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课题流程 >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以语言本体为核心构筑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研究方案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17-01-02浏览次数: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课题

以语言本体为核心构筑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研究方案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课题组

一、 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但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困境之中。近几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高中语文界刮起了一股要求教学改革的新风,但由于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缺乏明确的界定,高中语文教学仍陷入误区,使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和兴趣没有得到根本提高。其表现在:其一,只重教师讲析,而轻学生语言实践,轻学生学习语文内向化过程的训练活动。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领悟、吸收、运用的内向化过程。其二,由于阅读教学忽视了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不能使学生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导致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其三,语文教学相对封闭,常常局限于课堂,割裂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我校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误区之中。      语文教学的出路又在哪里?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校的语文教师。正当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探寻、期待、焦灼和彷徨的时候,我们接触到了洪镇涛先生创立的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洪老师曾一针见血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是重研究语言而轻学习语言,他将语文教学的任务定格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上,并指出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我们认为这是教改的革命性突破,使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曙光。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语文能力,就是正确理解和熟练自如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听语言、说语言、读语言和写语言。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要以学习语言为任务,以训练语感为切入点。当学生语言产生敏感和顿悟之时,语文能力的构建也就落到了实处。可以说,以语言本体为核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才更具科学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构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基于语感教学与研究课题的启迪,我们衍化出了《以语言本体为核心构筑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课题,20073月将这一课题申报并初步获准为市级· 一五规划课题。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要求。 2在研究实践中摸索、探究旨在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 

(二)研究内容

 1、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 1)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我校语文教学优势和不足,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愿望,形成调查报告。 2)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吸收有益成果,找到研究的创新点。

 2、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 1)研究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探究性原则。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以品味语言为核心,指导学生读语言、学语言、听语言、说语言,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谐性原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将思维训练,思想教育,审美陶冶等诸要素相互渗透,和谐统一。 2)探讨学习语言的指导策略 遵循一条途径。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其中领悟是关键,具体操作上可以按照示范——诱导——归纳——积累——运用几个环节来落实。把握四个结合。即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有机结合;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语言,还要指导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言。3)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 建立一套宏观教学常模 建立一套微观教学常模。学习语言核心的语文教学应有一套体现自身特点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其结构是:整体感受,把握思路;品读结合,领悟语言;自主探究,培养语感;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以品味语言为核心,设置并完善7种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语言自读涵泳课、语言鉴赏陶冶课、书面语言实践课、口头语言实践课、语言基础训练课、语言能力测评课 

三、研究思路、方法 

(一)总体研究思路。立足课堂,活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结合,按照(学习)理论——(指导)实践——(总结)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来展开。

(二)具体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诵读指导,语感训练,写作实践等活动,研究好的学习语言的途径。加强案例研究,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找出一般规律。 2、经验总结法。按照引导——诱导——归纳的模式引导学生归纳品味语言的技巧与模式,老师也在实验过程中总结更好的课堂模式,以指导新的实践。

 四、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 酝酿准备:(20069——12月)培训教师,学习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转变观念,领导班子和教师形成共识。 2  筹建队伍:(20071——20075月),进一步学习语感教学与研究的改革理念和文献资料,培训教师,明确教改的任务,组建课题组,分工立项,拟定方案。 

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20075——200910月) 1全面落实教研计划,立足课内语言实践,挖掘文本的语言实践资源,把语文课变成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课,并向社会延伸,拓展学生语言实践的天地。 2、请专家听课指导,开展研究性活动,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调整完善教改方案,完善7种课型。 3、撰写论文,总结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200910——200912月) 1、全面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 2、出教师优秀论文和案例成果集,出学生的优秀作品集。 3、申请结题,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及专家的全面审核、评估。

五、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光盘、论文集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1、学校领导科研意识强,以科研兴校为指导思想,以科研兴名校、科研出名师为目标,并直接参与和指导教育科研,保证科研的有效进行。 2、聘请洪镇涛教授为课题研究顾问,确保课题研究在较高层面上运作。 3、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专职语文教师。 4、每年学校一次性拨给课题研究负责人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教科研经费有保证。 5、学校为教师配有电脑、实现了教室的多媒体化。为本课题的试验探索提供了优越的物质保障。 

七、研究成员及分工。 1、课题小组的构成组长:成志刚副组长:段纪学成员:李文华、徐洁、段纪学、蔡友莲、简津梅、邓方、柯雪芬、李玲、陈金红、樊永祥、郑敏、骆婵、刘影2、研究成员分工。成志刚,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李文华,语言鉴赏陶冶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徐洁,  语言鉴赏陶冶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段纪学,语言教读品味课型的探索和改进,协助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蔡友莲,语言自读涵泳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简津梅,书面语言实践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邓方,  语言自读涵泳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柯雪芬,语言教读品味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李玲,书面语言实践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陈金红,书面语言实践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樊永祥,语言能力测评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郑敏,口头语言实践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骆婵,语言基础训练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刘影,语言能力测评课型的探索和改进,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   (执笔:成志刚、段纪学)