一,敏锐的感知;其二,直觉的思维;其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四,真切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具备上述语感品质呢?阅读教学理念、目标、模式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围绕学生阅读能力展开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语文素养的提高既是阅读教学理念、目标、模式的出发点,又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如何摸索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同“关注人文精神,加强言语实践”这种阅读理念上的变化和“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培养其在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种阅读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遥相呼应的。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语感的培养的研究是领先的,特别情调语言的使用,当然,表音文字的语感培养也比我们有优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关于语感的论述,但是见诸于历代文论中的有关“悟”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道在妙悟”等。国内的语感培养,提得较早,研究较迟。语感一词最早出现是在1928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著的《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而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认认真真的记,以讲为中心,讲深讲透,不留盲点。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忽略了学生自读个性化的体验,忽略了培养语感。往往许多学生背诵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是说不好话,写不出满意的文章。这是违背学习和运用语文规律的表现,不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的改革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又和谐的发展的。

现在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途径也多样不一。90年代以来形成了“语感中心说”和“语感训练说”等语感教学思想,全国形成了十多个教学实验区,极大地促进了语感和语感教学问题的深入探讨与研究。他们都看到了语感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文教学要遵循儿童言语生成的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过语感教学提高学生语言素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但在新课程的理论指导下,进行高中生语感培养途径的研究还是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也缺少具体的操作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等)与重点

本课题致力于研讨语感培养与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内在联系,旨在通过语感教学的实践使语文课回归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色,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使课堂成为推进教改成果,遵从教育本质,实践教育理想的所在。

具有时效性的课堂有诸多衡量标准,但最核心的标志在于学生愿意学(即乐学),能学之有法,学之有得(即善学),能在语文实践中经受住检验(即会考)。这三大标准如何和语感教学的具体目标衔接勾连,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得以最终的实现则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切入口:

1、研究学生:学生的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为此,学生的语感能力怎样才能得到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的“高”究竟“高”在何处,学生的基本语感状况如何,不同的学生准备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考察学生、研究学生,从学生心灵发展需要的实际状况出发,为学生的困惑服务,以学生的提高为终极目的,让“一切为了学生”成为一切语文教学工作的思想核心,努力做到让学生实有所获。

2、研究文本: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思想交流的桥梁,不同的河道要利用不同的桥梁。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文本上做文章。研究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才能使上出有个性特色的语文课成为可能。

3、研究教师:教师自古以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凭借,但教师不是只有职责要求没有个性特色的机器。新课改精神的“以人为本”不仅指以学生为本,还应该指在不违背教学基本原则基础上张扬教师的个性风格。不同教师有着不同的个性风格,因而也就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语感教学的方法。擅长朗读的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抑扬顿挫的节律中营造富有情感特色的课堂气氛,不擅长朗读却长于导读的老师可以借助自己有效的引导,于循循善诱中让学生自己走入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只有张扬个性,才能达到解放思想,解放劳动力。尊重老师,尊重老师个性化的解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主要问题:语感教学既要注重“文本”这个“物”的特色,又要注重“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人”的特点。在“物”的研究上前人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探索,而对于“人”的研究,尤其是在加强“人与人”“物与人”的关系的研究上,则很大程度上停留于概念、理念的阶段。我们愿意在在前人“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更愿意“人”与“物”的关系上作出更多的实践尝试和理论摸索。

在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眼里,文本是鲜活的,学生的思维是鲜活的,那么,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为目的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应该是鲜活的。语文教师在深入领会文本意趣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灵活多样的、富有情味的、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过程,让自己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可爱起来,从而在持续的情绪性学习中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着新鲜血液,思想得到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渐次的提升,实现真正的学、练、考能力的自然统一。

重要观点:立足文本,发展教师个性特长,在语感的反复体味与积淀过程中尊重、唤醒并提高学生语言感受领悟能力,是提高语文课堂时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研究重点: 

1、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2、不同文本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3、发挥教师特色的有效途径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所谓语感,它既不是一个起点,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让学生的基本素养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的一个方法选择。我们希望通过“语感”这样一个途径、方法,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为什么我们的选择是“语感”而不是别的?这里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学生心灵发展的特点。

语感,说到底,它离不开学生的感觉。一个有感觉的心灵会对身内身外的一切事物伸出其敏锐的触觉。学生外在性格的表现是各个不同的,沉稳的、活泼的、外放的、内隐的……但每个人的心智都要经历一个由蒙昧到成熟的过程。每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历一个被感动的过程,性格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心智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或被爱感动,或被美感动,或被善或真感动。而且,越是“孩子气”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过程就越是带有“情绪化”的成分。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老师或感兴趣的课堂内容往往表现出更为高涨的情绪。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那么对于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这一特点就不能视而不见。为此,让自己教学内容与更能促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其次,语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作用。

语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一般可分为情感类和非情感类,前者主要指文学作品,后者主要指一些实用文,诸于议论文、说明文和一些应用文。这两类文本的阅读是不是都可以借助语感呢?我们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拿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源自2004年福建高考试题朱湘《书》)

这段文本有以下几点值得人们玩味:(1)丰富飘逸,摇曳多姿的联想与想象使文章内容充实而曲折有致。(2)诗意的形象化描写使文章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尤其是对汉字形体之美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对“飙”与“婚”这两个字的形象化的解说,形、声、色俱佳,简直就是逼真的电影画面,充满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如果没有读者语言感受能力的参与,对这样一段情文并茂的文字要达到正确的解读是难以想象的。

那么非情感类的文本呢?以下是一段议论性文字:

“夸父逐日,其精神为人们所称赞。其死虽壮烈,但我却认为他很可悲,追逐太阳,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却夺走了他的生命;若他能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怎么会白白地牺牲?可见,有自知之明可以避免你踏上一条无止境的追求遥远梦想的路。”     (源自学生习作《奋斗虽重要,选择价更高》)

这段文字通过对众所周知的一段远古神话故事的新解,表达了自己提出的“有自知之明”观点的正确性。语感,不仅是领悟文本中的“情”,而且还是领悟文字材料背后的情中之理和其他信息。在这段文字中,从作者对人生哲理的冷静分析的背后,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那份对生命运行规律的思考、对生命本身的深层的热爱,能够说这样的文字与“情”无关,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感受直觉去把握吗?事实恰恰是:只有对生活、生命有着丰富感受积淀的人,才能写出、读懂这样一些充满睿智的理性文字。

至于说明文中那份传达自然现象、科学知识的那份恳切,应用文中那份严密思考、精确规划的那份热肠,自然都与语言的感悟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三,教师履行职责的需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而不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必然要触及到学生的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动之以情”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和教育方法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教师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的活动。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表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批评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但不会反感,而且还会感到教师亲切,看得起自己,因而比较容易与老师配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制定出自己前进的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

(二)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的学习,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受到老师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从而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逐渐积累,形成个体的经验,不仅可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对待人际交往。

(三)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是很自然的事情,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

以上感染力的展现和发挥效应,或必须借助教师富有情味的个人语言直接表现,或在带领学生感悟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中获得深层次的渗透。一句话,教师感染力的发挥离不开语感。

五、研究思路、方法、途径

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建立“语感”与“课堂教学时效性”之间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有想象、联想的活动,情感的激发和思维的参予等。“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具实践性和科学性的活动,而学生“语感”能力是在大量灵活多变的听、说、读、写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包括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不断内化,以极具科学性的方式逐步得到提升的,二者有着极佳的契合点,因而也就有着较强的可行性和极大的研究空间。我们以心理学为切入口,不仅是因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本身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考虑,正视学生的心理现象,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却不能坐等学生“愤”和“悱”的境地的到来,而应该因地制宜,关注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懂得学生,尊重学生,从而真正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摸准学生心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确有所获,真正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学生在刚刚进行了“细节描写”的作文训练之后,面对《我的班长我的班》这样一篇回忆性记叙文的写作练习,依样画葫芦地对班长这个形象作细节化的刻画,而将标题中“我的班”撇在一边。这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每一道作文题都像一个人,有着它们各不相同的个性。出题人想通过这道作文题了解学生怎样展开阐述,因此他就一定会将自己的预设想法渗透在作文题的限制中。而这个“想法”必定是个性鲜明的,决不会雷同于别的某个作文题。我们写作文的人要学会与“这一个作文题”进行“心灵对话”,摸准出题人的心中所想,不要为了图方便而随便借用,正如生活中不能草率地将一个人认作与之相像的另外一个人一样。具体到这篇作文,不仅要尝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有个性的班长,同时在选材上还要注意所选事例必须是把班长放在“班”里面来塑造,选择一些体现班长为班集体着想,以自己的行动给班级带来正面影响的事例。

课堂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学生的思想也是灵活变化、各不相同的,我们的教学手段就必然不能是僵化呆板、千篇一律的。只有心里装着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教人才”。我们愿意在这个极富实践性和理论发展空间的课题研究中作出有益的科学探讨。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语感课堂教学的相关观点和理论

2、在落实“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实践方面的有益探索,并以论文和课堂教学实录光盘的形式呈现。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设计 

1、准备期:2009年8月——2010年10月 

搜集资料:包括购置相关语感优质课光碟,主动到语感试验学校学习,网上搜集有关语感理论、语感课题的相关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访谈调查摸清我校语文课堂语感培养的现状 

2、实施期:2010年11月——2011年6月 

在课题成员所在的三个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开展以语感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为目的的教学、科研活动,在实践中积累典型案例,为理性升华和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理论的系统化作准备。 

3、总结期:2011年6月——2011年10月 

对语感教学的实践成果进行归总

对语感培养的理论策略进行提炼 

七、申请人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黄明华  主管教科研副校长   黄陂一中高级语文教师  44

刘清旭  语文教研组长       黄陂一中高级语文教师  42

杨红燕                     黄陂一中高级语文教师  41

左大枝                     黄陂一中一级语文教师  35

李静                       黄陂一中一级语文教师  33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我校是一所全国100强学校,省级示范高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活动,每年设立专项教科研奖金,提供较为充足的专项课题研究资金(2万元以上),组织、倡导和鼓励教师一线教师积极开展、参与教科研活动,在硬件设施、软件配套方面较为齐全充足,学校有较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年长教师勤于指导、帮扶年轻教师的成长,一批中青年教师积极进取,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有着较为优越的课题研究条件。

       武汉黄陂一中《语感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研究》课题组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